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舉之外,《儒林外史》如何借旁觀者旁敲側擊、指桑罵槐?

引 言

高考作為現代國家選拔人才的大考,每年都能引發社會的熱切關注。高考背後不僅僅是莘莘學子,高考的"局外人"同樣也在高考這一重大社會事件中佔據一席之地。每年有關高考的新聞中都不乏對含辛茹苦的家長的讚美,對兢兢業業的老師的讚揚。

若是時間回溯到200多年前的清朝,在那時,同樣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考試,科舉中的局外人形象又有哪些呢?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今天我們就藉著吳敬梓所作的小說——《儒林外史》來聊聊這個話題。

聚焦科舉之外,《儒林外史》如何借旁觀者旁敲側擊、指桑罵槐?

科場之"上"的文臣武將

蘧祐官任南昌府太守,在任期間訟簡刑清,百姓安居樂業,可見其才能卓越。但蘧祐本人並非汲汲於權勢之人,常言"宦海風波,實難久戀"。卸任後本應榮歸故里的他,在面對子孫的亡故時,甚至說出"只怕還是做官的報應"這樣一番話,可見作者借蘧祐之口表達了對官員的反面態度。

在批判官場昏暗的同時,作者還是在黑暗中留下了點點星火,塑造了禮賢下士、不屈於權勢的李本瑛,剛正不阿、潔身自好的向鼎等正面官員形象。

說起文官中的反面形象自然少不了作者筆下的"魯編修"。作者對其反面形象的刻畫主要集中在魯編修對八股入仕這種僵化體制的由衷認同上。他將八股文上升到人生標準,認為只要學成八股,人生其餘之事皆不在話下。持有如此可悲可嘆的理念之人,下場自然同樣令人唏噓,魯編修最後在得到升遷任命時突發疾病死去。

湯奏是典型的忠臣良將,有勇有謀、思慮周全,雖是武將卻喜愛同文人雅士交好,吟詩撫琴無一不通。蕭雲先乃名門之後,身懷治國安邦之才,心有匡時濟世之志。他身先士卒、屢建奇功,可謂是少年英雄。

聚焦科舉之外,《儒林外史》如何借旁觀者旁敲側擊、指桑罵槐?

在清初重文輕武的政治環境下,湯奏、蕭雲先並沒有得到好結局。有保境息民之功的湯奏以"率意輕進、靡費錢糧"的理由被連降三級,政績卓越的蕭雲先被誣告"任意靡費錢財",不僅揹負了罪名,而且淪落到傾家蕩產的地步。

出類拔萃的人才不得重用,平庸無能之人卻身居高位,在對人物的描寫中作者也顯露出對黃鐘譭棄,瓦釜雷鳴的官場的厭惡和惆悵之情。

科場之"外"的名人雅士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最鍾愛的角色莫過於這些名人雅士了。他們才華橫溢,有身居廟堂之才,卻躬耕樂道,避世絕俗。杜少卿,生於鐘鳴鼎食的書香世家,卻離經叛道逃避科考,家產散盡後以賣字畫為生。在如此困苦的情況下仍能自得其樂。莊紹光,身居鄉野但有經國之才,面對權勢不卑不亢,後因讒言被遣送還鄉,自此縱情于山水之間怡然自得。

最後再來說說遲衡山,他既不似杜少卿的瀟灑不羈,也不像莊紹光般平和豁達,他的形象是剛強正直的。小說第四十四回,遲衡山義正言辭地斥責了那些假借風水之名,行骯髒市儈之事的小人行徑,所說言語可謂是醒聵震聾。

這些賢人志士內心赤誠、言行一致的品性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格,更是作者對儒林中人的期望。

聚焦科舉之外,《儒林外史》如何借旁觀者旁敲側擊、指桑罵槐?

科場之"下"的市井眾生

科場之下的市井小民在吳敬梓筆下也頗具看頭。他們中有無心科考但天文地理無一不通的王冕,書法極佳且率性而為、不畏權勢的季暇年,棋藝高超而無半分自滿的王太,安貧樂道、自在逍遙的裁縫荊元,身卑位賤但仗義執言的鮑文卿,忠心為主、恪盡職守的婁煥文……

他們生來無萬貫家財,不求富貴名利,雖無兼濟天下的豪情,但這一生也算得上自在圓滿。這些人的存在為我們展現了仕途之外別具一格的人生風景。

市井眾生有好有壞才算真實。談到市井小人自然少不了《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戶。范進中舉之前,胡屠戶對其言語譏諷、氣焰囂張。得知范進中舉立馬卑躬屈膝,畢恭畢敬。前倨後恭的態度將其勢利的嘴臉袒露無疑。

比惡俗淺薄的勢利小人更惹人厭惡的是那些陰險毒辣的惡人。

《儒林外史》中潘三不僅謀人錢財,還害人性命,拐賣人口,在科考中甚至敢徇私舞弊。為人作惡多端,為禍一方,算得上是作惡的集大成者。作者通過對這樣一個惡人入木三分的描寫,使得這市井眾生更顯真實,人物形象更加全面。

朝廷重文輕武、文字獄的頻繁發生、小市民階層的擴大等社會現狀以及作者自身的際遇是科場外旁觀者形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吳敬梓一生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的創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康乾盛世時期重文輕武的政治環境影響。清朝統治者是在馬背上打下的天下,他們十分注重對武裝力量的控制。為了不使大權旁落,清朝"抑武"現象非常嚴重,武將的權力基本被架空,沒有實權。

再加上滿人對漢人十分不信任,雖然統治者大力宣揚"滿漢一家"的思想,但朝廷在官員的選拔上還是表現出了排擠漢人的傾向。這兩點就使得漢人武將在朝堂上舉步維艱,不得重用。小說中湯奏、蕭雲仙等武將就處在這種困難境地中。

既然"抑武"表現的那麼明顯,那麼清朝統治者為了籠絡人心,必然要採取"重文"措施。清代恢復了八股取士的制度,鼓勵漢人科考,以消除他們對清朝的仇視。

但八股文空有形式,內容僵化無物,將其用以選拔,根本無法篩選出有才之人。社會上一些有志之士均表達出對八股取士制度的鄙夷,吳敬梓也是其中一員,對魯編修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就表現出他對八股文的厭惡。

聚焦科舉之外,《儒林外史》如何借旁觀者旁敲側擊、指桑罵槐?

康雍乾三朝中文有發生,到乾隆時期達到頂峰。上位者極盡捕風捉影之能事,對發表貶低清政府言論的文人嚴厲苛責,文人被斬首、誅連之事時有發生。朝野上下紛紛噤若寒蟬,不敢議論政事。

吳敬梓借小說中塑造的市井小民、文人雅士之口含蓄表達了對統治者文化政策的不滿。比如說文字獄重點打擊的是江浙一帶,小說中主要描寫的文人也生活在這一帶。蘧公孫由於私藏《高靑邱文集》而遭難,這又與康雍乾三朝爆發的文字獄不約而合。

隨著生產的發達,清代傳統的小農經濟逐漸被商品經濟所取代,人們紛紛從農耕生活中走出,去大城市經商。城鎮越來越繁華,小市民階層日益擴大。生活是藝術誕生的土壤,《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的豐滿便得益於吳敬梓對生活的細心觀察。

他周圍的各色市井小民全都在他的筆下成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書中人,如前倨後恭的胡屠夫、真誠仗義的潘保正、仗勢欺人的潘三等等。正是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讓小說變得更加真實。

作品是作者人格思想的外化表達,吳敬梓能創作出《儒林外史》這樣流傳千古的作品必定與其平生境遇有關。吳敬梓出身科舉世家,在儒家思想的浸潤下長大,"仁"字不僅根植在其思想之中,而且也流露在他的筆端。

作者筆下的儒士王冕推行"以仁義服人"的治國之法;虞育德雖然自身囊中羞澀,卻願意將自己將近一半的家財拿來救濟別人;杜少卿衣不解帶地照顧年邁的管家,樂善好施,見人有難則慷慨解囊。這些人身上都體現了"仁",他們的存在襯托出官場的汙穢不堪,也彰顯了作者對儒家思想的推崇。

聚焦科舉之外,《儒林外史》如何借旁觀者旁敲側擊、指桑罵槐?

科場旁觀者形象的文學含義

在內容上,小說以科舉為中心展開,但科舉離不開社會環境,科考之外的人便是對書中形象的補充,強化小說的真實性。如杜少卿、莊紹光這類儒士形象,他們遠離廟堂,潔身自愛,與科考士子共同組成了"士"這個群體。如此一來既豐富了書中讀書人的形象,又不至於喧賓奪主。

小說中對旁觀者形象的描繪還擴展了故事的敘事範圍。小說中不僅有達官貴要,清流名士,還有市井小民,蠅營狗苟之人。所以我們不僅看到了大腹便便、追逐名利的王惠,剛正不阿的遲衡山,還看到了前倨後恭的胡屠戶,橫行霸道的潘三。

在結構上,全書五十回中出現了大量文人形象,如果僅側重於描繪科舉士人,難免會使小說結構失衡,所以就需要一些旁觀者來平衡文章架構。例如第十八回用了大量篇幅描寫科場,第十九回就將鏡頭轉到了惡霸潘三這個市井人物的身上。

作者通過對不同形象的描寫,淡化了小說中尖銳的諷刺意味,增強了小說的層次感。這種描寫手法既烘托了科場士子形象,又增加了小說的藝術魅力,在結構上達到了平衡。

結語

《儒林外史》憑藉其非凡的藝術成就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中佔據著極高的地位。小說以八股取士為主要背景,在自身經歷的影響下,作者塑造了各色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過吳敬梓筆下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汙穢昏暗的官場躍然紙上。

就其人物塑造而言,科場的旁觀者形象不僅豐富了小說內容,平衡了小說結構,更是為後世的創作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晚清甚至民國的一些小說中仍能看到《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的影子。

這些"局外人"雖說不是小說的主體,但在文學價值上,並不遜色於書中那些科考士人,對其深入研究不僅有助於對《儒林外史》文學造詣的發掘,還為清朝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文學素材。

參考文獻

《儒林外史》

《明清小說人物群像的塑造方法》

《從人物形象看吳敬梓的社會理想》

《明清世情小說雅俗流變及地域性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