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根脈建設美麗鄉村

——探尋國家級傳統村落山城區大胡街道大胡社區

傳承文化根脈建設美麗鄉村

透過月亮門,可以看到李尚書府院內的宜人景色。 鶴報融媒體記者 趙靜 攝

傳承文化根脈建設美麗鄉村
傳承文化根脈建設美麗鄉村

編者按:

我市作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村落眾多。把這些傳統村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對於實現鄉村振興、打造文化強市、建設高質量富美鶴城意義重大。

日前,我市召開南太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成員會議,動員全市上下切實提升保護質量,真正讓傳統村落留住“形”、守住“魂”。即日起,本報開設《關注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欄目,報道全市省級以上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情況。

【鶴壁新聞網訊-鶴報融媒體記者 趙靜 實習生 劉琳】走進山城區大胡街道大胡社區(原大胡村),一座新建的過河橋古色古香、整潔寬闊,橋下湯河河水波光粼粼。“這座橋叫幸福橋,也叫連心橋,長38米,寬14米,去年12月建成通車,東邊還建了座尚書拱橋。”4月16日,大胡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新付向記者介紹。

過橋後東行約百米,湯河北岸歷經500多年滄桑的李家大院映入眼簾。“李家大院現在也叫李尚書府、尚書府。西邊這兩個九門相照的大院是明朝弘治年間官至工部尚書的李燧的故居。中間這處院叫天井院,東邊還有兩處院,是清朝乾隆年間嵩縣知縣李塾的故居。”跟隨著王新付和李尚書府文化館館長李連合的腳步,記者走進這處五個並排九門相照的建築群。

加強保護修繕,讓破敗的李尚書府重煥光彩

跨門進院,黛瓦精雕細琢、屋簷陶獸四立,李尚書府曾經的輝煌恍如昨日。李尚書府保存得如此完好,離不開大胡社區居民祖祖輩輩的悉心守護。

“2017年以前,這裡一直都有人住,不斷有村民修繕自居的房屋。這是社區裡的瑰寶,我們要好好保護它。”李連合介紹,2004年他和幾名村民自發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義務守護這座歷史建築,經常給大家講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李燧為人剛正不阿,是朝廷重臣,60歲時因不願和佞臣劉瑾同流合汙,便辭官回鄉,建了這座院子。李燧65歲時重新被起用,官至工部尚書,75歲時告老還鄉,直至83歲離世。”李連合講述,李尚書府最多時擁有1500餘間房屋,現在保存完好的僅剩三四百間。

“解放後,根據當時的政策,尚書府分給農民居住。”該社區居委會主任王海軍介紹,為加強保護和開發利用,2017年,大胡社區實行易地搬遷,居住在尚書府的居民搬進新房子。

當時因年久失修,尚書府很多房屋出現牆體裂縫等問題,加上居民自建的廁所等,很是破敗雜亂。

同年10月,該社區利用向上級爭取到的專項資金,開始了第一期文物維修。“通過招標,我們聘請了濮陽一家文物修復專業團隊。截至目前,已對尚書府的181間房屋進行了修繕。”王新付說,“我們正在申請第三批文物維修資金,盡最大努力保護好所有的文物和整個建築群。”

2005年,一名山西煤老闆從家譜上得知祖籍在大胡村,就帶家人前來尋根祭祖。看到李尚書府後,這位老闆就想花300萬元買下當時沒人住的哨衛樓及相鄰的幾間瓦房,還邀請了建築、文物專家前來論證,計劃把這些樓拆除後打包運到山西重建。

面對鉅額錢款,李家人並未心動。“這是祖宗留下來的,樓院搬走了,那還能是李尚書府嗎?”李連合說,經過這次事件後,居民對尚書府的保護意識更強了。

“李尚書府的天井院曾是豫北戰役指揮部舊址。1947年,劉鄧大軍進駐鶴壁,一舉殲滅了駐紮在大胡村的以李同秀為團長的保安團,將指揮部設在了天井院。解放湯陰後,劉伯承夫人汪榮華跟隨太行山慰問團來到大胡村開展慰問演出,當天晚上村民李仲熙將自己的房間讓給了劉伯承夫婦居住。”李連合說。

再向北走,是李尚書府的祠堂,這裡曾是解放軍戰地醫院舊址。“1947年,豫北戰役打響,當年前線的傷員都運到這裡救治,村民積極幫助醫生開展護理。”李連合說。

20多米高的哨衛樓、奢華榮貴的女兒樓、別具一格的笑臉樓……一路逛下來,無論是精美的牆體燒製或雕刻的文字,還是四梁八柱的建築結構,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都體現了當年精湛的建築技藝,整個建築群在藍天的映襯下越發顯得巍峨壯觀。

李尚書府始建於明朝,社區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以清代中期建築風格為主,體現了明清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因其歷史價值、旅遊價值高,保存完好,大胡社區先後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河南歷史文化名村、河南鄉村旅遊特色村、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鶴壁市紅色教育基地、鶴壁市城市文化建設重點工程、鶴壁文明旅遊鄉村等,還入選了河南省古代暨近代民間民居建築保護名錄。

旅遊開發+鄉村振興,大胡社區年均遊客量達30萬人次

除了李尚書府,大胡社區還有興國禪寺、崔府君廟、關公祠、觀音堂、王氏祠堂、古井、古樹、古墓等豐富的旅遊資源,大胡廟會、民俗大花轎表演、大胡黃酒、龍頭拖刀面等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吸引了遊客紛至沓來。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開始,社區都要舉辦古廟會,廟會持續5天,這5天也是我們這兒的旅遊黃金期。往年,廟會期間,社區每天都能迎來約3萬名遊客。平均每年來俺這兒的遊客達30萬人次。”王海軍說,為推動鄉村旅遊,他們還在“五一”“十一”和春節等旅遊黃金期,舉辦大花轎迎親表演等活動,吸引遊客前來遊玩。

“早就聽說大胡社區的尚書府了,趁著天氣好,我們幾個商量著來玩,氣勢恢宏的尚書府果然名不虛傳。”當天,湯陰遊客劉秋榮和幾位姐妹來大胡社區遊玩。

遊客的不斷增多,直接帶動了一大批社區居民創業、就業。

“多年前,我家在社區開了第一家賓館,賓館年收入二三十萬元。隨著遊客增多,去年我又新開了一家賓館,就餐、住宿、洗浴等功能一應俱全。”居民王合良說,往年旅遊黃金期,賓館旅客爆滿。

在充分挖掘文化旅遊資源的同時,大胡社區通過環境整治、發展集體經濟等大力推動鄉村振興。

2018年,為發展鄉村旅遊,該社區對李尚書府西的商業街進行了仿古改造。“這條街之前是臨時搭建的簡易棚,經過環境整治,我們重建了這條商業街,目前共有30多家商鋪,入駐率達80%。2019年,我們建設了尚書府遊客中心,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王新付說,社區通過租賃房屋等舉措,每年可實現近90萬元的集體收入,大胡黃酒等農特產也為居民增加不少收入。此外,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大胡社區已帶動100餘名居民就業。

貧困戶陳三喜就是其中之一。“俺和妻子都在社區做清潔工,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錢,除了打掃衛生,閒時俺還打個零工,也能掙些錢。”陳三喜說。

“目前,我們社區的旅遊項目還在開發中,項目建成後,預計能帶動近500名村民就業。”王新付說。

2018年,該社區對李尚書府前的湯河、李尚書府後街和東街進行了環境整治,一改過去髒亂差的形象。現在的大胡社區道路寬闊整潔,商鋪規整氣派,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

“這兩年社區越來越美,以前的垃圾場現在變成了休閒健身的廣場,曾經臭氣熏天的湯河也重新清澈了起來,社區裡還建起尚書府文化廣場、民俗特色文化和紅色文化展館等,還建了2個停車場、4個公廁,加上李尚書府,俺社區絕對不負‘小故宮’的名聲。”王合良說,生態環境、居住環境的不斷改善,讓他覺得生活在大胡社區很幸福。

“我們將圍繞區委、區政府的安排部署,發揮好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走好鄉村旅遊路,打好鄉村振興牌。目前我們計劃在湯河南岸建個休閒娛樂廣場,打通尚書府前的前進路,直通山城區主幹道。同時加強招商引資,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領社區居民一起奔小康。”王新付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