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青龍——龍潭山

一座龍潭山,半部東北史。龍潭山,作為吉林市的左青龍,從古到今一直就述說著悠悠歷史。儘管歲月流金,但是關於龍潭山的故事卻越發充滿著神秘色彩。龍潭印月、登山御道、“回頭雙鳥首”銅劍 、滿族圖騰海東青雕像,更是讓龍潭山成為遊客和歷史愛好者喜愛的目的地。


左青龍——龍潭山

不單我們看好這座山,滿清的皇上都看好。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八月初九,清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曆,東巡吉林時祭禮龍潭,併為觀音堂正殿書寫了“福佑大東”匾額。還冊封一棵28米多高,挺直無曲、枝葉翦齊的黃婆羅樹為“神樹”。


左青龍——龍潭山

乾隆為什麼要祭禮龍潭?這,要從龍潭山的由來說起。之所以稱這裡為龍潭山,是因為這裡有龍潭。龍潭是山上的泉水積水成潭。龍潭俗稱水牢,當年是高句麗古城堡的貯水池。

龍潭山——傳說中的歷史與往事

一座山的偉大,在於它以亙古如斯的不變,承載並見證多變的人世生活。而人的生活,往往以傳說或故事流傳。有關龍潭山的傳說和故事,實際上不變的龍潭山是背景,反映的是這塊土地的歷史與變遷。

“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夫餘王子東明出生與立夫餘國的傳說,被東漢王充記載在他著名的《論衡》裡,說明這個傳說至少兩千年前就廣為流傳,併為中原所知。東明立國之“鹿山”,即今龍潭山。這是有史籍可尋的與龍潭山有關的最早傳說。在王充反對的虛妄裡,這則傳說深藏著的歷史真相併不虛妄,作為夫餘國存在的證據之一,被後代史學家不斷引用。


左青龍——龍潭山

最為吉林人熟悉的傳說,是龍潭燕。這則傳說,不知始於何時,但至今仍在流傳。一隻弱小善良的燕子,不畏兇悍強大為害鄉里的孽龍,勇於為民除害,終以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1958年,吉林市京劇團將之改編成京劇《龍潭燕》,引起轟動,被調入北京懷仁堂演出並全國巡演。以這個傳說開啟輝煌歷史的吉林市京劇團,30年後,以同一傳說創作的又一劇目《靈燕鎖孽龍》,整體謝幕,以之成為終結之作。吉林市京劇團已解體經年,但龍潭燕的傳說並未終結。

弱小的燕子與強大的孽龍相鬥,圍繞這座山,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的傳說,並久久流傳呢?

這張老照片攝於1910年,畫面上端清晰可見“(吉林名所)龍潭山”字樣,是作為宣傳吉林重要的勝景發行的明信片。其中最醒目的是一組古典建築,即是龍潭山著名的所在“龍鳳寺”。龍鳳寺興建於何年,已不可考。有史可據的,至少在乾隆十九年(1757年)乾隆東巡吉林時曾為其題寫“福佑大東”,說明已經存在。龍王廟、關帝廟等都在其後興建的。這些建築群和其間供奉的神靈,亦詮釋著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古話,在吉林人心中,龍潭山是一座有靈之山,不用想起,也不能忘記。


左青龍——龍潭山

龍潭燕的傳說,從民俗學角度來看,應該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傳說,蘊含著人類圖騰崇拜時代的心理基因。近年來,紅山文化圖騰玉器的不斷髮現,豐富多彩的圖騰物,穿越數千年乃至數萬年的時光,匯聚到今天人類的面前,中華“龍祖鳳宗”理念形成的圖譜,變得真切,龍鳳圖騰演變的脈絡清晰起來。圖騰曾經作為一個族群血源與精神的標誌,圖騰與圖騰之間的對峙、抗爭與融合,就是人類無史時期的歷史。栩栩如生的圖騰玉器,使許多看似無稽之談的歷史和傳說變得合理,比如黃帝族與炎帝族與蚩尤族的對峙與融合,形成龍圖騰,原本不同的圖騰在龍圖騰上都有體現,這些圖騰代表的族群成為華夏共祖……

有學者研究發現,夫餘國的習俗與“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殷商有深刻的淵源,夫餘始祖東明的出世,也有鳥圖騰崇拜的意味。龍潭燕的傳說,是否喻示著鳥圖騰部族反抗龍圖騰的歷史往事呢?


左青龍——龍潭山


龍潭山斷嶺


旁邊碑文介紹:據《永吉縣誌》記載,清代民間風傳,龍潭山城遺存沿山崗逶迤起伏,蜿蜒若龍行於林莽之間,有帝王風水之兆,此風傳至京師,有人奏子皇帝,並獻策說請將山城之龍脈從中截斷。既有帝王之兆,豈能容之,清帝乃命吉林將軍派人將古城牆從中截斷,以除改朝換代之厄。此古城牆中斷之處,人們便俗稱“斷嶺”。其實,在傳說裡,吉林城在清朝確實成了龍脈之地。相傳吉林九龍山(北山)在當時也被稱為龍脈之地,有帝王誕生的可能性,遂被康熙帝令人斷之龍脈,以保江山。


左青龍——龍潭山


左青龍——龍潭山

(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