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大一統始終沒有“完成”過?

說到大一統,人們觀念中都認為秦漢以及之後的郡縣制王朝才能稱得上大一統,而周朝分封制社會不算大一統(夏和商因史料太少,不在討論之列)。其實,大一統這個概念,產生於分封制的周朝,它真正的實現則開始於郡縣制的秦漢王朝。

商周之變,產生了大一統的觀念

商周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變化。

商人是敬奉鬼神的民族,敬奉鬼神的手段就是不停地祭祀,用活人祭祀。這些用來祭祀的活人被商人定義為“人牲”,是商人從周邊部落武力搶掠來的。考古中發現,在商王陵周圍的祭祀坑中,發掘出超過3000具祭祀遺骨。從甲骨文的記載和考古發掘來看,商人殺人祭祀是普遍的、長期的。

為什麼說大一統始終沒有“完成”過?

商人所奉行的政策是商人優先主義,商人認為神明只保佑商人,其他民族和人的地位都遠低於商人,只適合做祭品。

在這種情況下,周人號召商朝周邊的被壓迫民族起來反抗商朝統治。周人認識到,必須用新的理念來團結眾人。

因此周人提出:天下各族都是平等的,各族群擁戴周王;上天神靈則庇佑周王,然後由周王來無差別地對待各個民族和族群。這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概念。這句話在當時來說,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它用平等的概念團結了商人以外的各族群,形成了反商統一戰線。而周王則成了上天神靈的代言人,即天子,天下都是周王的領土,天下的人也都受周王的庇佑,周王對待周人和其他族人一視同仁。

因此,周王統治天下的合法性來自兩方面,一是上天的授權,二是天下臣民的擁戴。銜接上天與臣民這兩者的是什麼呢?是周王的“德”。周人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概念。周王照顧好了天下臣民,才配得上老天對他的授權;如果周王德行不夠,那麼老天就會更換人間的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所以,當週滅商之後,天下就從商人享福、其他族人被宰殺的局面,演變成了天下各族平等、和平共處了。

此時普天之下統一於周天子,天下的眾民也全都由周天子庇護,中國初步形成了大一統的格局。

但此時僅僅是政治形式上的統一,還沒有達到思想和政令上的統一。

為什麼說大一統始終沒有“完成”過?

周秦之變,大一統開始被落實到現實政治中。

周天子分封諸侯,周天子的管轄權也僅僅及於諸侯這一層面,周天子是無權插手諸侯國內部事務的。即使在周王直屬的王畿之內,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也分封給了卿大夫等家臣,連這些家臣的封地內部事務,周王也不能直接干預。因此,周天子只是在形式上實現了大一統,在政令制度、治國思想等方面完全無法做到整個天下整齊劃一。

思想和法度的統一,要等到秦始皇建立郡縣制王朝之後才開始逐步實現。

秦始皇積累了六世之功,消滅六國統一了天下。最終按照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改設郡縣制;在全國實現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秦始皇建立了中央任命的官僚隊伍,在天下各個郡縣整齊劃一地執行中央政府下發的政令。

此時,除了政治形式上的統一,秦始皇也實現了國家政令的統一。但是,人民思想的統一還沒有最終完成。秦始皇努力想要通過“焚書坑儒”來做到這一點,但可惜事情還沒完成,秦始皇就去世了,秦朝也隨即被推翻。

為什麼說大一統始終沒有“完成”過?

直到漢武帝時期,中國才真正實現了大一統

人們思想上的統一,一直要等到漢武帝時期才實現。

漢初分封了劉姓諸王,郡國並存,封國內的自主性還是很大,漢朝中央政府的政令達不到全國統一的地步。漢武帝繼位之後,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全國興辦學校,採用儒家經典,以教化的方式,逐步引導國民學會行事禮儀、學會按儒家思想思考問題、學會好好說話,統一了全民的思想認識。

漢武帝還採用主父偃建議的“推恩令”,一步步把威脅中央的大封國瓦解成了縣級大小,最終實現了政令統一。當然,漢武帝還採取了其他配套措施,比如打擊豪強、打擊遊俠等。

至此,人們觀念中的大一統和現實政治的大一統終於初步實現:政令和法度統一、思想統一。

並且從此以後,大一統也成了中國曆代王朝的追求目標。

為什麼說大一統始終沒有“完成”過?

大一統在漢朝實現了,但是它在中國歷史上“完成”過嗎?答案是“沒有”。

為什麼說大一統始終沒有“完成”過?

我們知道,大一統的觀念源自周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麼這個普天之下的範圍到底是多大呢?這就取決於當時中國王朝力所能及的範圍。

這裡,力所能及的意思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意識中有,其次是逐漸接觸到,第三要實現征服。

意識中有:中國人有了這個“天下都是王土”的概念之後,就一點點向外探尋:到底天下的邊界在哪裡。隨著探尋腳步的擴大,中國人逐漸發現了塞外、朝鮮、西域、嶺南、交趾等地。

接觸到:探尋到了之後,中國就派使節前往交流,等到了解了對方對中國的態度、以及對方的情況之後,就可以採取進一步措施。

能征服:經過接觸瞭解後,中國會根據自己的實力,能征服則進一步擴大疆界,不能征服的則與之共處。

從這個力所能及的範圍來說,歷史上中國的實際疆界始終是不固定的:國力強的時候,疆界範圍就廣;國力弱的時候,疆界範圍就小一些。

而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古代中國並沒有征服自己所瞭解到的地方,並沒有做到“天下皆王土”,因此中國的大一統始終處在“未完成”的狀態。

比如,先秦時期就知道有身毒國(古印度),漢朝知道東方有倭國,西方有大秦(古羅馬)、波斯,唐朝時知道有吐蕃、天竺(古印度)、大食(阿拉伯),等等,但中國並沒有採取行動把這些地方都變成“王土”,因此,中國的大一統始終在進行中,沒有最終完成。

從這一點上理解的話,我們發現似乎蒙元才是貫徹大一統理念最徹底的王朝:凡是接觸到的就去征服,最終實現了疆界最大的大一統王朝。

對於儒家來說,沒能完成觀念中的大一統,總得有個交待;於是,儒家把暫時不是“王土”的地方定義為“化外之地”,等到中國有能力了,再去把它變成化內之地。

為什麼說大一統始終沒有“完成”過?

結束語

在實際政治中,從秦朝開始,當王朝至少在秦朝故疆內實現了中央集權、政令統一、思想統一時,人們就認為實現了大一統。

而大一統的疆域,實際在人們的觀念中它是無邊界的,其邊界僅僅取決於國家的能力。這一點也促使中國曆代王朝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擴大邊界,直至達到唐、元、清那樣的廣大疆域。

大一統的狀態,一直在進行中,有暫時的達成,但沒有完成態。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