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豬價多跌”有緣由,這7點說到點子上了,你都知道嗎?

最近一個多月以來,豬市行情最顯著的特點莫過於“跌跌不休”了,豬價貌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進入4月份後,期間豬價雖有兩次上漲,但也是漲不過三,讓不少養豬人感覺到春季下起了“梅雨”的感覺。

究竟為何?是什麼原因使這次豬價下跌這麼長時間呢?我們多數養豬人只是一知半解,下面豬之事就帶大家深入瞭解下其中的原因,看看都有哪些因素所致。

一、傳統消費淡季

這個大家都再清楚不過了,往往過完春節後,豬肉市場慢慢進入淡期,隨著氣溫的回暖,步入炎熱夏季時,豬肉更是越趨向淡。

近期“豬價多跌”有緣由,這7點說到點子上了,你都知道嗎?

眼下,隨著疫情的好轉,生活也越趨如常,豬肉消費進入往常的傳統淡季,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高價豬肉反過來抑制豬肉消費,使豬肉淡季更淡。

二、養豬出欄增多

國家統計局1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年一季度生豬存欄32120萬頭,而18年一季度生豬存欄41523萬頭,所以按當前生豬存欄量,和以往相比仍是很缺豬的。

1、疫情期間,無奈壓欄牛豬、大豬集中出欄

為了更好的防控疫情,多地實施了封村、封路,很多養殖戶也反映有豬難賣,而這些被積壓的生豬又多養了一個多月,隨著道路逐步暢通後,到三月份導致市場上牛豬和大豬的出欄數量增加。

近期“豬價多跌”有緣由,這7點說到點子上了,你都知道嗎?

2、非洲豬瘟導致恐慌性拋售

消失近兩個多月的非洲豬瘟,進入3月份後頻繁發生,截止目前,3月份發生6起,4月份已發生7起,短短的一個多月,發生13起非瘟疫情,勢必給養豬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導致部分養豬人採取了“恐慌性”拋售。

三、進口肉增多,儲備肉接連投放

春節後由於豬肉價格居高不下,大大拉昇了CPI,也嚴重影響了居民對豬肉的消費生活,投放儲備肉便被提上日程,基本上一週投放一批,春節後就接連投放11批次,累計約20萬噸,而每一次投放時,屠企都趁機壓價,促使豬價剛有點上漲苗頭就被澆滅了。

同時,國家也加大的進口肉製品。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一季度進口豬肉95.1萬噸,增加1.7倍,進口牛肉51.3萬噸,增加64.9%。

近期“豬價多跌”有緣由,這7點說到點子上了,你都知道嗎?

四、學校未開學,餐飲業恢復慢,影響豬肉消耗量

目前為止,多數學校還未開學,據瞭解進入五月前後,學校接到通知,並在嚴格防控的前提下,才可以逐步開學,這一大塊的豬肉消費端未起到提振作用。而餐飲業雖在慢慢復工,但消費熱潮總是欠缺火候,導致另一大塊的豬肉消費端未起到提振作用。

五、疫情影響錢包,在高價肉背景下減少消費

在疫情的影響之下,大家都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居家隔離,少給國家添麻煩,也就相當於是為國家做貢獻了。

近期“豬價多跌”有緣由,這7點說到點子上了,你都知道嗎?

但是一些“免疫力”差的群體,就有點扛不住了,例如一日三餐,車貸,房貸等等,咬緊牙地扛著,想做事時不得不考慮考慮自己的錢包,在高肉價的背景下,自然就主動減少豬肉消費了。

六、生豬產能恢復向好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生豬產能持續恢復,一季度末,生豬存欄32120萬頭,比上年四季度末增長3.5%,其中能繁殖母豬存欄3381萬頭,增長9.8%。生豬產能加快恢復向好,使供應市場生豬增多。

近期“豬價多跌”有緣由,這7點說到點子上了,你都知道嗎?

七、禽肉、水產等可替代肉製品降價

一季度,禽蛋產量增長4.3%,牛奶產量增長4.6%,豬牛羊禽肉產量1813萬噸。隨著炎熱天氣的到來,一些肉製品也逐漸進入傳統消費淡季,像一些禽肉、水產等產品降價較多,多數市民從購買豬肉轉向到這些可替代品上。

綜上所述,近一個多月以來,豬價的跌跌不休,和這7點有很大的關係,當這些因素髮生變動時,豬價才能迎來向好的“契機”,養豬人可以根據豬場的實際情況,不盲目壓欄,合理出欄,生豬價格也都在15元/斤以上,仍可以說是好行情,落袋為安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