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數字貨幣內測 數字經濟催生數字貨幣發行

近日,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的進展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對此,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並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不斷優化和完善功能。

其實早在2014年夏天,就已經有關於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消息傳出。當時,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就已經提出過進行法定數字貨幣研究,並且央行也一直在從事相關研究。2019年底,在決策層展現出對區塊鏈技術的重視之後,市場對數字貨幣的關注也一路走高,同時,也傳出了一些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不實消息。雖然當時央行已經進行了及時闢謠,但在數字經濟熱潮下,社會上對央行數字貨幣發行的猜測一直存在。對此,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也強調,截至目前,央行數字貨幣還處於封閉試點內測階段,並不意味著正式落地發行。

雖說距離央行數字貨幣的正式落地發行還有一定的時間,不過從近期央行在不同渠道針對數字貨幣密集發聲可以看出,央行對於數字貨幣的研究與發行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那麼,為何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發行如此重視呢?

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是央行即將發行的數字貨幣,其本質是紙幣和硬幣的替代,只不過實現了形態的數字化。隨著第三方支付的快速發展,我國正在逐漸步入“無現金時代”,然而在非現金的支付方式中,需要對銀行賬戶進行綁定,使用的貨幣也是所謂的“電子貨幣”,但所依託的基礎仍然是紙幣和硬幣,只不過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完成。而數字貨幣則不僅脫離了銀行賬戶的限制,更是在技術的加持下實現了安全性、保密性和穩定性的提升。

我國之所以對數字貨幣的研發與發行如此重視,其原因有如下幾點:其一,在移動支付大勢不可逆以及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數字經濟正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數字貨幣化進程也因此加快;其二,數字貨幣的發行將會有效降低紙幣匿名偽造、洗錢、非法集資和融資等風險,同時降低貨幣發行成本。通過大數據等技術,監管機構可以對數字貨幣進行有效監控與處理,提升了我國的金融貨幣監管能力;其三,發行央行數字貨幣也是基於國際戰略層面的考慮。我國對數字貨幣的研究歷時多年,不過在2019年底,Facebook發佈的天秤幣(Libra)白皮書,展示出了自身想要充當國際數字貨幣銀行的野心,作為世界性的大國,我國加快數字貨幣研究與發行,不僅有助於捍衛我國的數字主權,起到了防止美國“一家獨大”的作用,而且對於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有著重要作用。

另外,央行作為國家官方機構發行數字貨幣,還具有著法律層面的意義。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浪潮迭起,數字貨幣發展迅速,比特幣的橫空出世帶動了全世界數字貨幣的發展。然而,就比特幣等目前流通於網絡世界中的數字貨幣來說,它們不具備法律基礎,不受法律的保護,背後缺乏強大的資產作為支撐,其資產價值也不夠可信。因此比特幣的價格也一直處於大範圍的波動當中,併成為了資本市場“割韭菜”的工具。對於這種類型的數字貨幣而言,一旦其使用範圍過於廣泛,超過了官方所能認可的邊界,就很容易受到世界各國的抵制甚至封殺。而央行所發行的數字貨幣則不同,由於有國家信用背書,央行數字貨幣是具有法償性的,在使用、流通、週轉等方面都受到法律的保護,是真正意義上人民幣的數字化。

雖然在2020年2月21日,瑞典央行率先官宣測試數字貨幣“電子克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創建央行數字貨幣的國家,不過我們仍然要認識到,我國的央行數字貨幣研發仍然在世界上居於領先位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教授在2019年底參加“成方金融科技論壇”時就表示,隨著數字交易量的增加,世界的最終走勢將是數字貨幣,中國互聯網經濟走在世界前列,中國政府也重視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未來中國將因此成為數字貨幣的引領者。同時,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於2020年2月所發佈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23年,中國將有10%的城市開始使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以促進經濟穩定性和電子商務發展。

當然,央行若是想要實現數字貨幣的發行落地,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的確已經在數字貨幣的運用中不斷成熟,但其如何運用在法定數字貨幣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比如央行數字貨幣必須要具有高擴展性、高併發性的性能,提升其交易速度,使其能夠應對小額零售高頻的現實業務場景。另一方面,法定數字貨幣將作為一種全新的貨幣形式出現,這就要求相關法律必須跟上步伐,尤其是在法定數字貨幣可能存在風險的領域制定完整的法律條款,儘可能地降低法定數字貨幣發行與流通的風險。

總之,我國的數字經濟正在蓬勃發展,為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與發行提供了有利的土壤,也為公眾對未來數字生活提供了更多展望。不過,當前央行數字貨幣尚未正式發行,切忌對此盲目樂觀,只有當時機、技術均成熟時,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才能實現效用最大化。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校對:翟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