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2009年由《行遊天下》雜誌社、搜狐旅遊等媒體及百萬網友,選出了中國最美的六大石窟,分別是: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 克孜爾千佛洞,大足石刻,麥積山石窟。下面向大家介紹雲崗石窟。

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他三大石窟是: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始建於北魏時代,是當初為了供奉佛教創建的,前後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有曇曜開鑿的五個窟,後來逐步開鑿了200多個窟,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中國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

請輸入圖片描述

簡介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主要建於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間,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整個窟群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石窟依山開鑿,在武州河北岸東西綿延1公里,主要洞窟達51個(其中保存較好的約20個)(截至2011年),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尊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幾釐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米。

雲岡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云岡石窟與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重慶大足石刻則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石窟。

雲岡石窟於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經中國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下面一首詩展現了雲岡石窟的文化內涵:

雲岡石窟

處女座

石窟鑿進山崖

石像刻入石壁

或雕於石窟的中央

佛門洞開,萬眾祈福

前世五百年的修為

換得一次雲岡的相遇、相約

人與人擦肩而過

人與佛擦肩而過

佛像萬千,有佛緣的人

能看見群佛起舞、歌唱

能體驗眾佛的寂靜

旅行是一次生命的穿越

穿越是一次心靈的參悟

存在的穿越者不問佛的身世

不辨佛的外相

只求佛的本心

佛像下,善男信女雙臂側伸

攤開雙手優美地託福

佛微笑不語

佛的深邃就是能看穿世界

佛的慈悲就是讓眾生慈悲

佛的福音就是讓眾生造福

人在做,佛在看

人在做,佛也在做

雲岡,雲中或雲上的山岡

高於塵世的廟堂

山川與草木都是佛的心境

眾生膜拜

在雲岡石窟結下佛緣

就會與佛同在,與自然同在

佛與自然都是心靈的歸依

也歸依我們的心靈

中國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

請輸入圖片描述

歷史沿革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涼傳》捲上(古今勝蹟三)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終於石室"。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簷的通樂、靈巖、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佔大同,"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巖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簷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迴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莊嚴法相"。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

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志》(卷114)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后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餘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後室,壁面佈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面相豐圓適中,特別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於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中期石窟也是積極於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也就產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這個時期即雲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複、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於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佈滿崖面。主要分佈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彌勒,下為釋迦。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徵和風格在龍門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現,對中國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國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

請輸入圖片描述

分窟介紹

雲岡石窟現存(2012年)主要洞窟45個,其中1—20窟為開鑿較早,內容最豐富,最有價值,也是開放時間最長的石窟: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

第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2012年)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2012年)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迦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簷,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佈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中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託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長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個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中國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

請輸入圖片描述

藝術價值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

雲岡石窟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之風,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融匯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佈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

中國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

請輸入圖片描述

破壞與保護

雲岡石窟的佛像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使許多佛像損壞相當嚴重。這些因素包括了:

1、佛像本身的材質:當年為了雕刻的便利性,選在石頭硬度相對較低的雲岡,使得佛像較不耐風吹雨打。

2、盜竊。

3、不適當的維護:清朝時為了保護佛像,曾大規模的重新泥塑。工匠將木樁打入佛像並繞上繩子,以類似今日的鋼筋混凝土工程的方式進行維修。但當泥層脫落時,木樁就外露,使得佛像千瘡百孔。

針對以上的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採取了多種方法維護,包括降低水位法、化學材料灌漿加固及黏結加固等。

自2012年6月以來,窟簷建設及巖體搶救性加固保護工程有序展開。2013年3月18日,雲岡石窟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主任閆宏彬表示,巖體加固工程已完。

中國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

請輸入圖片描述

所獲榮譽

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點);

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區”;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2002年1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2002~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區;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產先進工作單位;

2006年3月,雲岡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檔案局評為“十五”期間全省檔案工作先進集體;

2006年5月,被中國新聞社評價中心評為“中國最具人氣十大風景名勝區”;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模範單位”;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標兵”;

2006年9月,被首屆中國旅遊勝地品牌推廣峰會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06年10月,被中國旅遊電視協會評為“2006年中國最令人嚮往的地方”;

2006年,大同市勞動競賽委員會為雲岡石窟記消防安全“集體一等功”;

2007年1月,被亞太旅遊協會等多家單位評為“中國魅力景區”;

2007年4月,被全國民族文化旅遊十大品牌組委會評為“2006年度全國民族文化旅遊十大品牌五十強”;

2007年5月8日,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全國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傳部、大同報社等多家單位評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

2007年11月,被中國旅遊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優秀旅遊景區”。

2008年中國最佳旅遊品牌景區、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休閒旅遊景區。六成,有望於6月全部完工。

中國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

請輸入圖片描述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夏季:4月15日-10月27日,8:30-17:20;冬季:10月28日-4月14日,8:30-17:00;節假日適當延長開、閉館。

行程線路

曇曜廣場——佛光大道——禮佛浮雕牆——靈巖寺(山堂水殿)——寫經院——石窟群——周總理紀念室——雲岡北魏皮影、木偶館——雲岡陳列館——演藝中心——食貨街

中國最美的六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

請輸入圖片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