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接受現代教育這麼久了,還有人相信算命?

張同天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由於作者已經把算命歸納在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範疇。導致出現正方和反方的辯論,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

從古至今 完成高等教育高智商人群接受算命挺多的,現代人接受現代教育的基礎是科學,頂級科學家們在唯物基礎上研究各學科,目的是用推理的方法解釋世間萬物的運作規律,以獲得人類對世間萬物永久的統治。終極目標是應用超級計算機人工智能等預測未來,並用時光機回到過去和未來。

這何嘗不是科學家的執著迷信!

中國 古人算命不是猜命 , 多依據易經這部神秘的著作。 有點成就的算命師都是大腦擁有超級計算機 通過所處時代 把易經內容演變出不同的文字含義並從中發現預測規律。在實踐中應用並總結(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等以解讀易經)。

歷朝歷代層出不窮的靈異事件不論是唯物論和唯心論吵吵嚷嚷都說服不了對方 所以才有 古代解釋人算不如天算,現代薛定諤的貓不可預測 一樣相似的理論,一致決定最終解釋權交給老天爺。奉勸各位還是順其自然各安天命吧!


東邪西毒第21


這問題問得相當傻

你可以直接問西方國家的人民,接受現代教育這麼久了,為什麼還相信上帝?

根據一項2010年做的調查研究表示:

全球69億人口中,有84%信仰某一種宗教。基督教是目前最大的宗教,擁有22億信眾,佔世界人口的31.1%,全球穆斯林人口大約有16億,佔世界人口的23%。

請問你覺得信算命荒誕的話,相信根本無法證實的神/上帝又怎麼說?

你覺得全球69億人口沒接受過現代教育嗎?

所以有沒有接受現代教育根本不是相信不相信算命的前提條件。

算命有用

算命有用,可以從兩個層次上解釋。

第一:預測指導生活

算命的目的是為了預測和指導生活。古代的算命先生就是通過這個八字看人一生的“妻財子祿、榮枯得失”, 甚至生老病死。這也是古代算命者的主要任務。

為什麼?

富貴歸於命,窮通繫於運。

大富大貴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感悟。雷軍說自己在金山軟件吭哧啃哧幹了十九年,死做活做,把金山搞上市了。這時候轉頭一看世界格局早已大變,軟件不再是主流,互聯網才是風口。

所以他沉下心來,用四年的時間打造了小米,最後上市。

小米集團-W/市值:
2415.13億港元(港股)
更新時間:2020/04/21 16:00:00(北京時間)

你看雷軍奮鬥了十九年的金山軟件市值多少?

金山軟件/市值:
371.32億港元(港股)
更新時間:2020/04/21 16:00:00(北京時間)

所以雷軍才大發感慨,認同命運的力量,時代的力量,他的風口論才總結出來。

認同命運的力量,沒有什麼可丟人的,也不是迷信。可笑的是一群人啥也不懂,傻乎乎的認為“人定勝天”,最後瞎折騰一番,把自己那點本命元氣都耗光了,帶著滿身的遺憾離開人生的舞臺,何必呢?

第二:算命也是心理輔導

中國人算命,男的多半是問升官發財,女的多半是問婚姻孩子。

有句話說得難聽,但也實在,問什麼就是缺什麼,問什麼就是什麼不如意。

你想要是一個萬事如意的人,那會有事沒事來算命嗎?不可能的。

美國維斯康辛大學人類學教授羅正心在中國臺灣地區就現代社會算命與心理輔導之間的關係做了田野調査。他發現算命對現代人有類似心理輔導的功能,甚至有代替心理輔導之優越條件。 羅正心指出算命在心理輔導方面具有如下優勢:算命過程醞釀良好的心理輔導環境;算命人與顧客之間互動方式具各了心理輔導因素,雙方的談論內容具有心理輔導效果;算命業者性格、能力多樣化,能夠提供顧客自由、滿意的選擇;算命可直接切人當事人問題核心,這也是算命比之心理輔導具有的優勢。

近年來在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化過程中,從文化心理學的角度, 發掘華人的倫理與心性對其心理調適的作用是心理治療所關注的問題 。 餘德慧在«華人心性與倫理的複合式療法一華人文化心理治療的探原»一文中指出,長久以來,無論華人知識分子或庶民百姓,對倫理作為社會行事的綱領時,幾乎毫無疑問地接受,且對如何生活也有超越性的觀點,進而熔鑄成相當複雜的心性觀。 這個歷史造化的結果,使得華人將自我調適的問題納入到歷史所構成的安身立命框架,在這個文化所構建的框架裡,生命的外向運動常以人的倫常秩序來造就世界,而內向的深化運動則以心性修為作為最重要的事情。

我不止一次的碰到很多人算命,其實是找人傾訴,感情不順、事業不順、子女累心,等等。

合格的算命先生,其實所做的工作,並不亞於一些心理諮詢師!


談者無語


接受現代教育和相信算命本身之間並沒有矛盾,他有一定的關聯,但並不是主要的,我想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決定,一是性格問題,也就是說性格優柔寡斷,不能夠自己拿定主意。二不自信不確定,沒有自信心,對什麼事情沒有自己的準主意。三為自己找藉口找託詞。任何事情出現了不可控的局面,往往寄託於算卦相面這些東西來給自己找一個藉口。四受過刺激成為習慣。五心理上尋找安慰。有一個宣洩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