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歸來” 不負韶華——武漢“解封”半月記

海報設計:潘紅宇

新華社武漢4月22日電題:江城“歸來” 不負韶華——武漢“解封”半月記

新華社記者

4月8日,“封閉”76天的武漢“解封”。

4月18日,武漢,這個先前國內疫情的“風暴眼”,疫情風險等級評估整體已降為低風險。

4月22日,武漢在院治療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不足百人,其中重症、危重症僅剩十餘例。

這是4月7日晚在武漢龜山拍攝的夜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武漢“重啟”半月。浩蕩的長江水,見證著這座英雄的城市,正從疫情傷痛中站起來。

當江漢關大樓的鐘聲再度與過江輪渡的汽笛聲交織,當黃鶴樓旁又聞市井的喧鬧,武漢正吹響新的號角,向著更美好的明天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4月14日拍攝的武漢長江二橋附近夜景。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有序復甦,武漢生產生活秩序正在“迴歸”

4月22日,武漢“解封”後滿第一個“隔離觀察期”的日子。

這個一度因疫情“暫停”的城市,在保持毫不放鬆防反彈的前提下,正以一種科學謹慎有序的方式逐漸復甦。

22日起,武漢市城市公交、軌道交通恢復全線網運行。30日起,網約出租車也將恢復運營。

當交通紐帶重新連接,復甦的活力湧動在城市各個角落——

4月14日,武漢長江二橋上車流如織(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白雲黃鶴春意濃。雖然黃鶴樓依然大門緊閉,但黃鶴樓公園已經部分開放;隨著8日起東湖聽濤景區、東湖綠道、武漢植物園等陸續恢復開放,大美東湖畔,又見漫步騎行的人們享受久違的四月春光。

20日,武漢的文化旅遊地標——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區恢復營業,街邊小店各種精緻的文創產品琳琅滿目,各種茶香在空氣中瀰漫。

“你好,武漢”“好久不見”……在楚河漢街,不時出現的標語吸引不少市民駐足留影,步行街上人來人往,一些網紅店又排起了長隊。第二街區的“味把頭”串串店口,市民周先生和女友排隊五六分鐘後,終於拿到了滿滿一桶牛肉串串,迫不及待嚐了一口,“就是這個熟悉的味道!”

4月20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ICU,患者劉先生在病床上寫感謝信。 新華社發(李晗 攝)

疫情下關閉的武漢動物園也於22日恢復開放,但園區實行限流措施,瞬時客流不能超過1.5萬人。

3個月不見,動物園添了不少“新丁”,十分熱鬧。兩頭小麋鹿和一頭小矮馬相繼出生,5只小黑天鵝破殼而出,赤麻鴨、丹頂鶴、斑頭雁、白骨頂、孔雀等也迎來新生命。

儘管疫情漸緩,但解封不等於解防。

在武漢,遊客要想打卡各景點,必須出示健康“綠碼”,進行體溫測量與實名登記;乘坐公共交通也是如此,實現乘客和同乘人員信息的可追溯、可查詢;進出社區,防控舉措依然嚴格,尤其隱秘的無症狀感染者,更是防控重點。

4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隊員揮舞國旗。當日,北京協和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約180人啟程回京。 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14日上午,武漢市居民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在江夏區啟動,全市將抽樣調查13個行政區1.1萬人次,旨在探尋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的發生規律等情況。

“再熟也得有證,沒證不能出門。”22日一早,在武昌區徐家棚街國際城社區,一些上班沒帶復工證明的居民被攔在小區門口。這些人只好回家拿證,有的乾脆去物業補辦。“他們越較真,我們更放心。”居民們這樣評價。

科學有序、舒展筋骨,那個熟悉的武漢正在日漸迴歸——

4月15日,最後一批迴撤的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向火神山醫院敬禮告別。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重新擁抱外部世界!據武漢市交通運輸局統計,4月8日至4月20日,通過鐵路、公路、航空返漢離漢復工復產人員總計109.86萬人次,日均8.45萬人次,公共交通客流量超過1300萬人次。

清晨早高峰,部分路段又開始堵車,這讓無數武漢市民頗多感慨。“路上交通恢復了七八成,武漢正在回到原來的樣子!”開車上班的市民程先生說。

蓄足後勁,重回發展大舞臺

21日一早,武漢聚鵬精密製造有限責任公司車間裡,機聲隆隆。“9條生產線已開通7條,目前正在趕製4月份訂單,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