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嘿呀個作喂~嘿呀作~~嘿作”

身無長物的縴夫,憑藉肉身與繩子

行走於

懸崖峭壁水直流,十人見了九人愁

終日不見太陽面,只見猿猴甩石頭

的荒山野嶺

用手和腳在水裡摸索落點

高喊著號子溯江而上,奮勇戰勝驚濤駭浪


號子是他們的歌!也是他們的魂!

這就是川江號子!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非遺名片


項目序號:55

項目編號:Ⅱ-24

公佈時間:2006(第一批)

類別:傳統音樂


川江號子起源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陸路如此,水路亦然。四川境內江河縱橫,有大小河流九十多條。從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1000多千米的長江江段俗稱川江。自古以來險灘密佈,礁石林立,水流湍急,航道異常艱險。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為了確保木船在水中平安行駛,船工們步調一致,協調動作、一齊用力,他們用號子鼓舞情緒,消除疲勞,在與兇灘惡水的殊死搏鬥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川江號子誕生了...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江畔勞動者之歌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重慶市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川江號子主要流傳於金沙江、長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和大寧河等流域。這一帶航道曲折,山勢險峻,水急灘多,全程水位落差較大,特別是經險要的三峽出川,船工們舉步維艱。川江號子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下應運而生的。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號子在川江裡沿江而下

見景生情,隨意填詞

所唱的均與民間傳說和兩岸地理風物有關

記錄川江兩岸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

“以歌輔工”之俗的民間歌謠和文人詩歌

更是不勝枚舉


內容形式


川江號子包括上水號子下水號子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上水號子又包括撐篙號子、扳橈號子、豎桅號子、起帆號子、拉縴號子等,下水號子又包括拖扛號子、開船號子、平水號子、二流櫓號子、快二流櫓號子、么二三交接號子、見灘號子、闖灘號子、下灘號子等,因此形成數十種類別數以千計曲目的川江水系音樂文化。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見山唱山,見水唱水


來源於民間的川江號子

生動豐富,真實自然

“一唱眾和”是其獨特的形式

“領唱”由號子頭擔任

號子頭見山唱山,見水唱水,即興演唱

“和唱” 則由眾船工完成


一領一隨,一唱眾和構成了和諧的合唱

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明灘

暗礁和行船存在的危險性

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

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

不同情感的號子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拉縴號子》《捉纜號子》《櫓號子》《招架號子》《大斑鳩》《小斑鳩》等。


歷史悠久


川江號子的歷史極為悠久,在四川勞動號子中最具特色。四川、重慶自古有舟楫之利,歷代史籍對此多有記載。近年來,在沿江兩岸陸續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錨”、東漢時期的“拉縴俑”等文物都印證了川江水路運輸行業的久遠歷史。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而川江兩岸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自然風光以及船運中的以歌輔工之俗,無論在民間歌謠還是在杜甫、李白等文人的詩歌中都是久用不衰的題材。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保護髮展


隨著機動鐵船的普及,以人工為動力的船隻在一些幹流河灣和支流小河中運行,川江號子生存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加之傳承斷裂等因素,川江號子面臨瀕危困境。搶救、保護川江號子,讓它在民眾中代代相承,對於豐富、發展中國水系音樂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樂文化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來源:新華社


2006年,川江號子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2年9月28日,作為川江號子保護單位的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在成都市電子科技大學掛牌設立了全國高校第一個“川江號子電子科技大學傳承和研究基地”。此舉旨在弘揚民族優秀音樂文化,加快落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川江號子”的傳承培訓。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來源:新華社


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

川江號子廣泛吸收了四川其它民間音樂因素

在號子頭領唱的慢板中

有川劇高腔音樂的

悠揚、抒情、富有韻味的曲調

吸收自高腔山歌的高亢挺拔的音調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1955年

四川省專業音樂工作者在

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唱川江號子

獲得金獎,川江號子從此蜚聲世界


1956年4月

陳邦貴等人演唱的新編川江號子“奪紅旗”

參加全國職工業餘曲藝觀摩演出會

獲得一等獎


1987年7月

法國阿維尼翁藝術節組織

“世界大河相會在塞納河”的民間藝術交流活動

72歲的陳邦貴、蔡德元和陳昌福

應邀演唱了川江號子,震撼了所有聽眾


川江號子的表演

走遍了全國各地

巴蜀父輩們

堅韌不拔、樂觀豁達

吃苦耐勞、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


唱不盡的長江故事,永不磨滅的勞動頌歌——川江號子


如今

川江號子作為川江

最富凝聚力、最具標誌性的音樂符號

它的傳承已經深深地融進了

川江流域廣袤的大地中

也讓後人們永遠銘記

那些曾行走在川江上的縴夫們

是他們的脊樑為滾滾東逝的

長江文化拉出了一片新天地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看四川等等

編輯 | 餘 進 排版 | 餘 進

校對 | 劉 念 責編 | 韓曉冬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