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6.有關信仰

我在瓦拉納西老城區的深巷中迷路的時候,迪讓帶我走了出來,於是就這樣認識了他。迪讓來自北方邦的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就讀於瓦拉納西的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他偏瘦的身材經常穿的是襯衣牛仔褲運動鞋,留著一頭精神的短寸頭。後來和他熟悉之後,才發現他的性格和我很像,平時都是沉默寡言,遇到喜歡的事情又會說個不停。於是有空的時候我們就在一起吃飯、喝奶茶、聊各自的過往。

傍晚時分,我和迪讓在恆河邊上走著,悶熱而帶有點溼氣的的微風抹過了我的皮膚,留下了一身汗跡。和以往一樣,這時候河邊依然擠滿了來此地沐浴的印度教徒,恆河作為印度教徒心中最聖潔、最乾淨的河流, 它和印度教徒的態度截然不同,會毫不猶豫地接納來自四面八方各種不同種姓不同階級的人,無論你是貧窮的達利特,還是身家百萬的婆羅門,它都會一視同仁。看著他們在河邊虔誠的模樣,不禁感概宗教的神奇之處。

“你有信仰嗎?”迪讓突然開口問我。

“沒有”

“你什麼都不信嗎?”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只信我自己”

“那你在受到挫折的時候,在有困難的時候是怎麼度過呢”

是啊,我在以前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是怎麼度過呢?我還真的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那你呢?你是印度教徒,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我想知道你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信仰的,想聽一下你的看法?”

我把話題的重心轉移到了他身上。他先是沉默了一會兒,接著看著不遠處平靜流淌著的河面,開始說道:

“其實說出來你可能不會相信,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是一個無神論者,雖然我每天都會去寺廟拜祭神靈,但是我一直都知道神靈是不存在的,不管是我信仰的溼婆神還是上帝。我們耳濡目染的這些宗教神話故事也肯定是由人們編撰出來的,我們熟讀的各種宗教典籍也不知道是哪些人寫出來的”

“但是這些都不妨礙我信仰神靈,把他們當成是我的主和寄託。神靈對於我來說不是一個有形的東西,而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

從側面看去,迪讓的五官讓人印象深刻:平坦的額頭連接著高挺的鼻子,接下來到堅定、嚴肅的嘴巴,下巴挺拔而自信。

他繼續說道:“我的父母都是虔誠的溼婆派印度教徒,在他們的影響下,我也是從小就開始信奉了溼婆神,可以說這些已經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實際上宗教信仰確實可以讓我得到了信心,讓我成為一個堅強的人。我相信我的勇氣和自信,都是來自於我的宗教信仰”

“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難,我總是可以勇敢面對,因為我堅信我信奉的溼婆神每時每刻都在我的身邊護佑著我,幫我渡過難關。我以前有空的時候就會去見我的宗教導師,聽他講解宗教典籍和神話故事,但是我從未向他索取過什麼東西,我去見他只是為了得到他的佑護,你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精神上的鼓勵,因為他完全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很感激他”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很像摩根弗里曼的三輪車伕)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三輪車伕)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食品店的老闆)

聽著他一直說,與其說我是不忍心打斷他,不如說我是想不出合適的詞語來回應他,因為這一切已經遠遠的超出了我的認知範圍。

他繼續說道:“他在不久前去世了,但是當我每次感到無助的時候,我仍然會感受得到他的佑護,我感覺到他一直都還在我的身邊。”

“我的父母從小就教導我,應該要時刻思考著如何幫助他人,以回報神的福佑。這就是我心中的宗教,可能和你們認為的有很大的不同”

這時我們走到了恆河邊火化的地方,這些屍體用布匹包住,放在木柴堆上面焚燒。燃燒著的火焰像是在黑暗中的一盞指明燈,引導著虔誠信徒的靈魂進入輪迴中。恆河邊的路燈柔和的光線給迪讓的臉盤染上了一層金色的輪廓,當他伸手搓弄著短而堅挺的頭髮時,我看到他的眼睛綻放出了自信的光芒。

“在我們家鄉,我們都相信自己家人的靈魂,最終會和神結合在一起。於是在人死後的第十四天一般都要舉辦一場隆重的儀式,事先必須要準備好一些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物,經過繁複的祭拜後,把所有的供品都擺在一片芭蕉葉上,然後在晚上拿到樓頂。如果第二天起床的時候,發現食物被動物吃掉了的話,那就表示靈魂已經跟神結合在一起了”

“你們可能會把這些看成是迷信,但從科學理性的角度來分析,這種方式可以減少我們失去親人時的悲痛,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些少慰藉”

此時悶熱的空氣逐漸消失,涼爽的風掠過我的臉龐和胸膛的肌膚,感覺就像有人拿起水罐,把水倒在我的身上一樣。

“對於我來說,我每天進行的宗教儀式貌似對我沒有絲毫的害處。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不身體力行呢?”

“在我生命中的任何階段,為了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我可是什麼辦法都會去嘗試。更何況這樣做並不會對我有傷害,為什麼不呢,是吧?”

“只要宗教的儀式能讓我在一天中的某個時刻,可以得到一絲心靈的平靜這就已經就足夠了。我並不會奢望去向神靈索取一些遙不可及的東西,例如渴望神靈會讓我長得再帥氣一點,讓我一下子擁有一大筆錢,那是傻瓜才會這樣做。”

他說完後,居然自顧自的哈哈大笑起來,我知道這裡面其實隱藏著很多的無奈。這時候天逐漸的暗了下來,我們坐在臺階上,看著恆河河面上泛起的白色微光。幾近滿月的月亮,像一枚張貼在天空中的硬幣,銀白色的月光隨著平靜的河水滾滾湧至岸邊,就好像是月光在推動著波浪在前進,又像是月亮撒下的一張銀輝色的巨網,撈起一整條河流,透過波浪拖至岸邊。

人們對一些瞭解得不夠透徹的東西總是容易帶有一種不可理喻的偏見,我們會取笑印度滿是糞便的街道,取笑他們在飄滿贓物的恆河裡面洗澡,取笑他們掛滿車頂的交通工具……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就是合理的,不管你怎麼取笑,他們一樣以自己最合適的方式把日子過得開心快樂,這不就是人一輩子的追求嗎?同樣是以這個目的而過一輩子,我想不出來用什麼身份去取笑別人。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臭水溝淘金者)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街上的印度婦女)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裁縫店的老闆)

晚上回到旅館的時候,我躺在床上,回想起傍晚時分迪讓問我的那個當時沒有回答出來的問題——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是怎麼度過的。

有人說:“作為無神論者的我們其實都是有信仰的,只是沒有人給這些信仰系統地命名罷了。”

成功?金錢?權力?愛情?

貌似無神論者的我們都是為了成功而努力,為了金錢而奮鬥,但是拿這些當作信仰的時候,會發現自己信仰的保質期非常的短。努力追求的成功之後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辛苦得到的愛情又會逐漸趨於平淡,得到的金錢和權力之後發現它們並不是萬能的。當這些為之而努力的目標失去的時候,你會發現整個人瞬間就會陷入迷茫甚至直接崩潰,最後剩下一副殘缺不全的軀體。

歸根結底,這一切都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宗教信仰,沒有一個在你背後給你指引方向的最高存在。你存在於這一世界中,你就是你心中的神。當你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當你受到嚴重創傷的時候,都得自己一個人堅強的去面對,在深夜躲在被窩裡抱頭痛哭,第二天又得收拾好自己麻痺的心臟,撿起那一副無用的軀體來面對這個冰冷的世界。

這一切,都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宗教信仰的你,就一定要活得比神靈還要堅強。

因為你就是你心中最高的存在,你就是你心中的神。

究竟是選擇痛恨還是原諒曾經傷害過你的那個人,這都是取決於你自己,因為沒有一個背後的力量在指引你,只能在於你所經歷的一切,遇到的人和事。這也是為什麼人要出來旅行的原因,因為我們走過的所有路,遇到的所有人,都在教會我們怎麼去愛,怎麼去寬容,怎麼去堅強,怎樣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怎樣才能在以後漫長的路途中尋找到那個美好的世界。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看報紙的男人)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雨天的瓦拉納西街巷)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騎自行車的男人)

7.種姓制度

提起印度這個國家,一般對印度有些少了解的人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宗教,第二個就是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特有的產物,在印度語言裡,表示種姓的有兩個詞,一個是“瓦爾納”,另一個是“賈提”。關於種姓制度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普遍得到大家認同的是: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毀滅,所以印度河文明是有中斷過的,但是印度文明自始自終沒有中斷過。在這一文明毀滅幾百年後,大概在公元前1500年,居住在今伏爾加河——頓河流域的雅利安人的一個分支,越過興都庫什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山口,南下來到印度河——恆河流域,建立了名為“印度斯坦”的燦爛國家。這些裝備精良的新移民自稱“雅利安人”(意為高貴者),為了突出入侵者的優越感,他們把白皮膚的自己人稱為“雅利雅瓦爾納”,被征服的皮膚較黑的本地土著稱為“達薩瓦爾納”,並進行了種族隔離,這就是最初的瓦爾納制度。

瓦爾納一詞的意思是“色”,最初瓦爾納僅僅表示人的皮膚顏色,並沒有等級的涵義。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等級的名稱,就是著名的四瓦爾納制度:從上往下排列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後來四個瓦爾納從各自的體系繼續橫向分裂,直到今天的幾千個亞種姓,這些亞種姓又稱為賈提,每個賈提集團內的人從事相同的職業、內部通婚、有著共同的生活方式等。每個賈提集團都有相對穩定的圈子,他們之間不能通婚,平時也極少來往。

種姓制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要給它下定義是非常困難的:1.種姓不是階級,種姓是等級而不是階級,前者是先天的,後者是後天的。種姓只能說明你是屬於這個群體,但是不能給予你絕對的身份地位。在每個種姓內,都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有目不識丁的文盲,既有百萬富翁,也有身無分文的窮人。2.種姓不是膚色,在每個種姓內,都有不同膚色的人,一個長得白的婆羅門的亞種姓級別不一定比長得黑的婆羅門高。如果在一個白皮膚賤民和黑皮膚婆羅門所做的食物之中選擇,估計每個印度人都會選擇黑皮膚婆羅門所做的食物。3.種姓不是雅利安與非雅利安,例如在沒有被雅利安人征服過的南印度,也有大量的婆羅門種姓存在。4.種姓不是職業,雖然有關神聖的職業都是婆羅門從事,有關汙穢的職業都是賤民從事,但是也有很多婆羅門從事農業,賤民從事商業的情況出現。

從宗教理論方面來說,種姓是一種禮儀地位,它根據每個人靈魂的“潔淨”程度,來說明各集團在通往“解脫”的道路上存在的差距,與經濟財富和權力無關。這樣就導致了高種姓對低種姓的普遍歧視現象,因為高種姓認為低種姓是髒汙的,接觸後會玷汙自己聖潔的靈魂,從而降低自己的種姓地位。實際上不但高種姓會歧視低種姓,連同一個種姓級別之間的亞種姓之間都存在嚴重的歧視現象,例如端茶的覺得自己的種姓地位比擦地板的高,擦地板的覺得比洗廁所的高,這樣普遍的歧視現象導致了今天印度的分工極其明細而且互不干擾的工作模式。所以在入住酒店的時候,你就不要盼望著端茶的員工會給你擦地板,而反之亦然,洗廁所的員工也不會給你端茶遞水,因為這樣可能會受到端茶員工的責備。

印度教用各種神學和哲學的思想,像是用強力粘合劑和一張具有伸縮性的大網,既能把人們牢牢地粘縛住,又為他們提供了在一定範圍內的活動空間,從而可以使種姓制度歷經千年而不衰。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美麗的少女)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邀請我去他家裡做客的男人)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優雅的印度婦女)

“那是舊時代的印度,什麼靈魂潔淨,什麼解脫之類的,我和身邊的朋友從來沒有聽說過。平時經常見到很多外國人問這個問題,我想你們對我們印度有很深的誤解,像我們這輩人,很多人都不太清楚種姓是什麼東西了”

我們坐在恆河邊的咖啡廳裡,說出我對印度教種姓制度的看法的時候,迪讓打斷了我的話。

“但是據我的瞭解,你們還是受種姓制度的影響吧”

“是有種姓制度的存在,但是在一些大城市,已經沒有人在乎這個東西了。例如我的種姓算是屬於婆羅門階層,我爸爸那輩的人,會有一個證明是婆羅門的證書頒發的,但是到了我們這輩人的時候,如果不是父母提起,根本就感覺不到有種姓制度這個東西的存在。畢竟隨著現代城市的建立,對種姓制度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城市是許多不同種姓級別的人聚集的地方,在這裡,人們互不認識,區別種姓地位高低的參照就沒有了,人的尊卑貴賤也就難以辨認”

“真的有你說的那麼世俗化了嗎,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例如你們國家的阿米爾汗主持的《焦點訪談》節目,上面描述著印度經常會發生哪裡的達利特給殺死了,哪裡的達利特又受到壓迫,哪裡的達利特不能喝村裡的水,這個不都是嚴重歧視低種姓的現象嗎?”

“可能現在還有一些落後的村落或者是在老一輩的人之間還會這樣,但是我身邊的人對種姓制度看得很開了,就像我這樣,小時候不管是高低種姓,都是一起玩,後來才聽父母說起,我的這些朋友之中有很多是來自達利特家庭的,但是他們當中有些人很有成就,我只尊重那些有才華有成就的人,至於他是什麼種姓誰會在乎”

“像你說的,在大城市種姓制度會很淡,但是我曾經在加爾各答的時候去過一些貧民窟,親眼看到過很多賤民,他們的生活還是挺慘的”

“你們在街上遇到一個達利特乞丐,就覺得他是達利特所以才沒有錢,所以才成為乞丐,你們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覺得在我們的社會上發生的每種現象都和種姓制度有關。實際上他沒有錢,可能只是他父母本來就非常貧窮,如果是一個所謂的高級種姓的人在這種家庭中,也不會有好日子過,可能也會淪為乞丐,社會競爭那麼激烈,神不會因為你是高種姓而幫助你”

“說是這麼說,但是種姓制度普遍規定本種姓只能從事相關的職業,例如達利特一般都是隻能從事一些體力活的工作,他也不可能有很大翻身的機會啊”

“哪還有這種事情,現在大城市的單位招人,怎麼可能還看你的什麼狗屁種姓,都是隻注重你的學歷和工作能力的了。其實現在在一些極端的事例中,婆羅門的出身不僅不再是一種驕傲,反而成為了一種恥辱,在公開場合說出自己的出身可能會遭到斥責。這年頭高種姓男孩的境遇並不輕鬆。學校名額大部分都要保留給弱勢群體、給不可接觸者,給不可觸碰的族群、給殘障的退役軍人,只剩下一丁點會開放給我們”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食品店的工人)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雜貨鋪的老闆)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微型小商店的老闆)

印度獨立之後,政府廢除了種姓制度,他們按照社群將印度人分為四大類: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後階層與先進種姓,後來經歷了一系列的社會變革,有一些原來低等級的種姓已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但今天印度的決策者又否定了個人的權利,將平等政策的基礎定為種姓,認為需要提供幫助的總是團體而非個人,顯然正犯著相同的錯誤,這導致的結果就是使得種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激烈化。

在印度的學校和政府的職位中,有大概百分之五十的名額保留給了弱勢群體,有人還主張應該提高到百分之七十,那就表示只剩下一小部分給其他種姓。根據印度最高法院的統計,這些公共部門的工作配額,主要被弱勢群體中經濟較為富裕的階層操控。實際上印度政府想幫助弱勢群體,結果真正的弱勢群體怎麼也享受不到這種政策的惠及,到頭來這種做法還加劇了種姓間的衝突,經常性的發生一些關於保留制度的遊行示威和暴亂。

今日印度的種姓制度在社會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是衰落了,但在政治中的作用卻增強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在這裡同印度教的種姓制度結合在了一起,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很多政黨的候選人總是在利用種姓制度,號召他所在的種姓成員為他投票,許多低種姓黨派的領導人所做的工作並不是努力消除種姓歧視,為低種姓人群爭取權益,而是通過各種手段來煽動民眾以擴大他們各自的權力。在今日的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各個種姓更像是一些部落群體或者具有血緣關係的團體,而不是經濟階級,因為財富的多少與種姓的高低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如果僅知道印度人的社會經濟能力,你幾乎無法預測他們的投票意向。這就是為什麼印度政府將如此多的資源用於解決社會的地位糾紛、種姓間的爭鬥,而不是集中於解決經濟問題的原因。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扮演哈努曼的小男孩)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扮演溼婆神的男人)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節日上的鼓手)

不過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選民們也正在變得世俗了起來,在一些選舉當中,放在首位的是他們的經濟利益而不是原始的沾親帶故的種姓關係。對於數量龐大的在溫飽線徘徊的印度人來說,他們更在乎的是在選舉的時候或者是當選後經常性派發的一些物質上的補助。而對於稍微富裕一點的印度人來說,他們更在乎的是領導上臺後自己的福利待遇能不能得到改善。

這是我剛來到印度的時候對印度種姓制度的看法,實際上,從我後面的經歷來看,種姓制度的歧視現象依然廣泛存在於印度社會中,比我想象的要嚴重許多,例如他們在入學名額和政府職位上為低種姓做出的保留制度,實際上就是對種姓歧視存在的間接承認。歧視本來就是人的天性,找到了種姓制度這麼一個先天決定性的藉口,從孃胎裡出來就可以歧視別人,坐著不用努力就可以歧視別人,誰會放過這個機會呢。而現在印度低等種姓的生活條件依然很難得到改善,這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極少受過教育,也沒有讓自己的後代受教育的意識,實際上對於特別窮的那部分人來說,即使是他們想讀書,也沒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持。還有一個就是屬於黑戶口的他們,根本享受不到政府施行的一些保護弱勢群體的項目。雖然城市化有助於淡化種姓制度的影響,但是對於底層的低種姓人們來說,並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知識來應對遷徙所需,所以他們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逃離那個固定、封閉而備受歧視的圈子裡。

在來到印度之前,我一直努力的把有關印度的一些極端的信息過濾掉,極好或者極壞都不是真正的印度,儘量把印度想象成一個世俗化的、現代化的國家。我希望用這種方法,可以讓自己摘下那副有色眼睛,看到一個更真實的印度。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煤炭店的童工)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頭頂搬運物的男人)

我在印度旅行了九個月(七)

(騎自行車的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