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如何兼備了潮流與傳統?

序言:說到妖女,你會想到什麼?是《西遊記》裡想吃唐僧肉的蜘蛛、蜈蚣精們還是《聊齋志異》中偏愛柔弱書生的狐妖?我們經常能夠在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看到妖女這一形象,可以說其在中國古典小說中佔有一席之地。何為"妖女"?一是"妖",非人類,自然物質所化;二是"女",表明其是一位女性。無論是小說描述還是影視化的造型呈現,比如妲己,是一個嬌媚、妖嬈的狐狸精。"妖女"的外形一定是勾人心魄的,這似乎是一道"標準線"。除卻容貌,藝術家們塑造的"妖女",其內涵究竟是怎樣的?它隱藏了怎樣的文化蘊含?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如何兼備了潮流與傳統?

《西遊戲》劇照

一、 自立自強的人生追求——潮流

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靈感的來源,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亦是如此。古典小說中"妖女"身上便有著現實生活中婦女的影子。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的身份地位顯然較為低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話語權都不高。但在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即使其同樣生活在這樣壓迫女性的社會中,她們也不會像現實生活中的女性那般順從和屈服,而是表現出一種"反叛"的行為。在當時看來或許是大逆不道,但同時也表達出現實生活中的女性想要反抗生活壓迫的願望,體現出她們自立自強的人生追求。具體可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不滿當時女性的卑微的身份地位;二是對自由戀愛的美好憧憬;三是想要掙脫封建禮法對女性的束縛的期許。

1、 不滿女性的卑微地位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男權思想當道的社會,男女的社會地位有著天壤之別。相較於現實生活中的"男強女弱",古典小說中的妖女往往都是較為強大的。

比如《聊齋志異》中常常將妖女與文弱書生搭配在一起,誰弱誰強一目瞭然。藝術家們通過這樣的塑造來表達女性對自身社會地位能夠提升的渴望。

縱觀中國古典小說,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妖女身份地位的設定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轉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中,妖女大多是不知姓名的"透明人",沒有稱呼,毫無任何身份可供說道。唐代之後,藝術家們塑造的妖女開始擁有了自己的身份,農戶之女、書生之妻、貴族小姐等等五花八門,她們有了可供人稱呼的身份。同時也可以看出,這些身份大多處於社會底層,僅有少數的成為了官家女兒,這側面體現了現實中女性的身份低微。但僅從"透明人"到"底層人"這不大的變化,也可體現出女性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追求。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如何兼備了潮流與傳統?

《聊齋志異》書封

2、 對自由戀愛的憧憬

中國古代男女的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論男子或是女子,都較難自主選擇自己所愛之人。但男人可以選擇三妻四妾,女性則在非特殊情況下一生僅一個夫婿,即使是貴族官家之女,為了家族仕途常常身不由己地與別家聯姻,無法掌握自己的婚姻大事。關於追求戀愛自由這一點,不論是哪個歷史階段的小說都表達出不約而同的統一。小說中的妖女對自由婚戀的追求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自由選擇夫婿。又是以聊齋作例,在《鴉頭》中,鴉頭不顧母親與姐姐的強烈反對,仍然堅持自己要與王生在一起。在婚姻上表達出自己強硬的婚戀自由觀,義無反顧。像鴉頭這一類的妖女,總是獨立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心儀之人並與之結為夫妻,不受他人的制約。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如何兼備了潮流與傳統?

《聊齋·鴉頭》

二是在與心儀之人定下人生約定之後,不會輕易捨棄。世人皆道妖女魅惑人心,殊不知一旦情根深種,便是自己的一生,這與人世間的痴情女子並無不同。家喻戶曉的許仙與白素貞,當許仙知道白娘子是蛇精修煉千年幻化成人的真實身份後,在法海的挑撥之下對其百般猜忌和傷害,但白素貞仍舊希望與許仙幸福美滿。如此一片痴情體現出妖女對愛情的執著與守護。

三是對背叛自己之人的決絕。妖女的痴情只給自己認定的人,她們彷彿與人世間的痴情女子一般,但最不同的便是她們敢於反抗,這或許是她們的"妖"性所在。當自己堅定守護的純潔愛情被無情踐踏時,她們便會讓背叛者付出代價。這般狠心決絕或許也成為了被世人詬病的原因之一。妖女對待感情中背叛者的做法,正體現了其對自由婚戀的嚮往,和對獨立自我的追求。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如何兼備了潮流與傳統?

劇版白娘子與許仙

3、 掙脫封建禮法對女性的束縛

中國古代封建禮法是怎樣約束女性的?女子不讀書,無才是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遵守三從四德、女綱女誡等等。但小說中的妖女形象截然不同。她們不像現實中女性那般內斂,而是更加外向,積極而又熱情。但這並不是說她們無婦德,只是不看重封建禮法對自己的束縛。她們能歌善舞,能作詩吟對,能與自己的愛人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而不是除女誡外絲毫不懂的庸庸婦人。

還如同她們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在世人眼裡她們妖媚而下賤,但這也是她們想要衝破束縛的行為表現之一。她們在情愛方面極為大膽同時也能看出她們敢愛敢恨的一面。若是放在現在社會來看,這一定是一位自我意識很強的獨立女性。只不過在中國古代思想落後封建的當時,她們只能是"妖",而不能是生活中的"人"。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如何兼備了潮流與傳統?

班昭寫《女誡》圖

二、 內在美善的道德追求——傳統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非常注重內在的價值理想和外在的行為規範,即講究倫理道德。對於女性來說,前文提到的"三從四德"便是對女性的行為規範,思想上,則是從小就必須學習的女綱女誡。女性接受的教育是長大後怎樣成為一個好妻子,怎樣成為一個好母親,而不是怎樣成為一個好的自己。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方面,在男權社會下,女子表現出的自我意識都非常的薄弱,失去了自我。但妖女形象是一個反例,她有在當時社會下極其自我的意識,不再是男權的附屬品,大多數人們只看到了妖女在當時社會中的"離經叛道",卻也忽視了藝術家們賦予她們的善美的內在道德品質。

1、 溫潤賢淑的樸素品德

除卻妖女的外貌在男人的眼中是個加分項之外,其性格品性更是能讓人感到舒適。她善解人意、待人真誠。當愛人和知心好友陷入困境時,她會堅定地挺身而出,共同面對。既能像尋常女子般對你悉心安撫與照料,又可以為你出謀劃策,做你身邊一起並肩的人。

古典小說中作惡的妖女和行善的妖女下場是截然不同的。例如白娘子,雖被鎮壓在雷鋒塔下幾年,但最終被兒子救出闔家團圓。而《西遊記》中的白骨精最終被孫悟空降伏。兩者的對比也側面突出了有些妖女向善向美的一面,以此教育人們行善好施。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如何兼備了潮流與傳統?

劇版《西遊記》白骨精劇照

2、 克己利人的奉獻精神

"善"的含義有很多,重點之一便是與人為善。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待人和善,多為他人著想,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在女性依附男性存在的年代,妖女的存在也終究逃不過情愛這一關。但並不是"妖"則邪惡,她們在情愛上有著自己的堅持和信奉的底線。

古典小說中塑造的妖女形象大多是才華橫溢、敢愛敢恨、自我意識很強的類似於當代的獨立女性一般的存在,但她們在確定了自己的一生所愛之後,便會放下自我,全身心地像傳統妻子一般照顧夫君、服侍公婆、養育兒女,且不會有任何怨言,這是她們在愛情裡做出的犧牲,去成全自己所愛之人一個完整和諧的家。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如何兼備了潮流與傳統?

相夫教子的古代女性

除此之外,妖女魅惑人心,卻也有著自己的底線,若是自己所愛之人有其自己的愛人,她就會剋制自己的情感選擇成全他人。就如聊齋中的阿秀,狐妖頂替阿秀的身份去與劉子固相戀,劉子固所愛之人卻自始至終都不是自己,狐妖選擇放下劉子固,讓他與真正的阿秀在一起。妖女與古代女子最大的不同是不剋制自己的"欲",敢於追求自己所愛,也敢於放棄自己所愛。一個不剋制自身情感的人,卻會為了情學會剋制,矛盾對立的行為展現了其克己利人的無私奉獻精神。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如何兼備了潮流與傳統?

妖女與愛人

3、 恬靜自守的堅貞信念

妖女身上所蘊含的道德觀念除了溫潤賢淑的樸素品行和克己利人的奉獻精神,還包括恬靜自守的堅貞信念。外物和得失不會輕易地影響自己。有著超然脫俗的處世之道,有著自己的堅守。

首先最突出的還是對愛情的堅守。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不顧封建禮法的束縛,成婚後安分相夫教子,身心只給一人,堅定地守護夫妻二人間的感情。這是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忠貞。其次是對勤勉勞作的堅守。妖女自身擁有千百年修煉而來的妖術,但她們卻不會用此來去走捷徑,去不勞而獲,而是堅定的用自己的雙手去生活,將自己融入人間生活。就像白娘子妖術高超,卻跟著許仙任勞任怨地成為大夫,通過小小的藥堂去維持家庭的生活。這兩個方面都體現出妖女這一形象內心堅定的信念,看似不爭不搶、無慾無求,但有著自己的堅守。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妖女,如何兼備了潮流與傳統?

白娘子與許仙開的藥鋪

總結:妖女身上最突出的一點是她擁有著新時代女性的強大內涵。獨立、自我,保持對愛情的憧憬,卻也不甘做愛情的奴隸。生活中與人為善,人際關係從來不是可以成為其煩惱的理由。獨立自主、才華橫溢、內心善良,這是每一個女孩兒都向往能夠成為的樣子。在男權社會,妖女或多或少身上都揹負著與現實社會中的女性一般的依附男權的印記,但她們又是不同的,同時也揹負著與時代抗爭的印記。她們的口碑風評不好,妖媚、邪惡、勾人等等被打上"惡"的標籤,但文人在小說中賦予她們的文化蘊涵又怎會如此單一?妖女是邪,可她偏偏有著追求自立自強、內心善美的一面。當"正""邪"兩立的時候,你又會如何去評判她?

參考文獻:

1、 《古代短篇小說金庫》

2、 《唐前志怪小說輯釋》

3、 《魏晉南北朝小說》

4、 《聊齋志異》

5、 《古代小說與傳統倫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