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

前言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將大眾視野再一次帶回了那個夢幻如煙的朝代-宋朝,流量明星王凱飾演的宋仁宗演技精湛,普通大眾看的是滋滋有味。在歷史大家筆下,宋代是一個積貧積弱、不堪回首的朝代;在經濟學家筆下,宋代是一個商品經濟高度發達,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的朝代;在文學大家筆下,宋詞的婉約與豪放儼然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從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

《清平樂》劇照

在經濟主義至上的今天,我想就宋仁宗時期開始實行的“坊市合一”城市經濟制度進行一番探究。

一、宋代城市坊市制度的變化

宋代以前,如唐朝,在首都長安城內,實行嚴格的坊市分離制度,“坊”與“市”之間有著厚重的坊門相隔離,不管是“坊”還是“市”,都需要百姓進內交易,商鋪不得臨街售賣,這嚴重製約了商品經濟的流通及商人的積極性。

從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

到了宋朝,首先是因為宋太祖、宋太宗需要積蓄力量北伐,所以對金錢的需求量猛增;其次因為地方百姓喪失了土地,導致大量勞動力入城,市民數量猛增。市民數量的猛增加直接導致生活用品需求量的上升,這時,城市內部對商業活動的需求就非常明顯了。

宋代以前在城市行政管理上長期存在的坊市分隔制度, 便是基於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考慮的。在坊市制度施行時期, 作為居民區的 “坊” 與作為商業區的 “市” 是分區而設的。當時城市以大街為界, 劃分為若干個坊 、 市,每個坊、 市四周以高牆環繞, 組成一個個封閉的單元。

到了宋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城市經濟的迅猛發展, 城市的商業區要求擴大,城市居民對於商品交易方便性的需求已經非常大了。宋太宗興國五年, 東京開封的商業活動開始出現侵街現象,以後臨街擺攤、坊中開鋪的現象屢屢發生, 致使坊中街道面積變得狹小。宋仁宗登基之後, 面對屢禁不止的侵街現象, 直接下令允許居民臨街開店,封閉式的坊市制度遂告崩潰, 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和商鋪相混合的坊市合一制度, 城市格局從此由封閉轉向開放。

二、坊市合一帶來的城市變化

(一)城市人口猛增

從歷史上看,坊市合一的城市格局顯然促進了宋代城市經濟的繁榮,其直接結果之一就是城市人口猛增。據史料記載,到宋神宗年間,城鎮戶口已佔當時全國人口的 12%以上。《元豐九域志》記載:宋代縣以 51上城市約有1163個,鎮有1900個以上。其中州府主客戶總數超過10萬者共有49個。以每戶五口計,這些州府總人口都在50萬以上。人口在1至10萬的城市不少於100個,人口在1萬以下的城市大約有3000個。據《宋史·地理志》記載, 首都汴京人口,北宋末年已達26萬餘戶,按每戶五口計, 人口已達130萬以上。

從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

宋代繁華的都市

(二)城市居民成分發生改變

宋代城市以前,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軍事功能,例如州城、府城、邊關要塞一般是人口匯聚的大城市。隨之而來的是,這些城市的居民主要都是官員及其家眷、士兵、大地主等等。宋代城市坊市合一之後,城市居民人口數量猛增,市民群體中出現了工商業從業者以及工商業上下游產業配套從業者,尤以商販居多。甚至到了後期,由於城市工商業從業者實在太多,官方將工商業者定義為坊郭戶,對其單獨劃分戶籍進行管理。

“一切發展了的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分工, 都以城市與鄉村分裂為基礎。”馬克思《資本論》

(三)城市內部出現娛樂設施

在城市生活的新變化下,新興的市民群體迫切需要新的娛樂設施來滿足情感與精神的娛樂。在此背景下,北宋中期城市內部形成了規模不等的勾欄瓦肆,瓦肆,又叫瓦舍、瓦市,它是宋代市民文化娛樂之場所。

“瓦舍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九,《瓦舍》條)

在南宋建都臨安(杭州)後,勾欄瓦肆發展得特別快,《夢梁錄》卷十九記載,臨安就有大小瓦子二十三座。這充分說明臨安作為都城後,城市人口集聚所產生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發達的商品經濟也使市民的經濟消費能力顯著提高,富裕的市民階層對娛樂休閒產生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熱情,貪圖享受的心理訴求席捲了整個社會,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行業的發展。同時,這也為南宋後期積貧積弱埋下了禍根。

從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

清明上河圖(局部)

(四)城市周邊出現草市、夜市

由於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內部狹小的空間已經不能滿足城市內人口與城市周邊人口的交易需求,不少小商販乾脆在城市周邊建起了草市。草市,意即沒有政府批准的臨時性交易場所,和現代城市中的流動小商販擺點有些類似。

“貨物之至者無不售, 且不問多少, 一日可盡 。

宋朝時期,由於環城草市的發展, 城外居民數量隨之迅速增加,城外居民數量的增加又直接導致了城市面積的增加,因此宋代城市的面積在歷朝歷代中也是非常大的。此外,工商業者不滿足於白天短短的交易時間,不少商販開始夜間擺攤交易,這直接打破了歷朝歷代以來實行的“宵禁”制度,後來宋朝直接放開了宵禁,“夜市”成為常態。

從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

宋代草市

三、宋朝統治者對待商業的態度

宋朝是一個十分開放的朝代,宋朝官方政府採取了獎掖商業的措施。宋太宗建隆元年四月發佈詔令,各地不得苛留搜索商販行李貨物,地方稅務部門要把商稅榜於本稅務門首,如果擅自創立名目稅收,則需奏稟三司同意後方可執行。

不僅如此,宋代工商業者社會地位顯著提高。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維持統治,都是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這極大的壓制了工商業的發展,宋代則不同。

第一,宋代的戶籍制度出現了之前沒有的“坊廓戶”,這是宋朝官方政府對他們的正式認可,這一點很重要。

第二,宋代出現了服務業。宋朝官方經常僱傭大批勞動力為皇家服務,事後給予報酬。這是社會僱傭關係的發展。

第三,

宋代建立了行業協會。宋代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種類逐漸繁多,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少大商人牽頭組建了行業協會,作為與官方、與其他行業談判的代表。

第四,工商業從業者的子弟允許參加科考。歷朝歷代視商業為末業,對從商者皆嚴厲打擊,世世代代都不能參加科考。宋代則較為寬鬆。例如,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以上舍及第、進入仕途並於宣和年間升任宰相的李邦彥,是銀匠李浦的兒子。

從坊市合一制度看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

宋代商人可當街騎馬

結語

宋代在我國曆史上的確屬於一個異類,以前朝代2/3甚至1/2的面積不禁承擔著繁重的“歲貢”,還養活了十分龐大的人口。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先生在《東洋的文藝復興與西洋的文藝復興》 一文中, 則把宋代城市的發展比作 “東方文藝復興” 時期。這說明了宋代城市化水平之高,不禁培育了種類繁多的商業活動,更培養了一大批成熟的市民階層。自宋以後,元、明、清等朝代的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制度或多或少都借鑑了宋代的城市管理模型。

宋代,不愧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城市化的巔峰。

參考文獻:

1.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2. 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九,瓦舍)

3. 漆俠,《宋代經濟史》下冊

4. 吳松弟,《中國人口史》第3卷

5.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