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時間贏來的東西,時間為它作證

村上春樹很少寫小說以外的內容,而這本《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則是村上真實的經歷和想法,其中沒有虛構,沒有懸念。想在長篇小說之外瞭解村上的作品,除了《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這本書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是一本村上春樹自傳性質的作品,前前後後寫了六年。書中一共分為十二個部分,也就是十二個話題,通過這些內容,透露出村上的寫作歷程和對寫作的看法。

村上春樹《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憑時間贏來的東西,時間為它作證

1.初入文壇,斬獲大獎

村上春樹在《剛當上小說家那會兒》中講述了自己如何走上寫作之路。三十歲,獲得雜誌《群像》的新人獎,自此以作家的身份出道。

三十歲開始寫作,並不算早,對於創造力而言,也不一定是最佳年齡。但是之於寫作本身而言,晚或許是好事。因為生活的閱歷和人生的經驗都會變成寫作的功底。

三十歲前,村上已經結婚,有過求學經歷,也曾四處打工,後來看太太一起開了一家爵士咖啡廳,聽著音樂,招攬著客人,做著喜歡的事,還不用受僱於人,只是盈利能力並不強,勉強養家。

偶然的那麼一瞬間,村上腦中冒出一個念頭,認為自己也可以寫小說,於是他便著手寫了。第一部作品是在深夜完成的,每日店裡的工作結束後,就是他的寫作時間,大約半年,他寫出了那部《且聽風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這部作品如果沒能得獎,或許就沒有今後廣為人知的村上。但是,決不能把這個獎勵認為是幸運。其實,之前的三十年裡,村上已經積累了太多關於寫作的隱形能力,這些看不見的東西都成為日後作為作家的奠基。

村上的父親很愛看書,受父親影響,他也自小廣泛閱讀,涉獵大量的文學作品。雖然當時的閱讀並非出於某種特定的目的,但是這種

閱讀更會深入內心,甚至長到身體裡。

就像《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中的那句話,“那些偉大的作品,會將我帶走,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遠遠和我在一起了。”

除了從小的文學修煉與薰染,執行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很多人都會在大腦中閃過一個念頭,比如,想學舞蹈,學畫畫,開一家店鋪等。但是,多數人不過是止步於“想”的階段,未曾為之付出時間與精力。

還有一些人,會三分鐘熱血,鉚足勁頭去做,遇到挫折,就敗下陣來。再沒有任何酬勞的情況下,枯寫半年,不是誰人都能完成的事情。正是這種把腦海中一個閃念化為現實的能力,讓村上寫出第一部作品。

那些有意與無意的準備,那些蓄勢待發,讓村上正式作為作家出道。

村上春樹《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憑時間贏來的東西,時間為它作證

2.表面風光,背後孤獨

如果獲取一部獎項就此而終,我們也不會看到今日的村上春樹及那些耐讀的作品。開始容易,堅守不易。

正如《孤獨小說家》中的耕平,也是靠新人獎成為作家,之後十年從未中斷寫作,耕平的生活普普通通,甚至零碎。他要接送兒子上學,做飯,輔導功課,開家長會。十年,寫了十四部並不暢銷的小說,最終獲取全國大獎。

“真正重要的,是那些被消散或電影刪節的生活細節。”讀者看到的是成型的作品,作家需要做的是在應付生活之餘,一個字一個字去推敲。

村上春樹喜歡寫長篇小說,他從不接受約稿,因此沒有截稿日期。這種純粹靠自覺的寫作方式很多人是無法企及的,看似自由,實際上需要強大的自制力。

對於村上來書,寫作就如同上班,按時起床,按時寫作,按時休息,為了保持長期伏案的體力,他還要長跑,每年參加馬拉松比賽。甚至於跑步成為他“是無論如何非做不可的事。”

在《與時間成為朋友——寫長篇小說》中,村上寫到,他每天規定自己寫十頁稿紙,每頁四百字。看起來和工廠車間差不多。

“因為做一項長期工作時,規律性有極大的意義。寫得順手時趁勢拼命多寫,寫得不順手時就擱筆不寫,這樣是產生不了規律性的。”

這個世界上哪裡有什麼奇蹟啊,那些功成名就,不過是日復一日;那些表明風光,不過是背後的種種孤獨。

即便是大作家,也要日夜伏案工作。對於普通人而言的我們,努力是最後一張底牌。做事情不需要時刻準備好,不需要力求完美,陽光會照進默默前行的孤獨中。

那些依靠時間獲取的東西,時間會為之作證。世界上也的確有些事物,是需要時間來加持的。就像是酒和畫,越是經過時光的沾染,越是散發歲月的氣味。

因此,村上的小說,經過時間的滌盪,無論什麼時候讀,都不過時。

村上在書中表示,自己不會有“如果還有時間,我會寫出更好的”這種感覺。他引用雷蒙德·卡佛的話“如果講述的故事不是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最好的一個,那幹嗎還要寫什麼小說?”

書的名字是“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裡體現了村上春樹的職業素養。

寫作,或者其他任何工作,並不是喜愛就罷了,更不是按時完成任務,履行職責。竭盡所能、不留一絲遺憾,才是有職業素養的人真正的追求。

村上春樹《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憑時間贏來的東西,時間為它作證

3.因為寫作,變得深刻

在這本書中,村上春樹寫了一篇《為誰寫作》的文。“為誰寫作”這的確是很多寫作者思考的問題。其實,寫作不是作家的專長,識文斷字的人都能寫作。那麼,作家的職責體現在何處呢?

餘華曾寫到,“自己的寫作已經建立起來了現實經歷之外的一條人生道路,它和我的現實的人生之路同時出發,並肩前行。”“寫作使用擁有了兩個人生,現實的和虛構的。”

無論對於自己,還是對於社會,寫作都是有益的。寫作是一種虛構或者真實的記錄,對於民族家國和這個社會而言,文學作品承載著時代的記憶。寫作是個體以己之力為社會延續記憶的方式。

大多數人寫作是沒有責任感的,為自己,為我手寫我心。村上春樹則說,當別人問他“為誰寫”時,他常不知如何問答,因為他本無“為了誰”的意識,好像只為了內心舒暢。

寫作多了,便有了讀者,讀了村上龍的《寄物櫃裡的嬰孩》後,他也開始思索寫作的目的,於是開始探尋作品中獨特的道路。為此,他賣掉了咖啡店,開始一心一意寫作,讓小說變得深刻、厚重起來。

村上春樹寫了三十五年,讀者也發生了變化。村上也跟隨著讀者一起成長,他與讀者建立了一條“粗而直”的通道,傾聽讀者的聲音,如果能和自己的內心契合,寫作便也開始有了方向。

村上在寫作準備素材的時候,並不會提前把生活中的經歷和見聞記錄在本子上,而是存儲在大腦中。當寫作時,自然會聯想到需要的故事。那些被時間遺忘了的,就此忘卻,也不會遺憾。

我想,對於一個每天都在從事寫作的人來說,對於素材的處理是敏感的,他不需要專門整理,就能信手拈來。因此,大概不會錯過太多。

因為寫作,大腦變得豐富靈動,也變得深刻睿智。

對於普通人而言,寫作或許是為抒發情感,或許是為賺取收入,或許是為提升自己,無論如何,寫作會讓人停止忙碌,沉入思考。縷清思緒,內心沉靜,這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不僅記錄了村上春樹的寫作歷程,也記錄了他對寫作、對文學的思考。無論是作為讀者,還是作為寫作者,都可以拿來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