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理由證明,李白醉酒作出千古絕對的故事,只是傳說不是真的

大詩人李白,因其詩風豪邁、狂放、浪漫,詩之意境開闊、高遠、優美而聞名

。自唐以來,其詩作的傳唱度都非常之高。要說偉大的詩人,自古以來,我們有四個,分別是屈、陶、李、杜。但要說中國詩界的"第一流量",我認為非李白莫屬。

李白少年成名,他的一生雖說在仕途上並無多少建樹,但其詩作,一直被世人所追捧,從盛唐至今,一直如此。

由於世人的喜愛,所以關於李白的傳說非常多。比如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磨、醉酒撈月、酒後對聯、與杜甫、高適一道尋"仙人"等等。其中有一些是史實,但大多數則在正史、詩話、傳記中沒有記載,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其中李白醉酒寫對聯的故事,流傳非常之廣。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傳說。

三個理由證明,李白醉酒作出千古絕對的故事,只是傳說不是真的

李白像

李白醉酒作對聯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李白的一次出遊經歷。有一次,他遊歷到四川青林鎮,因此鎮非常繁華,且民風淳樸,李白便在此處逗留了一段時間。由於李白名氣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盛唐"第一流量明星",當地的人都非常熱情,且時有登門拜訪者。

他們登門拜訪的目的,多數是為了見見心中的偶像,也有一些是為求墨寶而來,當然李白一般都是拒絕的,不會為他們作詩。

當地有一個聰明的鐵匠,他想求李白為他寫一副對聯。但他看到別人求墨寶都沒有成功,他就想,要用個什麼方法,可以讓李白為他寫一副對聯。他知道李白酷愛飲酒,所以他靈機一動,拎著一大罈好酒去找李白。他也沒說是求墨寶,就說給李白送酒來了。

李白一聽很是高興,嗜酒如命的他,哪裡經得住美酒的誘惑,沒一會便把一大壇酒喝光了。在李白有些醉意時,他揮毫為鐵匠寫下了:"白鐵匠,坐紅爐,燒黑炭,坐南朝北打東西"這個上聯。但他還沒來得及寫出下聯,便醉的睡過去了。鐵匠見李白已經入睡,只好便就此作罷。

三個理由證明,李白醉酒作出千古絕對的故事,只是傳說不是真的

李白醉酒

第二天一大早,鐵匠又急匆匆地來找李白,想讓李白給他寫出下聯。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酒都喝了,李白也不好意思拒絕,他很爽快的就答應了下來。他自己也認為應該把對聯寫完,寫對聯寫一半,也不是他的風格。

但當他看到自己寫的上聯時,有些犯難了。這個看似簡單的上聯,卻是非常的巧妙,想要很工整的對出下聯非常之難。

因為對聯中,出現了三種顏色"白、紅、黑",如果加上此地"青林"的"青",便是包含了四種顏色。除了顏色,還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詞。此聯便是暗藏四方五行:東為青色是木,雙木就是"青林"的"林";西為白色是金,鐵匠鋪有金;南為紅色是火,火爐的火;北為黑色是水,木頭燒完澆上水便成了炭。

如果考慮到這些因素,想要把這副對聯非常工整的對出來,難度非常大。李白也試著對了幾聯,但自己都不太滿意,最後只能作罷。

這便是李白醉酒作對聯的故事,這個故事之所以被大家津津樂道,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以李白之才,竟然對不出下聯。而我卻認為,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值得商榷。

為什麼說,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值得商榷呢?試著從對聯這個文學體裁的角度去分析,便能找到答案。

三個理由證明,李白醉酒作出千古絕對的故事,只是傳說不是真的

貼春聯

從對聯的格律來看

通過對聯的格律規則,很容易便能判斷出傳說故事的真假。在對聯的格律規則中,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規定,每一副對聯的上聯,必須仄聲收尾,而下聯則必須平聲收尾。

先看下這副對聯,此聯的上聯為"白鐵匠,坐紅爐,燒黑炭,坐南朝北打東西"。"西"是平聲,而平聲是不能作為上聯結尾字的。

有些人可能會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沒必要必須按照對聯的格律來。可能當時李白就沒按照對聯的格律來寫。如果一定要這麼說,這話貌似也有一些的道理。在對聯的格律規則中,有很多格律規矩,也可以是靈活的。就像對聯的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平仄可以不認;對聯越長,對對聯中的平仄要求,也會放的會越寬。

三個理由證明,李白醉酒作出千古絕對的故事,只是傳說不是真的

對聯格律

但我想說的是,從古至今並無任何一位名家,有將對聯的上聯,以平聲收尾的作品流傳至今,可以說對聯不允許出現這樣的情況。

金庸先生在他的《新金庸作品集序》中有這麼一段話:

"還說我和古龍、倪匡合出了一個上聯"冰比冰水冰"徵對,真正是大開玩笑了。漢語的對聯有一定規律,上聯的末一字通常是 仄聲,以便下聯以平聲結尾。"

由此可見,真正懂得對聯者,絕不會在對聯的上聯以平聲收尾。這樣的定論當然沒有立法,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就是要上聯平聲收尾,你能把我怎麼地"。

當然沒人能把你怎麼樣,只會說你不懂對聯,僅此而已。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平聲收尾上聯,沒有觸犯任何法律,也並沒有觸及道德的底線,你當然可以這樣做。

但對聯是一種文學體裁,任何文學體裁都有其特定的規則,就像你寫了一篇議論文,你不能把它說成是散文一樣。試想,如果寫了一篇議論文,你到處說你寫的是一篇散文,你覺得大家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你。

任何行業、文學體裁都有其特定的標準,這個是不能去突破它的。對聯的上聯,以仄聲收尾,這是對聯這一文學體裁的一種約定成俗。不管是什麼行業,這種約定成俗的規矩,它是不能被破壞的。這也是對對聯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尊重的一種體現。

三個理由證明,李白醉酒作出千古絕對的故事,只是傳說不是真的

第一幅春聯

從對聯的由來來看

對聯,早在秦朝就出現了,但那時候的對聯沒有字,被稱之為桃符

,人們在桃木上刻上門神做為鎮宅之用。到三國時期,孔融將自己的兩句詩摘抄下來,寫在紙上貼於家中,這算是最早的對聯了,但此時並無對聯這一名稱。孔融也只是自娛自樂而已,當然他的一時興起,卻是在對聯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五代的時候,後蜀主孟昶,在寢室門板桃符上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當時叫做"題桃符"。這才算的上是中國最早的對聯,同時它還是第一副春聯。這時候,還是沒有對聯這一名稱,而且後蜀主孟昶也僅是自娛,這樣的做法並沒有推廣和普及。

"對聯"二字,最早出現在史料上,是在明朝。是在明萬曆年間,沈德符在他的《野獲篇》寫到:

"張江陵(張居正)盛時,有送對聯者。"

這才是"對聯"這種文學體裁,被冠予"對聯"這一名稱,第一次出現。而明朝之時,對聯已經被普及和推廣,它已經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文學體裁了。

明萬曆年間與李白所處的盛唐時期,相距800多年。對聯這一文體,出現在李白去世的800年之後。就算是五代時期出現的"題桃符",也晚於盛唐200年左右。由此可以認定,在唐朝根本沒有對聯這種文體。連對聯二字都沒有,連對聯這種文體都沒有,何來李白作對的故事之說?

三個理由證明,李白醉酒作出千古絕對的故事,只是傳說不是真的

《登金陵鳳凰臺》

從唐代文學作品來看

雖然唐詩、格律詩中,有對仗句。駢體文中有很多的對偶句。而對聯這一文體的發展源頭,便是對仗和對偶句。

像李白著名的《登金陵鳳凰臺》中,就有經典的對仗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在唐朝駢體文也非常流行,駢體文以對偶句居多。像初唐著名文學家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就有很多的對偶句。比如: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但沒有任何一處史料,有唐朝對聯的記載。或者說,在唐朝有將對仗句寫於紙上,貼在家中或者門上的記載。更沒有任何一首唐朝的對聯作品,流傳下來的記載。所以,可以非常肯定的說,對聯這種文學體裁,在唐朝根本就沒有誕生。換句話說,大詩人李白,根本就不知道對聯為何物。

所以,我認為李白醉酒作對聯的故事,僅僅是傳說,而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三個理由證明,李白醉酒作出千古絕對的故事,只是傳說不是真的

滕王閣

傳說與史實不可混為一談

或許有人會說,傳說也好史實也罷,沒有必要如此長篇大論吧。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的,首先,我們必須尊重歷史,歷史的真實性是不容假設和偽造的。其次,並不是說尊重歷史,就要打擊和消滅傳說故事。傳說故事,也有其生存的空間及價值。

但是,我們必須要有分辨史實和傳說故事的能力。傳說故事,可以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卻不能當成你引經據典的典故。一則會貽笑大方,二則有可能在學術上誤導自己或是誤導他人。

就像李白醉酒作對聯的故事,如果你信以為真,某一天你寫對聯,也在上聯以平聲字結尾。有人指出你的錯誤時,你來一句:"連李白都可以這樣寫,為什麼我不能。"那不是很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