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郭志強:塞上老街獨守修表老手藝

#傳承#郭志強:塞上老街獨守修表老手藝

(郭志強和他的老店 張冰潔攝影)

上世紀七十年代,結婚最高的配置是上海牌手錶。在當時要憑票購買,可以說‘一表難求’。6月7日,在呼和浩特玉泉區塞上老街的老字號鐘錶店——“瑞昌號”,第二代傳統修表匠郭志強依然忙碌著,正在調試修理著那些鐘錶。

在呼和浩特塞上老街,這家老字號鐘錶店“瑞昌號”,就如同一個鐘錶博物館。出生於1961年的郭志強既是修表匠,更是一名鐘錶收藏愛好者。在店裡牆上都掛滿了各式掛鐘,不時地發出“鐺、鐺、鐺”的響聲。在櫃檯裡也擺放著各個年代生產的各式各樣的手錶。從這條老街上來來往往的人並不知道,隨著現代人追求時尚快捷的生活方式,修鐘錶這個老行當、老手藝正在漸漸離我們遠去。也許,我們能做的,便是記錄下那些曾經的過往……

百年老字號“瑞昌號”

在“瑞昌號”裡壁上的掛鐘搖著鐘擺“滴答”、“滴答”……地響著,顯得那麼悅耳動聽。郭志強站在那些鐘錶前,望著窗外表盤招牌。他作為“瑞昌號”的第三代傳人,守護著這家百年老店已有30多年。

說起“瑞昌號”的歷史,就得從郭志強父親郭瑞說起,因為郭瑞是這家老字號的創辦者。解放前,16歲的郭瑞由於出生貧苦人家,早早輟學,被父親拉進門市部跟一位姓謝的師傅學習修表。

當時櫃上的師傅抱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觀念,徒弟們是在接待、灑掃之餘,偷偷地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學習修表。而郭瑞每次看師傅怎麼鼓搗鐘錶後,利用下夜的機會,就偷偷地把櫃上收回來的舊鐘錶打開,先仔細看好哪個輪在哪個位置,怕忘了還找張紙大致畫下來;再用小螺絲刀小心撥開“千斤”,把發條放開。取下“遊絲”,摘下“騎馬輪”,然後把四角的螺母擰下來;然後,再依著師傅白天修鐘錶的程序重複一遍。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5年後郭瑞出徒了,不僅學會了修表,還學會了修留聲機和電唱機。

學了五年徒的郭瑞開始自己經營起鐘錶店來,在呼市三元宸路口的東面開了一間小門市,起名“瑞昌行”,一直經營到1974年搬到通順街(塞上老街)現在的位置。從15歲學修表,到20多歲開店創建“瑞昌號”,直到80歲去世,郭瑞老人一生與鐘錶為伴。

在“瑞昌號”你會看到,兩個四方形的桌子上套著玻璃框,玻璃上掛著一些鐘錶模型和配件,桌子每個抽屜裡裝著修理的工具和各個不同品牌鐘錶的小配件,這就是修鐘錶的地方,也是工作臺。

#傳承#郭志強:塞上老街獨守修表老手藝

(郭志強收藏的購表劵)

傳承手藝 子承父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郭志強在呼和浩特市第二機床廠工作,他的月工資是41.5元。“當時,修錶店裡修一塊表的價格是三到五元,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修20塊表,店裡一天的收入就能頂他兩個月的工資。1986年,郭志強索性辭掉工作,到店裡和父親一起修表。在父親郭瑞去世後,他就當起了“瑞昌號”的掌櫃,把父親的修表手藝傳承下來。

那時郭志強先是看著父親如何修,然後自己慢慢琢磨。那時候修表都是靠純手工銼,不像現在表裡面的裝置都有配件,當時哪兒壞了都是靠手工一點一點磨出來,有時候一磨就是一天多的時間。有時候碰到特別難修的表,郭志強一天修不好,隔天還要接著修,直到給顧客修好為止。憑著郭志強認真負責的態度,和他多年的修表經驗,經常會有一些在別的地方沒修好,最後把表拿到他這裡修的顧客上門。

郭志強說,當時工廠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大概是20到30塊錢。一塊兒中高檔手錶的價格,就得花掉一個工人全年的收入。

#傳承#郭志強:塞上老街獨守修表老手藝

(郭志強正在修表張冰潔攝影)

珍貴記憶

這些年郭志強修過表的種類比較多,如老鶯歌、梅花、勞力士錶等等。出於對鐘錶的喜愛,郭志強除了修表,也收藏鐘錶。在這當中,型號為A581的上海牌手錶最為珍貴,因為這是國產首批量產的細馬手錶。

郭志強說,這個型號為A581的上海牌手錶,當年可謂是“千人預約登記”、“搶購一空”,其寓意“1958年第一種機芯”。“當時,A581進入市場後,周總理買了一塊上海牌手錶戴在手上。”郭志強回憶,其實在當年,周總理“代言”過的上海牌手錶,可謂是我們最牛的國貨。

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到,1957年,國產第一塊細馬手錶——A581型機械手錶在上海試製成功,註冊商標為“上海牌”。這款手錶可連續走時36小時以上,日差小於1分鐘,質量可與瑞士名錶相媲美。1958年4月,中國第一家手錶廠——上海手錶廠建成投產。同年7月1日,首批量產的“上海牌”手錶上市銷售。

郭志強說,上世紀七十年代能戴塊表那真是很牛的一件事,很多人結婚都流行買表,但是瑞士的鶯歌表太貴,很多人選擇買相對便宜一些的國產表,比如上海表,東風表。

“120元一隻的上海表,當時可謂是奢侈品。那時候還需憑票供應,有10張特定購貨券和120元才能購買到手錶。”郭志強告訴記者,票到了單位裡,會優先給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如果廠裡有人結婚,會先把票借給他結婚使用。大家就這麼互相借票、攢票才能購買手錶。那時候,結婚談朋友會看你有沒有手錶,聘禮“三大件”就是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

郭志強說他珍藏的這些手錶都有故事,雖然這些表的計時功能早已被其他更奢華的手錶或更先進的計時工具所代替,但它記錄著歷史,記錄著情誼。

2003年,呼市玉泉區政府加大了對通順街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對其進行了保護性環境整治和修繕,通順街也改名為塞上老街,成為現在熱門的旅遊景點。2011年,為了保護原生態的古建築文化,塞上老街裡的建築基本都被貼上了“呼和浩特市不可移動文物”的標誌,郭志強家的老宅也成了其中之一。

作為從小生活在這條巷子裡的老呼和浩特人,郭志強與父親見證了這條老街70年間的變化。如今,他卻仍堅守著這家老店,不過令郭志強遺憾的是,手藝傳到他這兒可能就要劃上一個句號了,他的女兒對修表絲毫不感興趣。(張冰潔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