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為新歡拋棄妻子,重逢妻子卻後悔了,於是有了這首棄婦詩

男子為新歡拋棄妻子,重逢妻子卻後悔了,於是有了這首棄婦詩。這一次,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這首寫棄婦的詩——《上山採蘼蕪》,談談自己的見解。

《上山採蘼蕪》

“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上山採蘼蕪》是漢代的一首樂府詩。漢樂府詩歌是漢代民歌的大彙集,具有現實主義詩風。這首詩,全詩在描寫這位棄婦與故夫重逢時的對話。

男子為新歡拋棄妻子,重逢妻子卻後悔了,於是有了這首棄婦詩

棄婦詢問故夫的新娘如何,而這位故夫的回答卻是,新人雖好卻比不上你,你們相貌相近,但新人的手藝卻不如你,你織起白素一天五丈有餘,而她織黃絹一天只一匹啊。拿黃絹與白素相比,她實在不如你啊。短短几句話,可以看出男子的後悔。

一般來說,古代棄婦是很少有機會再見到自己前夫的,就算偶然遇見也應該是唯恐避之不及。而這首棄婦之詩卻一反常態,在棄婦被棄上山採蘼蕪後,竟是猝不及防邂逅了前夫。然而,或許偶然的遇見更能是凸顯下文二人的真性情。

下山逢故夫,茫茫許久相別,見到那個狠心拋棄了自己的男子,女主報之的,並非如泣如訴的幽怨與不滿。恰恰相反,她向故夫長跪,畢恭畢敬地詢問近況。或許是古代那種夫為妻綱的理念已然在女子心中根深蒂固,即使自己身為棄婦,亦對丈夫有一種永遠不會銷蝕的敬畏,那份戰戰兢兢深埋心底,想必也漸漸入骨了吧。

男子為新歡拋棄妻子,重逢妻子卻後悔了,於是有了這首棄婦詩

但更或許,女子並非那種小女人,面對前夫,心裡的情感不是純粹的畏懼,而當往昔夫唱婦隨的一幕幕湧上心房,一番糾結後,她驀然發覺,自深深處自己仍是愛著這個男人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到深處無怨由,就算是對我始亂終棄,我也無怨無悔……

相比之下,這個男子放到現在,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渣男形象了。喜新厭舊,見異思遷,為新人拋棄舊人不說,竟然要拿“手爪”來衡量妻子的好壞。果真是,“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

我想,顯然這個男子犯了一個常見而又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認為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從前,日日目睹妻子那張臉,穿著她織的素衣,身在福中不知福。見到一位新人,便自覺這位新人處處惹人鍾愛,於是乎拋棄舊人,風風光光地迎娶了新人。日復一日,他已經失去的故人便成了他心口一個硃砂痣,床頭半抹明月光,而已經得到的新人早已不新,終究免不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的命運。

男子為新歡拋棄妻子,重逢妻子卻後悔了,於是有了這首棄婦詩

這樣短短一句“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彷彿欲言又止,此時此刻,男主想要表達的或許永遠不止縑素之比,誰知在他心裡,新人是不是哪裡都不如故呢?有著這樣的丈夫,天長日久,誰又敢保證,這位新人的命運會不會和棄婦一樣悲慘的?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人們總覺得,但凡是過去,但凡得不到總是最好的。太多太多東西,一旦失去便不可再追,大家能做的,不過是一個珍惜了。所以,希望大家,如果可以,不如憐取眼前人吧!

當然,有許多人認為,從讀詩來看,憑藉一首詩的幾句話,就把男主劃為渣男實在是斷章取義不可取。男子可能也是愛著女子的,但或是女子犯了“七出”之戒,惹得公婆不喜歡,執意要將她驅趕出門。這樣一來,男子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逼不得已將心愛的妻子趕出家門。畢竟在古代,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子的決定力是很小很小的。這類似同時代《孔雀東南飛》的情節,是極其有發生的可能性的。

更何況,這首詩名叫《上山採蘼蕪》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是不是有可能這位女子嫁給男子後一直不孕,所以男子才將其趕走,迎娶新人呢?其實這個可能性非常大。

男子為新歡拋棄妻子,重逢妻子卻後悔了,於是有了這首棄婦詩

更有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說法,說男子拋棄舊人源於並不愛她,不能和她摩擦出愛情的火花。但在重逢舊人後,見她不但沒有埋怨譴責自己,還長跪而下詢問近況,實在於心不忍心有惻隱,就編出“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的故事來安慰女子,提及她的優點鼓勵她走出這段往事,繼續新生活。畢竟在漢代,女子還是允許再嫁的。這樣一來,這位男子不僅不那麼渣,反而有些重情重義苦心孤詣了。

這種說法看似有強行為男子洗白之嫌,但畢竟是讀詩,僅僅停留在詩的本身總是少了些什麼的,結合時代,發散思維,尋覓自己的見地與想法,又有何不可?

男子為新歡拋棄妻子,重逢妻子卻後悔了,於是有了這首棄婦詩

但無論是哪個版本,此詩的女主人公,那個無論是出於何因被休的棄婦,都是個值得我們為之同情痛心的悲劇人物。想想她日後可能更不好過的生活,但她又是古代多少婦女的縮影呢,即便是兩千年後再讀,也著實是不禁令人潸然淚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