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以自主發展能力為出發點

杜志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以自主發展能力為出發點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杜志雄


尊敬的各位領導、與會的各位專家以及職業農民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謝中央農廣校和山東省農業廳邀請,有幸參加2018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同時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職業農民朋友們,就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問題進行交流,我發言的題目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以自主發展能力為出發點”。由於時間關係,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三個核心觀點。

第一個觀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必要前提。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我個人認為它有兩個集成、兩個對接的特點。所謂兩個集成,是一個總集成,其次它也是我們黨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踐已經證明它成功的或者不是那麼成功,但是它又代表了“三農”長期發展方向的一些“三農”發展政策的一個集成。所謂兩個對接,我們是指的鄉村振興,對接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將要開啟新的征程的這樣一些新的階段。所以我們通常說,鄉村振興戰略是“三農”工作的管總,管長遠的總方針和總抓手。

總書記在今年兩會山東代表團討論的時候又進一步提出,鄉村振興主要體現在產業、文化、組織、生態和人才的五大振興。這五個方面,是鄉村振興和發展的五個核心和關鍵的領域,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就這五個振興的內在邏輯來進行分析的話,我非常贊同剛才教授的觀點。我們也不難發現,人才振興又是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的前提和條件。因為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首先要有人去幹,去創新實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沒有人才的振興,其他幾大振興也成為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尤其是其中的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目標的重要抓手,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方向是要培育出一大批能夠實現新時代中國農業目標,符合農業現代化演進軌跡和規律的農業的產業從業者。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的供給和需求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在農產品供需實現基本平衡以後,農業產出數量導向型增長開始向質量導向型增長的轉化,構建全產業鏈綠色發展質量興農體系,已經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趨向。

不僅如此,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還呈現出領域一個演進的軌跡和規律,就是農業正在由單一的發揮產品生產功能向綜合發揮生態保護、文化傳承、休閒教育、健康養老等等多種產品和服務功能的轉化。農業產出也由傳統的農產品供給轉向農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這兩個新的農業演進軌跡和方向的轉變,以及由此決定的新農政目標的實現,需要改變農業的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改變農產品生產和農業產業組織方式,這些依靠傳統農民不可能實現轉變。

大概三年前,我用一個興旺的“興”字形象的比喻中國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振興的目標和願景。這個“興”首先這一橫,是指農業要實現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們必須要走上資本化運作、生態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的這樣一個道路。同時農業這個產業從產業發展方式來看,也必須走上“接二連三”的軌道。

這張圖正好體現為我們產業振興的“興”字,也是鄉村振興的“興”字。只有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農業作為一個產業的興旺局面以及所有的人民通過農業這個產業所獲得的這種福利才能夠提升,才能夠實現一種產業興旺,人民高興的局面。這種局面形成表現為三個方面,首先農業生產者能夠增收,消費者能夠興業,投資者經營者能夠得到合理回報,這樣一個增收興業回報體現出的是農業產業能夠形成一種共享共贏局面。

由這個圖我們可以看出,要實現產業振興,需要農業生產者具備生態化生產的技術選擇能力,需要有農業資本化運作的金融能力,需要有品牌化經營的營銷能力,還要有“接二連三”的農業產業融合,多功能發展的能力。而這些都必須要有具備這一系列新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夠承擔和實現。

我們受原來農業農村部經管司的委託,已經連續開展四年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的家庭農場監測,這個監測結果跟剛才嘉賓所談到的觀點高度一致,家庭農場主作為典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它們對於促進中國農業上述兩個新的研究軌跡和方向的轉變,以及由此決定新的農村目標的實現都發揮了非常好的示範作用。但是儘管如此,就是從新家庭農場發展的現實來看,也仍然有對新方式不適應,對新目標實現不充分的這樣的一個局面。這就使得進一步培育出一大批能夠實現新時代中國農村目標,符合農業現代化研究軌跡和規律的農業產業從業者,進一步培育好新型職業農民變得十分迫切,這是我想分享的第二個觀點。

第三個觀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要以培育農民自主發展能力為出發點。

中國農業要實現上述兩個轉變,要實現新的農村目標的實現,實現農業資源效率的提升,農民收入的增加,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從根本上來說,都決定於農業從業者或者新型職業農民的水平,他的狀態。從根本來說,都將取決於我們在農業當中能不能夠形成一支具有生態自覺意識,兼具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隊伍。這個地方講的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它是有兩個不同的指向的,沒有時間細說,我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對於不斷變化的市場,能夠迅速實施衝擊反應式調整,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而不是主要依賴政府政策支持的力量,自主發展能力強,同時又區別於傳統小規模農戶的新型職業農民,或者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和形成。這裡邊核心是自主兩個字,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產業發展,特別是其中的農業振興,我們當然可以結合外援的主體的力量,這裡麵包括企業、合作社都是主體表現形式,特別是我們也可以通過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城市居民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也可以參與農業的現代化,也可以參與農業產業的拓展,特別是我剛才講的農業多功能性產業的發展。

但是,我覺得無論如何,它們都還只能是一種力量,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主體或者核心還是在於具有農民身份的這些農業生產者,它們的狀況怎麼樣,如何把傳統的農民培育成新型的現代職業農民,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核心和重點。我在這個地方強調這一點,就是希望大家不能忘了,我們農村多功能產業的開發、開拓,一定要讓我們擁有這些資源的居民他們能不能夠通過自主開發,農民的發展,它們能夠主動開發,從中獲得更大收益。現在這樣的一種開發方式,不是說他不好,但是如果深入考慮、考察一下,就會發現,原居民在這裡面除了有土地流轉收益,打工的收益,並沒有完全獲得更多的產業收益。

所以我們要把這些原來傳統農民培育成現代職業農民,培養它們自主發展的能力,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自主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當中,在特定階段要由簡單技能培訓向全方位產業培育轉化。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防止新型職業農民形成新的依賴思想,我通過對全國家庭農場監測,發現了這樣一些苗頭。

所以就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於職業農民的培育,有兩個事我覺得比較重要,特別是我們農業培訓系統。第一個是提高培育質量,培訓要提高課程針對性,對受培訓對象的知識需求要有準確的把握,我們對家庭農場的調查表明,問他們“你對培訓課程有什麼樣的選擇?”前兩年去問他,主要是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到後兩年我們再去進一步發現,已經不僅僅是純粹技術,(還有)管理能力,經營能力。這是自然的,因為很多農民剛進入時,面臨的是技術的短缺,所以我們的培訓,一定要跟上這樣的一個(需求),要照顧到這樣一種現實和特點。

還有一個就是“育”,撫育重在制度的公平供給,“育”來自於公共資源配置要效率優先。我們不要搞人為的這種堆大戶,這個也是在實踐當中,也是中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當中,長期面臨的一個問題。我覺得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過程當中要注意的另外一個是處理好培和育的關係,新型職業農民的形成它僅有技能技術的培訓是不夠的,這種培訓可能是連續的不斷的過程,就是有一部分人,經過培訓,創新創業,成長為職業農民,但對他的培訓一定要有一個連續的跟蹤。

另外就是撫育要在培育基礎上開展,對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延伸和拓展,在這一點上,我一直很看好或者也很提倡湖州的職業農民培訓經驗。我也是湖州農民學院管委會副主任,因為關注和介入比較早。我覺得他們對於職業農民培育,有所謂引進來、扶上馬、送一程,這三者之間的結合是非常好的,處理培和育的關係有很好做法,因為時間關係,我沒法展開講這個事。我建議有關同志如果對這個感興趣的話,可以去那個地方吸取經驗。

以上是我想給大家分享的三個觀點。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根據現場錄音稿整理)

來源: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