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是关中重镇,对唐朝建立居功至伟,为何其军事地位却一再下降

引言

我们在看古装剧时,通常都能听到某某地方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就说明这个地方的军事地位自古以来就很高。那么哪些因素造就了它“必争之地”呢?

通常是依据该地的地理因素和当权的军事政策来判定的,不同的时代军事政策各有不同,此处不做详谈,主要谈一谈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一方面是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所决定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六镇,这六镇是抵御北方柔然进入中原的第一道关卡,突破了这六镇柔然便可挥师踏进中原。

另一方面是根据他四周的地形决定的。比如襄阳城。

襄阳位于汉水中游,凭借汉水之险,它所建的护城河有百米之宽,自古便有“铁打的襄阳”之称,金庸老先生笔下的郭靖就是在这里抵御了三十多年的蒙军。还有很多地方凭借其自身的特色成为了军事重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原州,在唐末之前也是一个军事重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军事地位开始慢慢衰败。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就是唐朝时期原州的军事地位以及其地位变化的原因。

原州是关中重镇,对唐朝建立居功至伟,为何其军事地位却一再下降

初唐时期原州地区重要的军事地位

看一个军事重地首先得看它的地理位置,原州对于草创的唐朝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初唐时期,李渊坐拥关中地区,打算依借关中一步步统一全国。

想要做到这些首先得稳定后方,保证陇右区域不会在自己带兵在前方厮杀的时候给自己捅刀子,要掌控陇右地区就必须要打通前往陇右的道路,原州恰恰位于这条道路上——它处在长安、灵武和天水这三个重镇构成的三角中心,又在陕北高原和陇中高原交汇处,地势较高。

占据这里,向东北可以到达朔方、河曲,向东南可以到达渭水边,进入关中平原,向西南可以进入陇西,向西北可以进入河西走廊。而因为其地理位置,原州可以称得上是关中西部的交通枢纽,亦是兵家反复争夺的要地。

原州是关中重镇,对唐朝建立居功至伟,为何其军事地位却一再下降

原州的军事地位由其地理位置恰位于关中平原、陇右渭河谷地、河潢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之间,地势相对较高,境内又有多条河流沿不同方向可抵达北面的黄河、南面的渭河,四通八达,堪称交通枢纽。

对于在关中建立根据地的势力来说,优先控制原州,进可以北上宁夏平原,经略塞北,西北可进入河西走廊,沿祁连山麓西行,直抵西域,西南可镇抚秦陇,及河潢地的羌人;退可以原州为关中西北的屏障,慑服周边,专心对付从潼关和蒲津来的河南、河东势力。

现在以唐朝建立之初与军阀薛举的军事斗争为例,来阐述原州作为军事重地所起的作用。

薛举是隋末一枭雄,其自金城起兵,可以从他的进兵路线知道他的初期目标就是占据关陇地区从而一步步雄踞中原。薛举先从金城郡向西攻取袍罕郡,将金城郡西部控制住,又得到金城郡南部临洮郡的峨山羌族部落的支持,其首领钟利俗率二万部众归附,使薛举势力向南有所扩展。

至此,薛举控制了陇西地区,向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望,向南以秦岭同川蜀为界,向西则是高海拔的青海高原,并非当时进取之地,向东则是关中腹地,隋朝心脏所在,便是薛举这种枭雄所图目标。

而此时的李渊占据长安,立恭帝,对关中诸郡发号施令,为了在关中稳定立足,李渊就必须击退薛举势力。与薛举的初期战役李渊处在下风,李渊手下的将部在与薛举相战不久就兵败被俘,还在李世民击退了薛举的儿子薛仁杲,让薛举的军队暂退。

原州是关中重镇,对唐朝建立居功至伟,为何其军事地位却一再下降

薛举因为此次进军失利,知道直接进攻李渊较难,部下郝瑗建议其联合梁师都和突厥,并力合兵进攻李渊。薛举遂派宗罗喉向北攻陷原州,同突厥莫贺咄设即后来的颉利可汗联系,形成两路攻势夹击李渊。

从当时战略局势来看,薛氏在大散关以东受阻,遂图谋绕道北路,走泾原道进攻长安。薛举派宗罗喉攻克原州,开辟新的领地,一是可向东南打通泾原道,二是可以北上灵武,联络梁师都及突厥势力,就策略而言,薛举的布局是十分完美的,只是他低估了原州的防御能力。

薛举的军队在原州困陷了一个多月,加上因为着急赶路带的粮草辎重不足,情急之下便打算绕路攻打宁州,可惜在军队还未进发,薛举就因病而亡,由前文提及的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位置。但是薛仁杲的军事才能不够,几次战略失误导致薛举势力被李世民一举击溃。

而李唐王朝在灭掉薛举势力之后,只要在铲除河西的李轨势力和北方的隋朝残余势力就能放心地向东实现平定中原的大业了。

中唐时期原州地区重要的军事地位

如果说初唐时期的原州的军事地位是从其帮助李氏家族一统天下来看的话,那么中唐时期的原州的军事地位就是为了防御少数民族的入侵了。

安史之乱之后,国家动荡不安,而等到肃宗平定叛乱之后,位于青藏地区的吐蕃势力开始趁着大唐国力未恢复侵占唐朝疆土。这个时期的吐蕃国王赤松德赞可谓是一介雄主,他统治下的吐蕃从安西至陇山的绵长战线上逐步吞并唐朝州县,甚至侵占了南诏王的土地强迫南诏王向其称臣。

原州是关中重镇,对唐朝建立居功至伟,为何其军事地位却一再下降

但纵然如此强大的吐蕃军队,除了初期乘着唐朝不备占领了原州、秦州、安乐州等地之外,在之后的与唐的正面战争中几乎没有胜绩。

公元767年,吐蕃开始重点进攻灵武地区,九月份开始与灵武交战,但是不到一个月就被灵武守军或杀或俘两万多人。

休整了一年后,吐蕃军队于次年八月以十万军士进攻灵武,为了防止汾州的支援,吐蕃还派了数万人的军队在汾州拖住他们的进发。但是又不足一月十万人的军队就不足两万人了。吐蕃这次大举进攻失败而返,损失较大,迫使其暂停了对关内道的侵略。

五年后,吐蕃军士重整旗鼓,又开启了针对灵武的战争。这次他们的作战方案是先骚扰灵武附近的屯田工事,等到第二年灵武没粮、军队实力低落的时候再打。可是第二年在灵武军士的顽强抗争以及泾原道天生的地理优势下,吐蕃又失败了。

公元777年,吐蕃再次进行迂回作战,从原州出发,经过庆州,至坊州,这样的作战并非仅是回避唐朝重点防线,还带有游动中探索唐朝各镇防线疏漏处,寻找新的进兵路线,为日后进一步战争做准备。次年吐蕃军队的再次进攻又被李怀光轻易化解。

原州是关中重镇,对唐朝建立居功至伟,为何其军事地位却一再下降

德宗即位,以解决关东诸藩镇为主要目标,遂释放吐蕃战俘以示好,并出使通和;吐蕃亦被长期战争受累;又无法在前线拓展,于是就接受唐朝通和意见,两国于公元783年于清水会盟,会盟上唐承认了吐蕃所占领的原州等地。

但纵是有了清水会盟的基础,唐朝上下仍不忘收复失地,

杜牧就著有《河湟旧租》一诗,此诗表达了他对收复失地的期盼与渴望以及对兵士未能收复失地的叹惋。但是终唐末数百年武将的经营下,收复之事都未完成,还是等到吐蕃内乱后当地居民主动归附的唐,这才将原州等失地收复。

原州地区军事地位的衰败及其原因

晚唐时期原州地区的军事地位开始衰败,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其一,自清水会盟之后,唐朝统治阶级对边疆的政策多为温和保守型。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是唐朝还是有很多藩镇的叛乱,其中最强大的当属河北三镇,其间的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和魏博节度所掌控的势力是唐朝直到灭亡都没能顺利剿灭的,足足缠了晚唐政府百余年。

原州是关中重镇,对唐朝建立居功至伟,为何其军事地位却一再下降

唐朝顾内尚不暇,唐对外更不敢惹出大的是非,所以纵是边疆地区有一些小的摩擦,唐朝统治者通常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温和解决了。

其二,吐蕃内部混乱,没有能力再次入侵唐朝。

唐末,佛教势力在吐蕃壮大起来,一些反对佛教的臣子在与佛教势力的斗争中杀害了数位赞普,吐蕃长期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各地势力蠢蠢欲动开始相互攻伐起来,吐蕃势力内部都在为争权而奋斗着,哪来的多余兵力攻伐唐朝呢?

当时的东亚地区没有了吐蕃对唐朝的威胁,其余的一些小国也就不能对唐朝产生太大的威胁了,所以唐朝统治者与其在原州地区派大量兵力,不如把兵力用来对付内部随时可能叛乱的藩镇势力。

其三,国内外势力率民投靠让唐朝统治者降低了对原州地区的重视程度。

上文提及,由于吐蕃的内部问题,导致在安史之乱之后被吐蕃占领的很多城池的将领、唐朝旧民率城而降。比如唐宣宗年间的河陇归地:沙州(今甘肃敦煌)人张议潮联合当地军民起义,赶走了当地的吐蕃守将,携民带城归顺唐朝。

原州是关中重镇,对唐朝建立居功至伟,为何其军事地位却一再下降

唐朝终于收复了自安史之乱之后被吐蕃占领的河西以及陇右地区,一雪百年前丢失河湟地区的耻辱。除此之外,不少吐蕃守将也向唐投降。

公元831年,吐蕃在山南地区维州的守将悉怛谋请求投降唐朝,并献出维州城。古代维州也是一个军事重地,旧唐书曾这样描写维州:

“南界江阳,岷山连岭而西,不知其极;北望陇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若在井底。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地”。

但是唐朝皇帝由于还怕得罪吐蕃,拒绝了悉怛谋的投降请求。由以上三点,原州的军事地位逐渐衰败。

结语

唐朝原州地区的军事地位的由盛转衰,是因为唐初中期需要依靠他的地理位置来获取战争的胜利,而后来原州地区的地理位置虽然没变,但是唐朝统治者的军事政策发生了转变。而到了之后的宋朝,当时的统治者需要依靠其抵御西夏军队,原州又成为了军事重地。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周书》

《唐会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