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彈唱的傳承與演變——勐海縣打洛鎮曼芽村、曼夕村田野調查

◇文 圖/雲南大學藝術弓設計學院劉睿

布朗彈唱的傳承與演變——勐海縣打洛鎮曼芽村、曼夕村田野調查

走進布朗族彈唱傳承人的家

布朗彈唱作為布朗族特有的音樂文化,以其獨特的調子和傳唱性,已被視作研究布朗族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在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我到了勐海縣打洛鎮曼芽村,走進了布朗彈唱國家級傳承人巖瓦洛老師的家。

巖瓦洛,布朗彈唱國家級傳承人,1961年生,8歲開始隨父母學習唱歌,10歲拜師寨子裡的老藝人學習,自小就聽師傅說:“布朗族的男孩子會喝酒就會唱歌,布朗族的女孩子會走路就會跳舞。”巖瓦洛15歲便開始走出寨子唱歌,18歲時,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布朗族歌手,最擅長的調子是索、拽、宰。

2010年3月,“布朗彈唱傳習所”在巖瓦洛家正式掛牌成立,自此,他便開始正式承擔起守護、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和使命。巖老師的歌聲,高亢、嘹亮卻不失婉轉、細膩,歌唱時,總是神采奕奕、洋溢著喜悅,有時候,甚至會手舞足蹈,我們也總會被他感染,隨他一起舞蹈,沉浸在布朗歌曲優美的調子裡,感受他對自己民族文化由衷的熱愛和布朗彈唱音樂的曼妙。

西雙版納州的布朗族受傣族文化影響較深,月B飾、風俗、生活習慣方面與傣族比較相近,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建有緬寺’通過寺廟進行倫理、道德的教化。雖受傣族文化影響較多’但布朗彈唱是有著布朗族鮮明個性的音樂藝術符號。

布朗彈唱以彈奏布朗琴給布朗民歌伴奏得名,其調子類別多樣,彈唱內容具有生活化、即興創作的特點,主要涉及愛情、生活、勞作、風俗、宗教等等。

布朗族無文字,音樂傳承都是口傳心授。據調查,在過去,

布朗彈唱是傳男不傳女,但現今,生活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布朗族,不僅傳給女性,而且,還有部分調子可以彈唱傣族的歌詞。這跟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有密切關係。但另一方面,在布朗族不同的村寨,布朗彈唱的調子又各有不同。

布朗彈唱的傳承與演變——勐海縣打洛鎮曼芽村、曼夕村田野調查

布朗彈唱的五類型

曼芽村和曼夕村是“布朗彈唱”傳承保護較為完好的兩個村。筆者通過走訪兩個村寨,對布朗彈唱的調子做了收集整理。瞭解到布朗彈唱主要分為五大拽、宰、索、笙(無伴奏清唱)、銅芒,其中每一類又包含多種小調。

1.宰

“宰”的音調有吟誦性特點,有徵、羽調式,尾句拖音較長,長短句並用。旋律優美動聽,句式自由靈活,可作男女對唱。用宰調所唱的內容廣泛,諸如勞動歌、宗教歌、風俗歌、兒童歌、搖籃曲都可以用宰調演唱。宰有七個調子。

(1)宰目宗教歌,主要在佛寺賧佛、寨心祭祀的時候使用。無伴奏,用傣語演唱,有吟誦性特點。

(2)宰瓦勞動歌,比如上山拉木料要用力吆喝。無伴奏,用傣語演唱。

(3)宰崩宗教歌,主要在殿佛、過年過節的場合使用。

“崩”是打鼓的意思,多用象腳鼓、鋩鑼伴奏,大夥兒先是吟唱,而後眾人合唱,演唱語言為傣語。

(4)宰咪情歌,無伴奏。演唱形式一般為對唱,使用語言為傣語,內容大致是男女青年訴說衷腸。

(5)舌排宰情歌,無伴奏。主要用於小夥子找小姑娘談戀愛,用來叫姑娘的門時所唱的調子,歌唱內容多是兩個人的小秘密,悄悄話。

(6)目列兒歌,以象腳鼓伴奏,節奏歡快活潑。

(7)目然搖籃曲,多用於安撫孩童睡覺。

2.拽

敘事性歌曲,一般以清唱為主,多用於喜慶的場合,如在接親、迎親、送親的場合使用,其音樂旋律具有說唱性特點,調式多為徵調式,節奏比較緊湊,句尾拖音較短。“宰”有低音之義,“拽”有高音之義。

3.索

“索”是布朗族最廣泛彈唱的風俗歌曲,以小三絃伴奏,主要有九個調子,其調式多為宮、商、羽三種。節奏具有分節歌的特點,全曲通常由一個引句和上下句反覆組成,每段之間都有樂器過門,旋律委婉動聽,節奏輕快活潑。又分以下幾種:

(1)卡丁賧佛時唱,手執蠟燭起舞,身前放置一個盆,圍觀的人要投錢,之後將錢用於緬寺事物,在緬寺不用伴奏。

(2)卡田老人以前所唱的古調,去到其他寨子,或是外寨的客人來所唱的歡迎曲調。

(3)邦朵情歌,演唱形式一般為對唱,用布朗琴伴奏,使用傣語。

(4)景德調根據景德口音高低起伏的特點所創,旋律起伏大,表演不分場合,帶舞蹈動作。

(5)卡約上新房、過年過節,情歌都可以使用的調子。

此外,還有高調、三島調、西美調、卡勞等。

4.笙調

自彈自唱、自娛自樂的曲調,音樂流暢,速度較快,樂句以器樂小過門連結,所唱內容多為表達愛情、敘述故事。

5.銅芒

情歌對唱,未婚男女談情說愛時唱的調子,無伴奏。

布朗彈唱的傳承與演變——勐海縣打洛鎮曼芽村、曼夕村田野調查

布朗琴的演變

早前的布朗琴在文獻記載裡被稱作“燕子琴”。調查期間,我們特地到了曼夕村,拜訪布朗彈唱州級傳承人巖賽站。巖賽站老師不僅善於彈奏布朗琴,並且善於制琴,1993年開始學習制琴,到現在已有23年的制琴功夫。我們在曼芽村和曼夕村所見到的布朗琴,形似梨形,主要由琴頭、琴頸、琴身組成。受現代流行文化的影響,曼夕村的布朗琴形制已趨向于吉他,琴頭沒有特別的裝飾,已改為吉他琴頭。琴頭有四個琴軸,傳統為木質琴軸,由於木製的鬆動不好固定琴絃,後改為螺鈕琴軸。琴頸原有三絃五品,現今為四弦六品。彈奏方法以彈片彈、撥、搖為主。布朗琴用以為布朗民歌進行簡單的伴奏,伴奏主要以“GADE”為固定音,目前還沒有作為獨奏樂器登上舞臺。

寨子裡的老藝人和傳承人們受早年的環境、條件限制,沒有接觸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唯一一個識譜的巖賽站老師,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學會了一點簡譜。所以,布朗琴一直沿承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在曲譜整理、彈奏方法教授方面存在著侷限性,很多曲調沒有譜稿保存。

曼夕村將適齡兒童組成了一個“小花隊”布朗彈唱班,巖賽站負責為小花隊制琴,與巖三公、巖溫倫一起利用平日的晚上和週末的時間,免費教授布朗彈唱。小花隊目前有10名成員,已經多次走出村寨參加比賽和演出,並且上了央視錄製節目。老藝人們逐漸退出舞臺演出,轉而為布朗彈唱培養茁壯成長的新苗子。

巖瓦洛的女婿巖迪,是一個陽光、帥氣的布朗小夥,他對樂隊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和熱愛,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但是巖迪很有音樂天分和悟性,對樂感把握非常好,能聽音找調配伴奏。自學吉他的巖迪,從組建樂隊到對布朗彈唱進行現代曲風改編,並將布朗琴接上電聲,搭上電貝司、鍵盤、架子鼓,搖滾風格的布朗民歌渾然而成。巖迪通過參加演出、比賽,逐漸提高民族自豪感,作為青年傳承人的他,想為布朗彈唱的傳承找到更易於青年人喜愛,更能與時代融合的傳承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