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民間故事:許由洗耳

堯作為遠古時代有名的帝王,是很賢能的,把天下治理得也不錯。堯看著朗朗乾坤,太平天下,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對自己也非常滿意。

這天,堯外出探視民情,越看越滿意。恰恰對面過來了一位耄耋老人,因為當時長壽的人不多,堯還能記得老人家叫作壤父。老人家八十歲了身體仍然硬朗,只見他慢悠悠地散著步,手裡還拿著一隻瓦盆邊敲邊唱。

故事:民間故事:許由洗耳

看壤父這麼快樂,周圍的人就感慨地說:“我們的帝王堯真是個賢君啊!你看這麼老的人,都能在他的國家裡生活得健康幸福,快樂滿足!”

壤父聽了感到非常奇怪,看著那些人說:“我天天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挑水喝,種田得糧食養活自己。自力更生,我才這麼快樂,帝王對我又有什麼恩德啊!”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堯帝聽到壤父的理論就覺得不痛快了,原來自己對百姓們並沒有那麼大的作用啊!這麼一番打擊後,堯帝就想退位了,他覺得,也許該把帝位讓給一個能給百姓生活帶來真正改善的人。

當時有位很有名的賢人叫作許由,他有才能又賢德,深得百姓的喜歡。也有人說許由是堯帝的老師,所以堯帝對他很是瞭解。總之堯帝觀察了很久之後就決定把帝位讓給許由,於是,他就對許由說:“我把天下讓給你吧,我認為你能給大家夥兒帶來更好的生活。”

許由一聽,卻不高興了,他根本就不喜歡政治,只喜歡安靜平淡的生活,常常以隱士自居。於是許由就對堯帝說:“你把天下治理得已經很不錯了,怎麼卻突然要讓給我?我是喜歡名聲的人嗎?罷了,總之我是不能越俎代庖。”說罷,他就找機會匆匆逃跑了。其實,許由心裡也明白,所謂賢人,雖然對協助帝王治理天下很有利,但是如果自己來掌管江山,對社稷百姓卻是百害而無一利。但是這個道理,大約也只有隱士能夠明白。

許由這麼一逃,就一直跑到了箕山的腳下,他看這裡還算偏僻,風景也不錯,就留在這裡開始了耕田種菜的隱居生活。但是堯帝看到許由逃走,卻認為是許由在謙虛,所以更加堅信許由對天下對百姓是有利的,於是,堯帝就派許多人去找許由。

人多力量大,沒多久,許由就被找到了。這個人帶著堯帝的命令拜見了許由,說堯帝想請他出山擔任九州長為百姓們謀福利。許由一看到那人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沒等那人說完,就一口氣跑到潁水邊去洗自己的耳朵,以此告訴那人自己不願出仕的決心。

恰恰這時候,許由的一個朋友牽著牛過來給牛飲水。這位名叫巢父的人也是個隱士,同道中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意,故而兩人十分要好。巢父看到許由趴在水面上不知道在做什麼,就十分好奇地問:“你這是在幹嗎啊?”

許由抬起頭看到是巢父,就嘆了口氣,說了堯帝請他出山的事。原本許由以為巢父會讚賞他的高風亮節,哪知道巢父一聽就怒了,說:“你這就是自作自受!你要真是個隱士,就一定會躲在深山裡,這樣哪裡還會有人知道你,又怎麼會有這種事發生!你自己跑到外面顯擺,混出來個烏七八糟的名聲,被人追到這兒還好意思跟我說!你跑到這裡洗耳朵,分明把這水也弄髒了!我的牛還怎麼喝水?算了,我去上游,以後你也別來找我了!”巢父一氣之下,就牽著牛去了上游,從此再也不跟許由來往了。

剩下許由呆呆地看著他的背影,不知所措。悶了半天,許由只好蔫蔫地往回走,他又怎麼會不懂巢父的話呢?真的不在乎,就必然不會往心裡去,自然也不會煩惱!洗耳朵不過是自己發洩煩悶的一種方式。說到底,終究是因為自己的心不淨,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剩下的是人們無盡的評說。有人讚賞許由能堅持自己,高風亮節。也有人說他假清高。其實也不能怪許由,中國歷史上的隱士本來就生活在悖論中,他們追求“寧靜以致遠”,卻又說“學而優則仕”。而真正能看破世事的隱士必然是沒有痕跡留下,早就湮滅在了歷史的河流中。能留下名字的,多數是假裝給人看的。

當然也有許由這般宣揚著隱士精神的人,但他們更多的是把這種方式看作一種處世策略,以便自己想隱逸就隱逸,想出仕就出仕,生活得更瀟灑一些。這個故事更多的就是反映文人對仕途的這種矛盾看法,但是這個問題似乎到今天都得不到一個真正的答案或者說解釋。也許,順應自己的心來生活,就是最好的方式吧。

歡迎轉載,評論,喜歡的話,點個關注,每天都在更新,我是

@365故事匯,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