孩子發燒,除了著急,還得繞開這些誤區

寶寶又又又發燒了一遇到孩子發燒,大多數媽媽還是無法淡定,尤其是現在特殊時期,去醫院擔心交叉感染,不去醫院又怕耽誤了孩子。但是病急不能亂投醫,否則一旦陷入退熱誤區,容易造成相反效果。

就醫篇

【誤區】發熱馬上就醫查血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吳珺:接診過一位兩歲的孩子,媽媽3小時前發現他開始發熱,體溫超過38.5℃。媽媽很著急,沒給孩子服退熱藥,而是徑直帶孩子來到醫院,想給孩子查個血找病因。實際上,在發熱頭24小時內,很難通過血液中白細胞及分類找出發熱原因(病毒或細菌感染),因此也無法對症給藥。家長應先給孩子測體溫,同時注意孩子是否有咳嗽、嘔吐、腹瀉等,如果僅是發熱,精神良好多給孩子飲水,保證排尿排便,可以在24小時後再就醫。

【誤區】發燒會燒壞腦子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吳珺:家長之所以著急帶發燒的孩子看醫生,是因為很多人都錯誤地認為發燒可能把腦子燒壞,或是燒成肺炎,實際上,這是把概念搞反了,肺炎、腦炎可能有發燒症狀,但如果肺部沒有感染,或本身沒有腦炎,發燒是不會燒成肺炎或腦炎的。如果孩子發熱了,家長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使他涼快下來。首先,脫掉孩子的外衣,可以讓他只穿一件背心或是睡衣,還可以用37℃左右的溫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後背。

【誤區】體溫越高病情越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師羅菲:高熱不能表示病情嚴重。嬰幼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體溫波動大,很多時候高熱不和病情平行。應當觀察患兒的伴隨症狀。例如有的患兒高熱至39.0℃,但精神好,胃口好,四肢末端暖,沒有抽搐等表現,這種患兒也不必太著急,只需退熱和耐心等待即可。相反有的患兒體溫38℃,但精神差,胃口不好,睡眠中有驚醒的表現,就應該及早就醫。也就是說,家長不要只盯著體溫,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

用藥篇

【誤區】夜裡發燒要叫醒喂藥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吳珺:發燒本身只是多種疾病的表現之一,是孩子的身體正在積極地和疾病做鬥爭。我們給孩子吃退燒藥是為了讓體溫降到正常水平,緩解發燒引起的不適症狀,讓孩子感覺舒適些。如果孩子睡得舒服安穩:呼吸平穩、體溫低於38.5℃、無驚跳錶現,暫時不需要叫醒喂退燒藥。休息能使每個人更快地從感染中恢復健康。我們成年人有許多工作要做,因而往往不能善待自己。如果孩子發熱了,一定要讓他好好休息,這對恢復大有好處。

【誤區】中暑高燒吃退燒藥

南京市中醫醫院急診科周建中主任醫師:中暑後如果出現發燒等不適,不能自行服用退燒藥,因為發燒與中暑後體溫升高的作用機理不同,藥物不能混著用。這是因為中暑後的體溫升高和細菌、病毒引起的發燒作用機理不同。退燒藥主要是通過讓身體發汗來達到降溫目的,而中暑是因為人體散熱受阻,造成熱量在體內積蓄,不能通過出汗來散發熱量,因此服用退燒藥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不能降低體溫。中暑導致的發燒,首選治療方法應是物理降溫,不能服用退燒藥。

【誤區】38.5℃才能吃退燒藥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吳珺:兒科醫生通常會把38.5℃作為是否服用退熱藥的分界點。但是,對於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來說,要放寬尺度,發燒到38℃就要吃退燒藥,因為藥物吸收發揮作用還需要一段時間。一般來說,在發熱第一天,尤其是頭12個小時是最危險的,體溫驟升就容易出現高熱驚厥。要注意的是,兒童禁用尼美舒利,安乃近和阿司匹林也不是兒科常規用藥。一般的發熱,單一用藥即可,不要混用。退熱藥在服用後體溫沒下降的趨勢,要及時就醫。

退熱篇

【誤區】退熱貼簡單好用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藥劑科蔡志波:退熱貼不是藥品,它屬於醫療器械。醫療器械不像藥品一樣需要驗證它的療效,它所謂的退熱效果也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家長不要對退熱貼抱過大希望,給孩子貼退熱貼只不過是求心理上的安慰。另外,有些退熱貼裡添加了薄荷、冰片等清涼類物質,孩子可能並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再對類似產品過敏,就更得不償失了。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這兩種藥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對小孩最安全的退燒藥。

【誤區】蓋被子捂汗退熱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吳珺:感冒後用被子捂著發汗,對成人來說,這樣做有時候確實有效,但對寶寶是不適合的。因為寶寶四肢供血不足,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負責管理血管舒張、收縮的神經很容易發生紊亂,如果被包裹過嚴,反而無法散熱,同時導致脫水、代謝性酸中毒,更嚴重的還會引起腦缺氧。臨床上有一種專屬於兒童的疾病——“蒙被綜合徵”,就是把寶寶錯誤包裹引起的嚴重疾病。患兒處於發熱期,尤其要注意應當散熱,不能捂。

【誤區】冰袋、酒精降溫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吳珺:冰袋是臨床廣泛使用的一種有效的物理降溫手段,但是這個方法不適合小嬰兒。小嬰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體溫調節功能差,外界溫度過低,尤其是局部大面積應用冰袋,易使皮下脂肪凝固成硬腫。

此外,酒精擦浴降溫對寶寶的副作用也較大,因為嬰幼兒皮膚嬌嫩,毛細血管豐富,擦浴時若酒精濃度過高、擦浴時間過長或擦洗面積較廣時,會引起寶寶精神興奮,煩躁不安。

相關閱讀:

提防高熱驚厥記住這三點

(中日醫院兒科主任 周忠蜀)除了上面提到的9大誤區,孩子發燒了家長最怕的就是高熱驚厥,一看到孩子燒的“抽”了都會手足無措。那麼一旦遇到高熱驚厥,該如何正確處理呢?記住這三點:

其一,孩子發燒了一定別捂。有家長表示,家裡並沒有驚厥家族史,第一次發作是在家裡,當時孩子有點燒,家人便給多穿衣服、多蓋被子,認為捂出點汗,燒就退了。這是個誤區,發燒的孩子身體本來就處於高溫狀態,再捂著,體溫散不掉,就容易持續升高,出現驚厥。

其二,體溫量得不夠勤。我問家長,門診上這次發作前,孩子最高燒到多少度?家長說應該沒超過38℃。聽後,我懷疑是複雜型驚厥(體溫在38℃以下就發作)。但下面一個問題,讓我否定了這個想法。原來,距發作前,家長最後一次給孩子量體溫是在半個小時之前了,而且驚厥發作後量體溫是39℃。需要解釋一下,在這半個小時裡,孩子的體溫很有可能已經攀升到了很高的溫度。因此,如果孩子發燒,體溫一定要量得勤一點。

第三,就是要及時吃藥。如果體溫不超過38.5℃,就物理降溫,但要常測體溫,如果體溫持續上升,超過38.5℃,就要及時吃藥。尤其是對於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來說,發燒到38℃就要吃退燒藥,因為藥物吸收發揮作用還需要一段時間。一般來說,在發熱第一天,尤其是頭12個小時是最危險的,體溫驟升就容易出現高熱驚厥。

本文參考:

健康時報2020-08-0408版《孩子發燒父母誤區多》

健康時報網2015-01-22《防高熱驚厥記三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