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先生助胤禛上位,成功和不成功都會被殺,為什麼還輔佐他?

心理學家馬斯洛發明了一個"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他把人的心理需求分成五個層次,最低的是生理需求——比如吃飽飯,穿暖衣,而最高的層次是自我實現。

依照這個理論,鄔思道輔佐雍正上位,為的就是實現自我價值。通俗點說,就是為了證明他是一個牛人,來此世間,不枉走一回。

烏先生助胤禛上位,成功和不成功都會被殺,為什麼還輔佐他?

他追求的是隻是成功把雍正扶上皇位這件事本身。至於因為這件事所產生的好處,比如封侯拜相,他毫不在意;至於要為這件事所承擔的風險,比如被殺,他也早已料到,並且自恃能夠自保。其實,即便無法自保,鄔思道也不會退縮。

以上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的。接下來,咱們換個角度,再從中國讀書人的普遍追求來分析一下。

烏先生助胤禛上位,成功和不成功都會被殺,為什麼還輔佐他?

儒家教人入世,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晚清名臣曾國藩,走的就是這麼一條路。這是一條常規道路。但還有一些讀書人,科考不順,無法通過常規道路走上臺前,去實現治國、平天下。這些人,就轉入了幕後,給人做謀士,藉助別人的手來實現治國平天下。

烏先生助胤禛上位,成功和不成功都會被殺,為什麼還輔佐他?

鄔思道因為曾經大鬧科場,不僅從此被堵死了科考之路,而且還為此坐過牢。他的腿之所以瘸了,正是拜牢獄所賜。所以,在讀書人鄔思道的面前,只剩下一條路了——給人當謀士。

烏先生助胤禛上位,成功和不成功都會被殺,為什麼還輔佐他?

對於一個謀士來說,最高的境界就是成為帝王師。若在亂世,鄔思道可以像漢朝的張良那樣,輔佐出一代開國帝王。可鄔思道沒有生在亂世。他要做帝王師,只有輔佐一個皇子登上皇位。

於是,鄔思道進入了雍王府,選擇了當時並不被人看好的四阿哥胤禛。

鄔思道成功了。在康熙傳位給雍正的那個晚上,得到消息的鄔思道仰天長嘯:大事終於成了。

烏先生助胤禛上位,成功和不成功都會被殺,為什麼還輔佐他?

那一刻,他的所有追求已經實現了。至於其他,他其實已經不那麼在意了。就算他被雍正殺了,他也應該是含著笑死的。這就是做人的境界。張良如此,鄔思道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