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導語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學臺開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師資班線上培訓,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的人士積極參加培訓學習。培訓期間,學員們分別以不同的角度、認知去學習、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和現實意義,領略傳統文化所蘊藏的思想價值、人文智慧,從而踐行其中的文化思想,以此指導自己的生活、工作、事業和家庭。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具有系統性、成熟性、傳承性,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因此我們才有機會去學習認知如此厚重的傳統文化,為現實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中國智慧動力。


我們要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黎成田老師對於本次課程的部分心得體會


01

《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國學臺首屆優秀傳統文化師資培訓班點“穴位”非常精準。在開班典禮之後由著名哲學家湯一介弟子雷原教授,作《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講座,不言而喻:主辦方舉辦優秀傳統文化師資培訓班的目的、意義就是為了解決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在當代的價值問題。這也是每一個學員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和意義。

不少人讚譽、感激湯一介老先生:“找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引領我們回家。”其弟子雷原教授所作的《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的講座,從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六大特徵、三大理念、當代價值闡釋及其實現當代價值四個階段論述,為每一個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從事中華傳統文化普及、傳播、研究的人,指明瞭正確、明晰的方向和價值取向。

雷原老師指出傳統文化價值觀:天人合一、心物一體、中庸無為。方法論:格物致知……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跨越時空的核心支柱。六大特徵的天下性、道德性、可持續性、一以貫之性、時中性、社會主義性。傳統教育思想的三大理念:自性萬能、仁智不二、因材施教。實現傳統思想教育當代價值的四個階段:童蒙養正、博學篤行、博而返約、通專合一。都是我們每一位學員必須牢記和遵守的“平仄”和“格律”。

雷原教授進一步指出:“教育的整體目標,應包括傳承文化、培養合格的人才、服務社會。在三項目標中,傳承文化是方向,培養合格的人才是核心,服務社會是實踐與應用。可以說傳承文化與服務社會的關鍵在於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我們綜合了明體達用、通專合一、立德樹人、德智體美勞等思想,提出了“德才能藝”兼備的培養目標”。這就是我們每一位參加培訓的學員,在培訓結束後,從事傳統文化傳播、普及、學習、研究的目標。

總之:雷原教授在“開學第一課”上,為我們全體學員引領了思想認知、價值取向和奮鬥目標。讓我們更加明確學習、傳播、研究中華傳統文化應該怎麼思考、怎麼幹、幹什麼、往那兒幹。

這是我聆聽和學習雷原講授講座的膚淺認識和收穫。

02

《四書概論》心得體會

郭齊勇教授是我一直仰慕的大學者、儒學家。幾年前,我讀過他的《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一書,深深啟發。這次參加國學臺組織的傳統文化師資培訓,有幸聆聽了郭教授《四書概論》的精彩講座。真是字字珠璣,醍醐灌頂。

剛收到《課程表》時,我就在納悶:《四書概論》這可怎麼講呀?《四書》不僅僅是四子之書,更不僅僅是四本書、四部書那麼簡單。它是廣袤無垠的洞天福地裡豐饒的寶藏,怎麼“概”?怎麼“論”呢?

我怎麼也想不到:郭齊勇教授從《四書》的意義(倫理共識、文化認同、終極關懷)《四書》之形成、如何讀《四書》、孔子思想精義、孟子思想精義等四個方面。非常簡潔、清晰地闡述了《四書》的博大精義。什麼是大道至簡?郭教授講課就是大道至簡;什麼是舉重若輕?郭教授講課就是舉重若輕。

當然,“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郭教授講得不管多麼好,也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為我們今後學習《四書》指明方向。真正領悟《四書》需要讀原著、悟原著。通過學習,要在長期的閱讀和思考上下功夫,在經典的微言大義上深刻體悟,在郭教授高度凝練的四書“三大意義”、“孔仁孟義”上持之以恆長期學習和領悟。

牢記郭教授:“《四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不讀“四書”,不知道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諄諄教誨。身體力行、知行合一。學《四書》最真要的是要落實到如何做人上,如果學一套,做一套。經典也是白學。要把文化經典,領悟和轉化為自己的做人寶典,做人規則,做人準則。這才是學習經典的最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03

《周易》本源心得體會

學習《周易》重在啟蒙,核心是啟蒙老師,王悟清老師是一位非常好的《周易》導師。聽王悟清老師的講座,我的最大收穫就是:從本源上對“易”的認識——日月週而復始,日出東方為陽,日落西山為陰,卦最初是用於觀影測日,八卦就是八個方位。從起源,從根源上明白了古人說的——推天道,以明人事。

王老師講得太好啦!

期待王老師的《周易》系列課程!


04

《書法選帖與臨摹》心得體會

以前無意間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經常看到孟雲飛老師的有關書法方面的大文章。還為中小學生主編《書法課本》《書法練習指導》頗受好評,還在“中國教育”、“天津衛視”等多家電視臺播出;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各種比賽、展覽並獲獎,主持、參加過《書法風格研究》、《中國書法文化研究》、《甲骨文書法藝術整理及其研究》等省部級以及國家藝術科學規劃等項目;還獲得過國家文學藝術評論獎。

通過孟雲飛的《書法選帖與臨摹》講座,我的收穫如下:

一、對中華書法,中華文化更加充滿自信;

二、對於今後進一步踐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普及

活動增強了自覺;

三、堅定了選帖與臨摹還是古人的本子更好,只有反覆臨摹古人的字,吃透精髓,才能寫好字;

四、書法是一種情感注入,只有帶著情感,字才能真正寫好。

五、對當今五花八門的書法亂象,有了基本的認知。有正本清源的感覺。

05

《國學通識教育》心得體會

通識教育思想源遠流長。《易經》中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淮南子》中說“通智得而不勞”。通識教育可產生通人,或者稱之為全人。《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揚雅言,審定文牘,以教授為師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通識教育可產生通才,即博覽群書,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通權達變,通情達理,兼備多種才能的人。

通識教育重在德行,而非知識;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因為,教育不是車間裡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這正是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絕好傳承和體現。

李克老師轉述前代先賢的話說:“國學就是成其為中國人的學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優秀傳統文化。所以,國學乃“通識”之本。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更加堅定了我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傳播、普及和研究的信心和定力。一個民族的振興,迫切需要文化“通識”教育。

一個民族有更大程度的“通識”,才能有更大程度的“共識”;有更大程度的“共識”,才能凝聚更大程度的發展和建設的能量和力量。


06

《從漢字揭秘中國文化》心得體會

倉頡造字,以洩天機。根據《淮南子·本經》的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神話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情感期盼。

崔宗武老師講座從漢字的“六書”及其舉例漢字中透視出中華智慧之大道。這是中華文明內在的DNA,讓我學習到:漢字不僅僅能“會意”,同時還擔當了“傳道”的歷史使命,中華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斷流”的文明,漢字的發明、傳承、演化、使用居功至偉。

通過學習崔宗武老師的講座,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字中蘊藏著天機,天機便是大道矣。

一、從崔宗武老師開篇講解“三元九運”2024年——2044年為離卦當位,離卦的卦象為火。未來文化、科技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於我們喜愛文化、傳承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人來說,將有更好的空間和發展前景;

二、進一步從通俗易懂上領悟了“道為本,德為用。”崔老師舉例講:比如一臺電腦,“道”是這臺電腦的機身,“德”就是這臺電腦的軟件;一個人,“道”是整個身體,“德”是這個身體蘊含的思想、情感、認知等;對於一棵樹,“道”是樹根,“德”是樹枝;

三、我進一步懂得了“道”就是天時,就是天常。“一陰一陽之謂道”,順道而生,逆道而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下事,順應道則成,失道則敗;

四、“大愛無言,愛善渡萬物而不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我們效天法地立身處世的根本。這些智慧都藏在一些漢字中,文脈在文化自覺中一代一代傳承;

五、“顛倒”乃“道”之本。崔老師這一個透視非常重要。比如《易經》的“泰卦”和“否卦”,泰卦是三陰在上,三陽在下,否卦是三陽在上,三陰在下,天道與很多常人的思維正好“顛倒”,我們常人需要學習、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悟”,需要改變和提升自己的思維,才能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接近天道。才能實現天人合一,才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六、崔老師悟道透徹:“仙人就是悟得天的本性的人”。得道者,就是悟得天道之人。這些都是我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之一;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崔老師“道行”也廣博精深,字中藏著玄奧,字中藏著乾坤,字中藏著天道,字中傳承中華文脈,漢字養育中華優秀文明。


學員:黎成田

(轉編自國學臺師培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