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中年未有大成應該回鄉嗎?

金庸追劇回味經典


你要“逃”到哪?鄉下?

一,一樣的天空

幾十年改革,根本的改變是“把人變成商品”。農村的功能性亦商業化:電視是有線的,水是自來的,菜肉是買的(基本)。

二,生活收支不對稱

城裡賺錢機會多,收入多。鄉下收入少而開支少不多少,日子越過越緊。

三,逆就業現狀而選擇改變

國家培養的年輕一代,許多高不成低不就,動嘴不動手。選擇個別動手多動嘴少的行業,競爭性弱,如建築裝修。

四,深挖原工作或生意

①,錢財在人的需求中(油鹽柴米,生老病死)。

②,聚人的地方聚財

③,某環節做得不到位,財不就手。往往是理念沒與時俱進,指導思想失足。

④,我是什麼角色?我能做什麼?我怎做?

⑤,做生不如就熟

五,人謀天(規律)成

①,鄉下資源多

②,國家層在扶持一系列農業支柱(菜,米,蛋,肉,茶,果,特色)。現階段是發挖,發動,是大商機。

適合自己嗎?







元彩布業婚禮服面料商


家鄉是一個人的避風港,所謂“避風港”,它有兩種含義:一是當你出門在外,遭遇了風雨,兩手空空,受人欺負,挨人白眼,飢寒交迫,那就回家吧。

家裡的桃花源門,永遠向你敞開。家鄉雖沒有異地的繁華,但有的是樸實的問候,無私的幫助。

東家一袋米,西家一瓢面……不至於讓自己餓肚子,吃自己土地上產的東西,也比大街上乞討遭人冷眼強。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雖苦猶甜,外面的世界再華麗,但不屬於我。

二是在外面混的風風光光,過年過節,回到家鄉的港灣,那就叫載譽而歸。那就不用這個家避風了,因為自己足夠強大,這個小河溝不適宜發展了。

鯤鵬展翅九萬里,來到家鄉看一眼父老鄉親,樹高千尺還沒忘根,也算有良心,有出息的成功人士,會成為後輩們學習的偶像。

人到了中年,事業也應該有成了,只是沒有像世界首富那樣顯眼。就不敢在鄉親面前露臉,“近鄉情怯”。

我認為大可不必,產生那種心理,只是個人榮辱觀出了問題。自卑感在作怪,眼光放的太近,只專注別人眼中的自己,而忽略了自身存在的光茫。

“知子莫若父母”,無論你自我感覺如何,在父母家鄉人的眼中,你還是你,變大還是變小了,走到家裡都得現原形。

所以說,不要過於在乎,無論你有大成就,還是小成就,回到家就成皆大歡喜。最後送你卡之琳的詩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楂楂紅


有時候人生最大的難題是面對,無論何時,能去面對就是好的。選擇自己心裡所想的,面對自己想去面對的,這樣的人生才會幸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a05fbbee5664ec78e64b4ec919f77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