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感謝您的支持,小編每天會及時更新,把最優質的文章第一時間呈現在您的眼前!話不多說,開整。
在中國農村普遍流傳著過“小年”的習俗,從這一天開始也就代表著春節正式拉開序幕,“年”的味道也愈發的濃烈了。中國的地域非常遼闊,南北風俗也是個不相同,對於“小年”的具體日期也是有所不同的。整體來說北方地區都是以臘月二十三這天叫做“小年”,南方地區則以臘月二十四這天為“小年”,其中還不乏有一些個別地區或者少數民族定其他日子位“小年”,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不管南北的風俗是否一致,總的來講過了小年距離大年夜也就還有差不多一個禮拜的時間了,節日的氣氛和過年很多事物的準備也越來越緊張了,缺的東西抓緊時間籌備,家裡面的衛生也會打掃的乾乾淨淨,和平常時候有了截然不同的感觀,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正所謂新年新氣象,這也是咱們勞動人們辭舊迎新,對於美好生活祝願的一種方式。
關於“小年”的來歷,其實起源於傳統的“祭灶日”,現在大部分農村裡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保持在著“祭灶”的風俗。灶臺前還貼著“灶王爺”的貼紙,然後在兩旁各書寫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字符。祭灶的時間也很有講究,通常都是在晚上,聽老人們講,灶王爺白天也很忙的,不知真假。接下來把買來小米或玉米做的很甜的“祭灶糖”,特別的甜寓意著灶王爺吃了嘴甜,免得他向天庭瞎彙報。祭灶的時候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講究,那就是隻能男人來進行祭灶,據說因為灶王爺是個“小白臉”,至於祭灶後的“祭灶糖”最後也都落入了家裡孩子們嘴中。
其實要講在很早的時候“祭灶日”和“小年”是兩個毫不相干的節日,實際到了宋朝中期的時候才慢慢的綜合在一起。根據當時范成大的《祭灶祀》詩記載“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就充分的說明祭灶日和小年已經合併在了一起,到了後來清朝中期的時候才逐漸發生了演變。從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這天都要在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一起拜了。宮廷的作為對於民眾的影響也比較大,大家都跟風皇帝,從而就演變成了今天大家看到這樣的局面,北方人都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過小年,南方的朋友都會在臘月二十這天過小年。
即便是這樣的規矩已成風氣,但是在農村裡依然有這樣一種說法“官二民四船五”,說的就是過小年的講究。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民間百姓為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為臘月二十五。靠打漁為生的居民還保留著過去的傳統,當然現在也逐漸的都統一了,形成了南北不同獨特的風俗習慣。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地區對於小年的概念和具體日期也有很大的差別,像江浙滬一帶會把臘月二十四到除夕前夜這段時間統稱為小年。更有南京則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稱為小年,這也是南京古代特殊風俗而導致。明朝朱棣篡位暴政,人們懷念朱允炆的寬政,正月十五燈會時候地 氣氛場面賽過過年。在西南雲貴川等地區人們則把正月初一作為大年夜,除夕夜則就成了小年。當然不管哪天是真正的小年已然不那麼重要了,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表現出來才是最切合實際的。
總的來說,過小年是農村春節前的一個很好的開端,小年過後年味越來越濃厚了。隨著現在人們對移風易俗的不斷改變,小年更成為了人們回家過年的前奏,過了小年在外務工的朋友們就準備回家跟家人團聚了。對此,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想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您的每一條評論都是小編以後在創作改進的道路上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