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夷陵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原來他是......

滾滾長江來,如畫夷陵景。

山川千萬裡,最愛靈秀地。

風雅文人心,潤澤一方地。

非遺傳承路,漫漫道且長。

驕傲!夷陵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原來他是......

民間文化,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具有地方性的東西。它不僅是一種活態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就像空氣和水一樣與生活息息相關。而在如今這個快速前進與發展的時代,什麼樣的民間文化才能成為百姓津津樂道,又留戀其中的呢?

驕傲!夷陵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原來他是......

劉德芳,下堡坪鄉秀水村人。

2006年,經國務院頒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下堡坪鄉的民間故事榜上有名。在這片充滿著濃厚的民間文化氣息的土壤裡,劉德芳一個人能講400多個故事,傳唱100多萬字的山民歌,表演薅草鑼鼓、地花鼓和皮影戲等“絕活”,成為了這一方文化熱土中的重要代表。

驕傲!夷陵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原來他是......

作為夷陵人的你,可能對這座樓並不陌生。它是一座展示了夷陵璀璨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共3500多件藏品,為夷陵百姓們呈現了一道道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視覺“盛宴”,而“劉德芳陳列館”就在這座夷陵樓中。

驕傲!夷陵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原來他是......

驕傲!夷陵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原來他是......

德芳出生於“民間故事之鄉”——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下堡坪鄉,當地流傳著2000多個民間故事,他家境貧寒,一生命運多舛。農民出身的他只讀過兩年半書,識字不多,但記憶力驚人,背記的唱本多達數百萬字。少時經歷了身患疾病、幼年喪父的磨難,11歲便挑起生活重擔。

五六十年代,20歲出頭的劉德芳隨同村人在外修公路、修鐵路、修水庫、放木排、趕流桐、當背角子,乾的是最髒最累的活兒,過的是又窮又苦的日子。每逢下雨休息, 這些峽江漢子們就聚在一起“日白”,劉德芳創作民間故事的想法就在這艱苦的條件下萌芽了。

驕傲!夷陵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原來他是......

劉德芳故居

“剛開始主要聽別人講,講得好的就記下來,不好的我就自己精練打磨。”憑著超常的記憶力和走南闖北的閱歷,劉德芳創作出400多個故事,這些故事或彰顯真善美,或鞭撻假惡醜,廣受老百姓好評。

同時,劉德芳還對皮影戲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常活躍在婚嫁喜宴、添丁祝壽、起屋上樑等不同場合。皮影戲的五味俱全為劉德芳的故事注入了情感,其唱腔指法也讓劉德芳的表演變得生動自然。“我騎馬去看燈,水裡丟根針,看噠燈回來,針還沒有沉。”《誰的馬跑得快》講述了三個姨姥吹牛的故事,劉德芳時而作騎馬狀,時而攤手,簡練的語言配上生動的表演,民間故事也有了生命。

驕傲!夷陵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原來他是......

劉德芳會演皮影戲、唱山歌、打喪鼓,但最拿手的還是講故事。這些故事大多來源於長江三峽千百年以來的口頭創作,所表現的自然環境、生活習俗、風土人情都是三峽地區民眾所特有的,具有濃厚三峽區域特色。故事有笑話、傳說等各種類型,亦褒亦貶、亦莊亦諧、老少皆宜。

憑藉一身才藝,劉德芳先後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國家級非遺項目下堡坪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故事家”稱號,被專家譽為“三峽地區最具活力的民間故事家”。

驕傲!夷陵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原來他是......

民間的地方鄉土文化,作為一種活態文化和生活文化,其傳承只有融入日常才會有活力,杖朝之年的劉德芳老人緊跟時代步伐,用精湛的技術將故事講到了老百姓心坎上,彰顯出了民間故事的獨特魅力,也讓民間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

如今的我們,在這樣一個時代,文化的創造無時無刻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但希望,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我們都應倡導地方鄉土文化。因為文化,它不僅需要創造,更需要的是傳承與發展,但更重要的是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守住民間文化傳統中人民文脈的精神和情感之源。(文章素材來源於網絡,湖北田野上整理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