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文圖 若愚

在歙縣縣城的西北方,有一個名叫“呈坎”的著名古村落。呈坎村至今保存著一百多座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其中僅古祠堂就有幾十座。在這些建構考究的古祠堂中,“貞靖羅東舒先生祠”(當地人又稱“寶綸閣”)因其結構精美、規模恢宏而備受海內外專家推崇,並於1995年被公佈為“國保”。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一“國保”在當初修建時,鑑於當時特定的制度,卻有部分是“權宜之設”。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羅東舒祠中供奉的羅氏先祖,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者羅東舒。羅東舒自幼聰穎,“童蒙中以俊秀稱,及長,隱而不仕,唯耕讀是業”,且“以文章鳴世,隱不好仕”,被人稱為有著“黃魯直之才”“歐陽永叔之賢”(“黃魯直”指的是黃庭堅,“歐陽永叔”指的是歐陽修)。羅氏子孫對羅東舒極為敬重,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羅氏21世祖羅潔宗(1494~1553年)開始為羅東舒修祠。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據羅氏族譜記載,該祠始建於嘉靖初年,至嘉靖十九年(1542年),“後寢幾成,遇事中輟,因循垂七十年。”即在祠堂大部分已建成、後寢部分也幾乎告竣之際,突然“遇事”,以至於祠堂被迫停建,而且一停就停了70年。直到明朝萬曆四十年(1612年),羅應鶴(1540~1630年)———這位以進士官至大理寺卿的羅氏又一名人主持續修,歷時5載,到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告竣。從該祠動工興建到竣工,總共歷時近百年。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羅東舒祠之所以在“後寢幾成”後停工,而且一停就是70年,究其原因,據羅氏後裔推測,很可能是與後寢的建築規格有關。該祠堂的後寢正面一共有11個開間,其中在9個開間的彩繪中,使用了當時禁止民間使用的黃色;此外,後寢大殿上的透雕“鰲魚吐水”,鰲魚的魚頭被雕成了“龍頭”,這也觸犯了朝廷的規定。

那麼,羅氏子孫為什麼要把祠堂的後寢部分裝飾得如此“出格”呢?因為後寢主要是用來放置先祖靈位的,是已故列祖列宗在“另外一個世界”的活動場所,把這一部分修飾得富麗堂皇,自然是後世子孫所希望的了。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由於建築期間停工期限過長,所以在建築形式上也就難以避免地出現了整體風格不盡統一的問題。如今我們能看到的羅東舒祠,包括照壁、左右碑亭、儀門、兩廡、拜臺、享堂和後寢,共有四進,依中軸線對稱分佈。從外觀上看,羅東舒祠從前往後,一進高過一進。唯獨到了最後一進,高度略欠,顯得與前面的遞增氣勢頗不相稱,於是羅應鶴在續修後寢時,又令其侄子羅人忠在後寢之上,加蓋了一層建築。後寢大殿本是極尊貴的場所,先祖靈位皆陳列於此。在此之上再加一層,這又將作何用處呢?與整個祠堂威嚴肅穆的氣氛又如何協調呢?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祠中碑刻記載稱:“寢因前人草創,益之以閣,用藏曆代恩綸。”按羅應鶴的說法,即祠堂後寢之制是前人草創的,上建一閣,則是他“改制”的,增建此閣,主要用來陳設羅氏家族與皇恩有關的聖旨、御賜、官誥和黃榜等,故名之為“寶綸閣”。用現在的話說,就好像是個“榮譽陳列室”。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由於“寶綸閣”是建在祠堂中最精美的後寢之上的,所以當地不少人都以“寶綸閣”來代稱羅東舒祠。上世紀60年代,當地文物部門在對該祠進行鑑定時,見後寢部分極為精美,文物價值極高,就將這一部分以“寶綸閣”的名義上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事實上,其所稱的“寶綸閣”包括後寢上、下兩層建築,但很多人不知道這裡還有上、下兩層之分,以為“寶綸閣”指的就是後寢,甚至就是羅東舒祠。直到1995年,國務院公佈全國第四批“國保”單位時,才將“寶綸閣”改為羅東舒祠。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羅東舒祠因“權宜之設”而成了“國保”,這是呈坎人所始料不及的。當時代的利刃剔除掉當年的陳規舊俗之後,過濾而出的優秀文化,則遲早會得到人們的賞識,羅東舒祠之所以能成為“國保”,正印證了這一規律。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走進黃山歙縣呈坎羅東舒祠,主人以文章聞名卻不願意做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