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讓農民“老有所養”,是一個重大問題

委員建議推行農民退休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建議,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志,讓65週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

這是一份有溫度的建議,聚焦的是一個重大而切實的問題。

近年來,超齡農民工現象頻繁引發關注。2019年《工人日報》的一篇報道指出,超齡農民工不是“閒不住”,而是“不能閒”。他們沒辦法僅靠回家種地來解決自己的養老和醫療等問題,必須通過其他辦法養家餬口。

“一定意義上,一些農民工沒有‘年齡’的概念,因為他們從未享受過退休金,所以也不會去思考年齡大了、不能工作了怎麼辦。他們只要能幹得動,就得繼續幹下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高永安這樣說。

準確地說,現在老年農民也是有養老金的。中國從2009年開始給農村老人發放養老金,當時的標準是每人每月最低發放基礎養老金55元,近年來上升至2018年的88元。

可是一個月幾十塊的養老金相對於現在的生活成本、醫療成本,實在是微薄。

有人說,農民沒有交社保,有什麼權利要求更高的養老金?這是對歷史的無知。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雙林曾撰文指出,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國依靠農業支持工業發展。農民先要交公糧,即農業稅;同時還有交納購糧,即國家硬性向農民收購糧食,收購價格不到‘黑市’價格的一半。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剪刀差’,壓低農產品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

當年農村的精壯勞動力,不就是現在的農村老人嗎?為國家發展做出過貢獻的他們,完全有資格分享發展的果實。

關於農民養老金的錢從哪裡來,林雙林很有說服力地指出,近年我國大力推行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而屬於全民所有的國有資產也有農民一份。

建立農民退休制度,增加農民養老金,不僅有理有據,而且是體現社會公平的必要之舉。讓農民“老有所養”,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速,農民養老問題會日益凸顯,未雨綢繆才能避免將來被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