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除了大佛和峨眉山,帶你走進另一個樂山——吃在樂山》已經為大家介紹了到樂山旅遊除了遊覽樂山大佛和峨眉山,還有有哪些可以吃的樂山美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文末的鏈接閱讀。本文主要為大家介紹樂山的另一種玩法。
犍為縣處於岷江中下游,在樂山的東南部,距離樂山市區有一小時車程。在犍為最出名的還是嘉陽小火車和羅城古鎮。
嘉陽小火車,最讓人熟悉的還是網上那個,在一片油菜花田裡,一列小火車噴著整齊駛過的圖片。
嘉陽小火車主要有躍進站、蜜蜂巖站、亮水沱站、芭溝站、黃村井站。
小火車分為兩種,一種專門為遊客提供的票價單程80元,往返160,全程行駛大概一個多小時。另一種是為當地居民提供的,遊客也可以乘坐,單程票價30元。
這次過來因為已經過了花期,也沒打算坐小火車。沒做攻略,結果開車到了才發現,不坐小火車就沒什麼玩的。
來這裡遊玩分為三種,
- 直接坐小火車觀光,中途每個景點會停留幾分鐘的時間供遊客遊玩。
- 自駕到桫欏湖景區,然後換成觀光電瓶車到芭溝古鎮。
- 找當地人直接坐他們的車到芭溝古鎮,或者開自己的車,讓一個當地人把你們帶進去。
如果想體驗坐小火車,又不想往返都坐,那就可以坐當地的車到景區,然後坐小火車出來。
芭溝古鎮
芭溝古鎮,是嘉陽小火車的終點站。在犍為縣西北30公里的芭蕉溝,緊挨著黃村井煤礦。這裡曾經是嘉陽煤礦的礦區,有著70多年的歷史。現在發展成為紅色文化旅遊地,和讓遊客觀光體驗的礦井。
1937年,抗戰爆發,中福煤礦公司南遷到犍為縣芭蕉溝,誕生了由中英合資的嘉陽煤礦公司。到了50年代,蘇聯專家又參與了煤礦的管理。現在芭蕉溝古鎮還保存著當時的英式建築和蘇式建築。可能是由於疫情的原因,古鎮上沒有太多的遊客,當地居民在各自幹著各自的事情。
到這裡可以先參觀嘉陽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這裡講述了嘉陽礦山的歷史,介紹了礦井裡面是生產是如何運作。作為從小在礦區長大的孩子,對這一切還是很有感覺。
博物館裡還原了礦井的調度室
當時的礦工之家是什麼樣的。桌上那個大收音機,小時候家裡還真的有。
由於我們到得比較晚,又要急著趕回成都,就在古鎮內隨便逛了逛。整個古鎮不大,除了居民生活的小樓、排房就是一個東方紅廣場。
廣場正中間是一個籃球場和毛澤東思想大舞臺。這裡真的和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很像,小時候也是生活在礦區,活動範圍除了學校就是辦公大樓旁邊的廣場。
礦區的牆上都寫著毛主席語錄和各種標語。"把毛主席的書當作我們各項工作的最高指示"。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人民解放軍"
"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腦子裡"
"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
"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
曾經的大禮堂,現在已經改建成酒店。
在大禮堂的另一面牆上寫著芭蕉溝的歷史和嘉陽的歷史。
古鎮裡的房子有的已經無人居住,不過大都還保存著原有的樣子。
古鎮裡的居民樓,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整個古鎮都很適合拍照,遊客不多,商業氣息不重,到處都是歷史的印記。如果時間充足,可以在古鎮到處閒逛,慢慢遊覽。這種地方就是需要慢慢感受歲月留下的沉澱。
古鎮還有個體驗項目,可以體驗煤礦生活。黃村井早已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關閉,如今重新開礦,被打造成為一個供遊客體驗礦井工作,的真實觀光體驗礦井。由於我們的時間有限,就沒有去下井體驗,其實還是很想去體驗一下,雖然從小在礦區長大,也只是聽長輩講過井下的樣子,也沒有機會見過,還是很想親自去看看井下到底是什麼樣的工作環境。
黃村井體驗遊門票:旺季80元,淡季50元。
如果是專程來坐小火車的可以直接坐小火車往返,或者乘坐當地人的麵包車進入芭蕉溝,然後坐小火車出來。
芭蕉溝景區不能自駕前往,必須找一個本地人帶者開車進去。在桫欏湖景區門口會有欄杆將進芭蕉溝的公路攔著,只有本地人出示本地身份證後才能開車進去。
坐當地人的車到芭蕉溝一般是50元一個人,可以講價。
讓村民帶路,自駕到芭蕉溝一般是160一個車,也可以講價。
羅城古城
羅城古鎮位於犍為縣東北部,距離樂山市區大約60公里,駕車1小時左右。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居住著漢、回、彝、滿、藏、黎、苗7個民族。古鎮興建於崇禎年間,整個古鎮主街為船型結構。
到樂山的下午就順路去了羅城古鎮,整個古鎮不大,但是居民過得是真的很休閒,整個古鎮主街上,全是喝茶打牌的居民,整個古鎮遊客不多,逛完也就半小時不到,不過到這種古鎮真的適合慢下來,找一個茶館和當地人一樣喝喝茶,讓時間慢慢度過。
人們就在主街兩旁的涼廳下喝茶、打牌。涼廳子不怕日曬雨淋,幾百年來,羅城人在這不怕雨淋日曬的“涼廳子”下喝酒、吃肉、飲茶、聽小曲、掏耳朵、抽葉子菸、賣狗皮膏藥,享盡了人間紅塵的清福。
主街正中心還保留著古戲樓,古戲樓就好似這艘船的船艙。每週六上午這裡還會進行戲曲演出。演出內容主要包括傳統戲曲、武術等,每週一場。
雖然是疫情期間,雖然遊客不多。但是古鎮人民的生活好像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人們在涼廳子裡喝茶、打牌、聊天。兩旁的商鋪主要都是服裝店、小食店、百貨店等等,當然最多的還是茶館。和其他古鎮相比,少了很多其他古鎮的商業化,不像其他古鎮,被各種義務產的小商品店,各種各樣的小吃店佔領。古鎮的商鋪主要還是保證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關於古鎮名字的來歷,網上流傳著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明末時,當地一棵大榕樹下有兩間茅屋,房主姓歐,為附近農民出售或交換耕牛提供場所,稱為“調市”。後來,牛市交易不斷髮展,交換的貨物品種擴大到鹽、鐵、布、米、油等。於是歐姓人又修了幾間房子開辦客棧、飲店、形成了一個“么店子”。此後不久,離此地不遠的楊家灣的楊姓人認為該地是楊家的地盤,想加入這個市場,但歐姓人不答應,雙方爭執不下。此後,歐姓人覺得應給這個市場取名,有別於楊家灣。他們根據這些生意人來自東南西北方向,而東南西北古稱“四維”,“四維”合而為“羅”。以招攬四方來客,達到興旺集市的目的和願望。而“城”字呢?因明代稱農民為“土人”(土著人),集市又是靠他們的辛勤勞動修建而成。綜合上述兩層意思,故取名“羅城”。
第二種說法則是為紀念唐代名將羅成而得名。
漫步古鎮中,少了城市的喧囂。古鎮不收門票,前後逛完也就不到半個小時。時間充足可以找一個茶館坐著喝一碗蓋碗茶,感受這難得的慢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