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守”西南,蓝光“纠结”向东

“失守”西南,蓝光“纠结”向东

4月的江南多烟雨,喜楼君身边的朋友聊起了杭州湾的一个项目。项目地在浙江宁波,开发商为蓝光发展。


这位朋友在该项目开盘之初早已买入,不仅他个人买了,身边的几位朋友也一并入了手。不过,多数人看中的或许并不是“外来客”蓝光,而是看好杭州湾新区的发展前景。


在杭州湾的耀眼光芒下,“蓝光”这个陌生的名字,说的人多了,不少人误以为是江浙系的开发企业。


蓝光发展,真正的籍贯却是四川成都,人们称之为四川房企一哥,当然也有人不答应,认为龙湖、金科都没敢称一哥,蓝光凭什么敢当?


4月16日,蓝光发展发布2019年业绩公告。报告显示,2019年蓝光发展销售金额为1015.37亿,苦熬多年,终于成功挺进千亿俱乐部,算是为“四川一哥”这个称号做了一点佐证。

在克而瑞销售排行榜中,蓝光发展的流量销售额为1079.8亿,位于排行榜的第33名。权益销售金额为768.4亿,位于排行榜的第32名。

前文提到,蓝光在华东地区已经被不少人提及,在其公告中也得到了验证:

2019年,华东区域是为蓝光贡献销售业绩最多的区域,共实现260.96亿销售额,同比增长24.74%;大本营成都区域则是六大区域中唯一下跌的区域,销售额仅为189.26亿,同比下降34.16%;华南区域的业绩增幅最大,销售额约125.65亿,同比增长203.5%。


“失守”西南,蓝光“纠结”向东


4月20日,在蓝光举办的线上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表示:“以前蓝光发展聚焦于西南片区,未来应该更深入地向全国发展,尤其是东部。其中华东区域要占到三分一左右的规模,华中和西南则达到五分之一左右,而华东的增长要更高一些。”

来自川蜀之地的蓝光,发力华东的意图明显。


01


大本营成都“失守”?


数据显示,2019年蓝光的销售额虽然超过千亿,但同比增速却有所下降。自2015年重组迪康药业上市以来,蓝光发展销售额从182.7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015.37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53.5%,2017年蓝光发展销售额增长率达到峰值93.0%,之后逐渐降低,2019年销售额增长率仅为18.7%。

分析人士认为,造成蓝光2019年业绩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在于大本营成都市场同比大幅锐减,严重拖了后腿。

有投资者介绍,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蓝光发展就开始逐步削减了在西南特别是成都地区的投资力度。

而在最新披露的2019年全国GDP总量排名榜单上,前十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和天津,西部第一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两个中心城市重庆、成都上榜,2城合计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1%。去年成都GDP更是达到17012.65亿元,力压杭州和天津。

反观2019年,蓝光在成都区域却出现“大跳水”:销售额为189.26亿元,比去年的287.47亿元减少了34.16%;销售面积,则同比减少15.21%。

不只是成都,蓝光进驻较早的滇渝区域,增长同样止步不前。去年的销售额为111.33亿元,同比增长只有0.47%,销售面积还出现了下降,降幅为4.17%。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土著”,昔日成都、滇渝等传统销售强区却在极速下滑。

据了解,下滑趋势并不是首次出现。克而瑞数据显示,2016年,蓝光发展还名列成都房企销售的第三名,2019年则掉到了第六名。

2019年,过去“剑走偏峰”的蓝光表示将聚焦住宅开发,采取“1+3+N”的城市战略,1以成都为核心大本营,进行周边城市深耕;3是重点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杭州湾为代表的华东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N即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及计划进入城市。

由此可见,在战略上,成都仍是其核心重镇;而在销售业绩上,蓝光在发家之地的竞争优势消退,能否守住“1”,看来是亟需恶补的重要功课。


02


人事动荡,双总部运行


2019年,蓝光发展在上海举行了新总部入驻仪式,形成“上海+成都”双总部战略;同年,蓝光嘉宝服务成功登陆港交所。

蓝光在上海开启新征程,迎来三十而立的“成人礼”。董事长杨铿则用四个“高地”来形容:战略及品牌高地、优势资源和产业高地、科创高地、资本及财务高地。

这也意味着向外界宣布:

向全国化布局全速挺进。

知情人士表示,虽然蓝光仍保留“上海+成都”双总部,但总部实际运营职能已基本东迁。

在人事方面,杨铿也早已做好了排兵布阵。

在业绩公告发布当日,另一则人事公告也同时发出:张巧龙递交了公司副董事长、董事职务的辞任报告;王万峰递交了公司副总裁职务辞职报告。公告称,张巧龙因整体工作安排原因辞去上述职务后,仍在公司控股股东单位任职。

由此,高速扩张期的功臣张巧龙让位,原华润置地高级副总裁、华东大区总经理迟峰上任。

回溯蓝光发展史,创业者杨铿抱着实业报国的初心,于1989年创立兰光汽配厂,1995年因蓝光大厦打开商业地产大门,直到2004年年底, 蓝光首个住宅地产项目御府花都一战成名,由商业地产转战住宅领域,业务规模迅速壮大,到了2012年,蓝光销售额就已破百亿。


“失守”西南,蓝光“纠结”向东


随后,在欲望的驱使下,规模冲进千亿成了“魔咒”,频繁的人事变动在蓝光内部早已是家常便饭。据了解,2018年曾一度达到顶峰,一年之间,除独立董事外的6个董事,更换了5次。

从百亿到千亿,蓝光用了整整7年时间,背后不可谓不艰辛,付出的代价也显而易见。


03


激进扩张,负债超1627亿


蓝光的规模刚冲进千亿,资产负债却已大水漫灌。

报告显示,2019年蓝光发展负债总额为1627.7亿,同比增长31.49%。资产负债率为80.62%,同比下降1.42个百分点,净负债率为79.2%,同比下降了23.44个百分点。

2019年,蓝光发展的有息负债由530亿元增加至568.88亿元,平均融资成本由7.54%增长至8.65%,财务费用增加30.83%至7.6亿元。

负债高企,但净负债率却大幅下降。外界称,或与永续债及“明股实债”有关。

永续债无固定期限、含发行人赎回权,在会计处理上被列为权益工具,因其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的负债率指标,所以一直受到负债较高房企们的青睐。不过,由于其利息支出成本较高,因此也会稀释企业利润。

据媒体报道,蓝光近几年发行的永续债高达130亿之多。2016-2019年的永续债规模分别为7.8亿、45.53亿、39.62亿、39.68亿元。

与此同时,蓝光发展的少数股东权益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2017-2019年少数股东权益分别为45.02亿、113.3亿、199.07亿元。蓝光发展的少数股东权益甚至已经高于所有者权益,但少数股东权益明显低于净利润。业内人士评论,少数股东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意味着存在“明股实债”的可能。


04


拿地收缩VS全国化布局


2019年,蓝光发展通过收并购、合作开发、产业拿地、代工代建等新增项目48个,总建筑面积约1121万平方米。报告中称,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占比60%,强三线占比40%。

而事实上,蓝光发展2019年虽然在成都、重庆、西安、天津、福州、昆明、贵阳、福州、杭州、南京、南昌等二线和省会都有新增项目,但是二线核心城市占比还不到一半。

2020年,蓝光计划土地投资总额不超过400 亿元,较2019年计划减少100亿元。

一方面大费周章将总部东迁至上海,对标一线梯队,另一方面却减少土地投入,有意降速。外界看来,蓝光发展陷入“纠结”的矛盾状态,背后或与其降杠杆、降负债不无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年,杨铿主张的地产+医药多元化发展,预备通过3D生物打印和医药业务转型高科技行业冲击规模效应,如今却已少有提及。

在2019年业绩报告中,蓝光的医药板块营业收入仅比上年增长5.35%,而营业成本则同比增长24.51%,毛利率下滑4.84%。


“失守”西南,蓝光“纠结”向东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善于在川藏线上行走的杨铿,如今一江春水向东流,未来如何描绘湾区图景,把酒凭栏,且行且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