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神祕巫文化的延續,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在江西南豐,有一種極具原始舞蹈風格的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那就是儺。

它,是神秘巫文化的延續,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儺(nuó)又稱跳儺、儺舞、儺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前後,儺儀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

它,是神秘巫文化的延續,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儺祭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周代時被稱為“儺”。從中國古代商周時起,就把祭祀神靈作為重要的活動。古老的圖騰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眾渴望驅逐苦難,追求幸福生活最樸素的表達,國家要祭,民間也要祭。如日月星辰、風師雨師、五嶽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這種祭祀的方式之一,就稱為儺,並且國家有大儺,民間有鄉人儺。在祭祀的儀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禮樂,這種歌舞也就是儺舞。儺在民間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節,豐富了表演,向儺戲轉化。而這種儺戲就是最原始的戲曲。

它,是神秘巫文化的延續,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儺面具是儺文化的象徵符號,在儺儀中是神 的載體,在儺舞中是角色的裝扮,有假面、神像、聖相、頭盔、鬼面、臉殼等多種稱呼。南豐現存儺面120多種2300多個,神鬼人獸,造型各異。以開山面具最有特色,人獸合一,猙獰兇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劍鬢和青銅鏡等意象符號造型,反映了傳說中以蚩尤為方相的儺文化演變痕跡。儺面具的材料原有銅製,後多為樟木或楊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現了新老民間藝人的精湛工藝和民族的審美情趣。有的儺班面具雕刻後,還要舉行開光儀式,使其充滿神靈之氣。

它,是神秘巫文化的延續,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南豐儺舞有“中國古代民間舞蹈活化石“之稱。據記載,漢初,長沙王吳芮傳儺於南豐西鄉一帶。唐開元八年(720年),南豐縣治遷今所,其時頒佈的《大唐開元禮》,對南豐儺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宋代是南豐儺的發展時期,宋室樂藝伎和流散藝人帶來京都的文化藝術,使南豐儺戲趨於成熟;明清兩代,南豐儺進一步完善,清後期,受戲曲影響,”鄉儺“進一步娛樂化,編演了許多新的儺舞節目。新中國成立前夕,南豐已有儺班上百個,散佈於各鄉鎮。南豐儺舞在漫長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民俗學、戲劇學、舞蹈學、美學等多種學科內容,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它,是神秘巫文化的延續,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