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減少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內蒙古政協開展“建立常態化貧困識別和貧困救助機制”調研

4月8日至9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劉新樂率民宗委調研組赴烏蘭察布市,就年度協商議題“建立常態化貧困識別和貧困救助機制”開展調研。調研組認為,要通過打贏脫貧攻堅戰,為未來減少相對貧困探索經驗,建立一套有可持續性的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果,制止返貧。

“扶貧產業發展能力還有待提升。已經脫貧的人中,部分‘邊緣戶’和‘動態監測戶’就業不夠穩定,短期政策性收入佔比較高。他們短期脫貧易,但長期穩定脫貧難度大,鞏固不好容易返貧。”市扶貧辦主任史芳直指當前扶貧工作中的難點——常態化救助機制不夠完善。她建議,堅持開發式扶貧政策的延續,保持救濟性扶持政策的穩定,堅持保障性扶貧政策的整體性。

“貧困人口精準核查工作難度大,各部門數據庫更新基點、管理權限不一致,缺乏跨區域、跨部門的聯動工作機制,需要建立一個數據互通、資源共享的數據平臺,真正做到實時比對。”市民政局局長程天福認為,建立科學合理的貧困識別機制是當前的緊迫任務。他建議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基層民政經辦能力薄弱問題。

“烏蘭察布市‘邊緣戶’人數較多,危房改造資金方面已有國家財政補助,但還缺乏自治區財政補助。”住建委主任崔勇說。

資金保障也是常態化救助機制中的重要部分,不僅住建委需要,民政局、財政局也同樣需要。

“我市貧困人口多,深度貧困旗縣多,救助資金壓力大,配套資金跟不上,能不能在救助資金方面多點傾斜?”程天福說。

“國家在縣級和西部連片特困地區地市級公益性建設項目已不要求我們支付配套資金,目前一些公益性建設項目仍然要求實現配套支出,建議自治區協調相關部門取消這種公益性建設項目的配套支出。”財政局副局長李雨生希望,緩解部分財政壓力。

在扶貧工作中,因病返貧現象一直備受重視。“我們開展了‘精準篩查、靶向治療、慢病治理、大病兜底’的烏蘭察布健康扶貧模式,對符合醫保政策認定的慢病患者提供家庭醫生慢病送醫配藥服務,每月上門送藥一次,同時進行個性化用藥調整。”這是個亮點工程,但衛健委主任張貴平表示,要進一步規範工作,加大政策宣傳,造福更多困難群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