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後恭——想要別人誇你,必先自己努力

  戰國時代,各國對人才的需求大增,下層人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可以盡情釋放各方面的追求。蘇秦便是其中一位,年輕的時候,他在家裡讀了幾本書,覺得足可以掃平天下了。於是,對家人誇下海口,要憑才華吃飯,家裡人被他一忽悠,還都憧憬著蘇秦能帶領他們進入家庭的美好時代。

  去哪裡發展呢?對,要去就去發達國家——秦國,當時秦國的實力挺強大,蘇秦帶著全家人的希望與對權力的嚮往,信心滿滿地上路了。

  一開始,蘇秦用連橫的方法遊說秦惠王,所謂連橫,就是勸說秦國與其他六個國家先後結盟,然後再逐個消滅,說白了就是先跟甲方合作,幹掉乙方,再跟丙方合作幹掉甲方,最後全部幹完,自己一統天下。

  蘇秦第一次出關,特別重視,精心打扮一番,照照鏡子,看看裡面的小夥還挺帥,躊躇滿志地去秦國,因為他覺得七國中,秦國最有實力稱霸,也比較有錢,如果能成功說服秦王,榮華富貴不都有了嗎?他覺得自己很快就能走上人生巔峰,跟家人也誇下海口,大家被他說得彷彿馬上就要跟著他發財一般,紛紛出資,給他去秦國遊說的盤纏。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的建議始終沒被秦王採納。雖然他一上來極盡拍馬屁之能事,狠誇秦惠王與秦國,可秦惠王是個冷靜聰明的人,當時秦國雖然經過商鞅變法,GDP大增,實力那是上了一個大臺階,但還沒到可以抗衡六國的程度,人民的生活還沒有改善,民心的凝聚力不夠,稱霸的條件不成熟,如果任用蘇秦,接受他的建議,這不等於過早地承認自己要與六國為敵,一統江湖麼。無數的歷史證明,槍打出頭鳥,早稱王,不如高築牆,廣積糧,有了強大的綜合實力,你不是霸主也成了霸主,拳王在上臺前肯定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有了結實的肌肉與靈活的步伐才能KO對手。

  蘇秦不死心,他可是帶著全家人的寄託來的,一連上了十多次奏章,始終沒人理他,他手中的盤纏也用完了,衣服破得如同洞洞鞋,肚子沒保障,理想不消失也得暫時隱藏,想想再不離開,豈不要加入丐幫?運氣好的話,也頂多混個九袋長老。不得已離開秦國,回洛陽,一路上風餐露宿,腳上穿著草鞋,身上揹著幾本破書,挑著擔子,累的找個地方倒頭就睡,即使有倩女幽魂,估計他也沒得心思做寧採臣,就這樣,他餓得面黃肌瘦、披頭散髮宛如恐怖片中的乾屍站在家門口。大家一看混成這個慫樣,鐵定沒戲了,都不理他。妻子埋頭織布,看都不看他一眼,嫂子也不給做飯,心想沒用的東西,吃飯也是浪費糧食,甚至連親生父母都懶得跟他說話,連連慨嘆,哎,怎麼生了這麼不中用的東西。

  蘇秦的心理承受能力還真不一般的強大,俗稱臉皮厚,先自我解剖了一番:“大家都不把我當人,是因為我的過錯啊,看來我的學問還不精深。”當一個男人能看到自己的缺點並想盡辦法改正的時候,也就離成功不遠了。憋屈與自責的蘇秦翻箱倒櫃,想想自己讀了那麼多書,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呢?猛然間看到書箱裡有一部姜太公著的《陰符》來,這個《陰符》也叫《太公陰謀》,跟《太公兵法》、《太公金匱》,合稱《太公》,據說西漢張良在偶然的機緣下得到了《太公兵法》,成了著名的謀士,幫助劉邦那個小混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蘇秦每天發奮鑽研,劃重點圈要點,讀到很困而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噗地刺一下自己的大腿,痛得身體如同兔子的耳朵一下豎起來,繼續看書研究,鮮血流到腳上也不在意,這便是頭懸樑針刺股中針刺股的由來。男人還是要對自己狠一點,尤其是那些失敗的男人。估計這時候蘇秦在想:我不想一輩子被人踩在腳下,你們不要以為我是臭要飯的,我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訴大家,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我沒有的東西也一定要爭回來。

  刻苦攻讀了一年,恍然大悟,如同練成乾坤大挪移第七層,已然成絕世高手,這次他要挪個位子,之前秦國怠慢他,他就去遊說六國來一同抗擊秦國。

  於是蘇秦來到燕國,遊說燕國國王,他的口才已今非昔比,一頓噼裡啪啦的忽悠,燕王感到了秦國的可怕,給他大量黃金車馬,讓他去遊說各國合眾抗秦,每到一個國家,國王都被他那張嘴說到很high,最終組建合縱聯盟,“合縱”就是六個國家聯合,如同一條線上的螞蚱,共同對付強大的秦國。蘇秦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成了六國宰相,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這個時候的蘇秦,那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風光無限。在去楚國的路上,路過洛陽,他的父母聽說了,趕緊整理小寶蘇秦的房間,清掃蘇秦以前狼狽回鄉的路,請上樂隊,吹拉彈唱,到距城三十里遠的地方去迎接自己的寶貝兒子。妻子看到蘇秦,側目而視,眼睛不敢正視那令她小心肝早已砰砰跳的老公,側著耳朵聽蘇秦說話。而蘇秦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來,屁股撅得老高,手瑟瑟發抖,像小青蛇一樣地趴在地上扭來扭去,對蘇秦一再叩首請罪,說什麼之前我不給你做飯是我不對啊,我有眼無珠的云云。蘇秦笑了笑,問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意思是嫂子為什麼以前那樣傲慢而現在又這樣卑微呢?他嫂子是個粗線條的農村婦女,回答得倒也乾脆:“因為你現在有錢又有地位了啊,以前連乞丐都不如。”蘇秦想笑又笑不出來,眼睛一閉,長嘆一聲:“哎!一個人如果窮困落魄,連父母都不把他當兒子,然而一旦富貴顯赫之後,親戚朋友都這麼敬畏。人生在世,權勢、名位、富貴,一個都不能少啊!” 富貴於我如浮雲,對此時的蘇秦來說只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可過於追求名利,也讓蘇秦最終被人刺殺,客死他鄉。

  由這個故事,得出兩個成語:“前倨後恭和側目而視”,這兩個詞出自於《戰國策•秦策一》,說的是戰國策士蘇秦的故事,所謂策士就是靠嘴巴在各個國家忽悠的人,靠嘴巴來說服各國的統治者聽信自己的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主張,所以練好口才非常重要。

  前倨後恭,倨,即傲慢,恭,即恭敬。指先傲慢無禮,後來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對同一個人十分恭敬。這種人一般被稱為“勢利眼”。

  側目而視,意思是斜著眼睛看人,不敢正視。現在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樣子。常誤解為“目光輕蔑地看”或誤解為"尊敬”。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去諷刺貶低別人,尤其是那些不斷努力而暫時沒有成功的人,或者不斷努力不斷失敗的人,他們能有勇氣去嘗試,有毅力去追求,本身就是值得欣賞的。更多的人是在嘲笑別人的過程中變成膽小謹慎,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最怕被別人嘲笑,被別人鄙視。於是加入到嘲笑諷刺別人的大軍中,在貶低別人的過程中取得片刻的快感與安慰,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嘲笑別人會讓自己越來越沒有勇氣去改變自己,越來越喪失奮鬥的激情。

  當我們被人嘲笑的時候,不要過分激動與自卑,別人越是嘲笑我們哪個方面,我們就越要彌補哪個方面,變嘲笑為鞭笞自己的動力,像蘇秦那樣埋頭苦讀,找尋能縱橫四海的秘籍。像史玉柱那樣抖擻精神,重振昔日王者的雄風。曾經看過史玉柱在巨人大廈上跌倒以後上了一個電視節目,當時現場很多觀眾針對巨人事件紛紛發言,很多人面對失敗的史玉柱,不斷指責他,給他分析錯誤的原因,分析他性格上的弱點,每個人都分析得頭頭是道,吐沫橫飛,好像史玉柱註定一輩子就是個失敗者,年輕的史玉柱在凳子上坐立不安,整個節目的錄製的過程中一言不發,始終陪著尷尬的笑容,傾聽觀眾對他的失敗的分析,這個傢伙的心理承受能力跟蘇秦有的一拼。可之後的史玉柱憑藉腦白金等業務,又迅速地崛起了,而且成了一代鉅富,狠狠打臉了那些當年諷刺挖苦他的人。

  一旦你奮鬥成功了,回過頭來看,當時令自己痛苦不堪的嘲笑比起自己奮鬥的過程,顯得多麼不足輕重,要是能把當時的痛苦的時間放在奮鬥上,可能會更成功。

  當然奮鬥、成功有很多種,並不是成為老闆做生意、成為政客做官員才是成功,我個人提倡創業式奮鬥,大眾創新全民創業,我想不該是讓每個人都去做生意、開工廠,而是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或者興趣愛好領域長期地鑽研與創新,成為某個領域內的頂尖高手,沒人能輕而易舉地取代你。一個教師如果認真鑽研自己的教學,最終成了著名的特級教師,可以自己出書、為各大網站提供各種教學講座視頻等,他所賺到的錢,並不比那些開小工廠的老闆少。一個廚師從給人打下手開始,就認真學習總結燒菜的技巧,不斷鑽研燒菜的技術,最後有了自己的獨特菜品,很多大飯店都願意與之合作,給他股份,這樣的廚師你說賺得比那些開個小飯店的老闆少嗎?一個鄉村醫生,不滿足自己的現狀,變牢騷為動力,不斷鑽研醫術,最終成了名醫,甚至有了自己研製的創新藥,你說他還愁沒錢嗎?創業式奮鬥,是每個人都用創業的激情來鑽研自己的知識與技術,最終成為進入行業內的第一階梯的高手,這樣退可以憑藉高收入安穩生活,進可以組建團隊做大做強。

  當然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那也得你有讀書的機會和刻苦精神,如果蘇秦出生在戰國之前,像他這樣的一個小屌絲,就算把大腿刺穿了,也不一定能見到統治者,為什麼呢?

  在戰國之前的很長時間裡,官員的選拔採用的是世卿世祿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公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也就是說只有你祖宗八代好,你才真的好,不用讀書,也可以做官,享受祖宗們留下來的土地與財富。

  成語“酒池肉林”中描繪的就是世卿世祿制度下的生活。商紂王為了將“老子就是有錢”的炫耀進行創新式的發揮,發明了酒池肉林,下令用最高級的美酒裝滿水池,在跟美女裸泳的時候的,想喝酒就舀一勺,酒裡還有女人的體香和自己的體味,這個傢伙喝酒的方式還真是挺重口味,也許是平常的美酒已經不能滿足舌尖了。

  而肉林,是把狩獵來的動物全部殺掉,切好了以後就掛在樹上,大家可以在林子裡玩耍,看著裸體男女在林子裡互相追逐嬉戲,走到哪裡就拿下一塊肉啃一啃。重口味是因為對輕口味的美食佳餚吃膩了,為了顯擺和獵奇而吃飯。

  酒池肉林就用來形容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後來也形容酒肉極多。

  這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生活,肯定讓下層的百姓與讀書人不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分裂成各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隨時被其他國家吞併的可能,君主們出於自身安危考慮,急需大量的真才實學、能幫助打天下的人,你想啊,再用那些世代為官的紈絝子弟,吃喝嫖賭有一套,打仗治國能行嗎?沒有人才幫助,說不一定哪天就被吞併,皇帝自己也嗝屁了。

  於是戰國時期出現軍功爵制度,又興起“養士”之風,招攬有才幹、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只要你有本事,有膽量,就能做官。而且到了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升,百姓手中有些餘錢,平常人家也能讀得起書,所以,很多人要麼刻苦讀書,要麼參加軍隊,以期改變自己的地位與現狀。

  時代的發展,誰能跟上形勢,誰就能成為強者。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看著自己的國家比中原大國落後,被人捱打的滋味不好受,環顧四周,沒有可用之人,閱遍朝臣,也沒發現有遠見之人,於是痛定思痛,下定決心,頒發一道命令:“不論是秦國人,還是外國人,誰要有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做大官。”

  這在當時是破天荒的舉措,能憑本事做官,自然吸引了天下的飽學之士,其中一個年輕人,從小博覽群書,學習各家典籍,對實用的刑名法術頗有研究。本想在魏國施展抱負,但魏王覺得這個年輕人是個傳銷人員,大騙子。“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在魏國屢遭忽視之後,轉戰秦國,在別人的推薦下,來到秦孝公身旁,將自己多年所學與思考,脫口而出,他的主張勢必要掀起滔天巨浪,直指世卿世祿制度,因為他的改革必定觸及太多人的利益,拔掉千年的世襲制度,抽掉貴族的凝滯血液。秦孝公聽完,瞠目結舌的同時,佩服得五體投地,接著欣喜若狂,心想,終於得到渴望已久的人才,行,就用你!

  在鞏固自己的君主寶座之後,秦孝公便任用這個年輕人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真正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秦國從此走向富強之路,秦孝公在各個諸侯國面前揚眉吐氣,他覺得做秦國君王,挺好!

  那個年輕人就是成語“立木為信”的主人公商鞅。想要改革,必須要把那些沉浸在酒池中的貴族撈出來,任用更多有本事的人。因為天下實行世襲世祿制度太久了,商鞅怕老百姓不相信憑學識與軍功還能做大官,於是想出一個辦法,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官府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尋我們老百姓開心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搖搖頭,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

  商鞅知道大家還是不相信通告,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人家心裡想,天下哪裡會掉餡餅嘛!

  可是人群中有個壯漢心想,反正搬個木頭對我來說,也不吃力,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就算拿不到賞金,也能在姑娘們面前顯示下強壯的肌肉,怎麼滴,也不吃虧。於是走上前去,大聲說道:“讓我試試!”將木頭往肩膀上一扛,看看小姑娘疑惑而敬佩的眼神,得意地往前走,一直走到北門。

  結果,商鞅立刻兌現承諾,將五十兩發著光的黃金給了那位壯漢。壯漢一臉懵逼,這個世界太神奇了,顯擺下肌肉,還得到一輩子都鑽不來的黃金,這下房子車子女子都有了,笑得合不攏嘴。

  一傳十,十傳百,壯漢得黃金的消息,全國皆知,廣告做得好,不如百姓嘴巴傳得好,從此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聽商鞅大人的話,沒錯!

  在全國百姓面前樹立了絕對的權威之後,商鞅就有了對抗貴族的資本,於是頒佈一系列新法令,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改革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從此世卿世祿制度被徹底廢除,各國看到秦國的強大,紛紛模仿,從此,有才能的平民百姓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所以蘇秦的苦讀才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世卿世祿制度的打破,讓天下讀書人的讀書熱情與才能發揮開啟了井噴模式,出現中國古代歷史上知識分子最自由的時代——“百家爭鳴”。

  成語百家爭鳴出自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後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鳴是發表見解。戰國時期,社會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們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後世稱為百家爭鳴。就像武俠小說中門派繁多,什麼華山派、嵩山派、青城派什麼的。

  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各門各派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中著名的約有十家。這些讀書人在認真讀書之後,結合社會的現狀,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後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這些人有的憑藉自己的著作獲得高官厚祿,如成語“百戰不殆”的主人公孫子,在見吳王闔閭之前,已經潛心讀書多年,並完成了中國乃是世界軍事史上最牛的兵法——《孫子兵法》,他帶著兵法投奔闔閭,正是因為深入學習各類書籍與兵法,闔閭向孫武問各種各樣的軍事及政治問題,都能獲得滿意的答案。最終他與好朋友伍子胥一起,輔助吳王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實現了他“百戰不殆”的牛皮。

  有的人憑藉深厚的學識,教授大量有本事的學生,著作影響深遠,為後世敬仰。最著名的如孔子,從成語韋編三絕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勤奮地讀書了。

  韋編三絕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韋指的是熟牛皮,在紙發明之前,大家讀得書大部分都是竹簡,就是在竹片上刻字或寫字,再將竹片用繩子編聯起來,其中以熟牛皮繩子最為牢固,三是個概數,表示多次。比喻讀書勤奮。

  孔子不僅小時候很愛讀書學習,到了老年的時候更喜歡讀書。在晚年攻讀《周易》的時候,曾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周易》竹簡的牛皮繩子斷了好幾次。而且他68歲返回魯國的時候,仍然孜孜不倦地整理圖書典籍,讓更多的人有書讀,這比他自己做官貢獻要大得多。

  他相繼整理收藏了《詩》、《書》、《禮》、《樂》、《春秋》等,廣泛收集各國典籍,率領弟子整理的歷史,可以說對中國文化傳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讓天下的讀書人能夠閱讀更多的好書。

  當我們在感嘆讀書無用的時候,可曾想過,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時候?創造出“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無數經典成語韓非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韓非出生在韓國,自幼學習刑名法術之學,刻苦鑽研,尤其喜歡老子的《道德經》,文章寫得非常出眾。他曾經信心滿滿地將自己的治國之道上書韓王,心想,一旦韓國能實施自己的主張,定能成為強國。可現實很殘酷,千里馬也得碰到伯樂,才能日行千里,否則一公里都夠嗆,不思進取的韓王根本不搭理他。

  遇到冷遇,你可以反抗,反抗無效,你可以閉嘴,然後繼續修煉自己的本領,等待伯樂的出現。韓非不再與蠢人囉嗦,退下來專心著書,寫出了足以傲視群雄的《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 等文章。

  文章傳到了秦國,秦王嬴政一看,大加讚歎,趕緊吩咐手下要將此等人才弄到秦國來,韓王一聽,強大的秦國國王都賞識的人,得趕快啟用啊,可這個韓王真是個傻蛋,居然派韓非出使秦國,這不等於將人才往秦國送嗎?

  立志一統天下的嬴政當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來了,就別想走了,將韓非留在身邊,備加重用。

  到了漢朝,尤其是從漢武帝開始,朝廷經常會從讀書人中間選擇學識淵博、見解獨到的到中央,面對面地跟皇帝聊聊天。一旦你的觀點能打動皇帝,必定一步登天,可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要長期刻苦地學習,否則,皇帝打動不了,打掉了自己的性命。我們來看個油膩中年大叔逆襲的故事。

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