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的 “七有”境界,說得真好!

眼中有學生

(1)學生是主體。學生是學習主體:學生健康成長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是責權主體:學生是法律上的責權主體,也是倫理上的責權主體。學生是權利主體,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是責任主體,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

(2)學生是獨立個體。要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隱私,尊重學生的發展節奏。

(3)學生是獨特的個體。每一位學生都是不可複製的傳奇,教育必須量身定製,多些“菜單”,多些選擇,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勢而異。

(4)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是發展過程中的人,有很多不成熟、稚嫩的思想行為是正常的。每一位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需要我們的教育、培養、塑造和指導。他們的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教師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育規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5)學生是完整的人。只有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成為全人,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和有用的公民。

心中有情懷

一是要有愛心,“愛”是教育的底色,有了愛才可以繪製出壯美的人生圖畫。二是熱愛教育事業,對教育有著執著的追求,不甘於平庸,勇於進取。三是有躍動的情感,有靈慧、靈活的思維,有獨特的視角、獨到的看法。四是自然流淌的才情,以打開更為廣闊的教育格局與視域。五是有靜的心境,靜下心來讀書、思考,看淡功名利祿,潛心耕耘,播種福田。

腦中有思想

要有成體系的教育思考,要有教育定力,遵循孩子身心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把學校搞成“功利場”。教育需要“小火咕嘟燉”,需要用心配料、用心“熬製”。多些“培育”,少些“剪裁”。多些包容,少些斥責。多些成全,少些拆臺。

胸中有目標

不忘教育的根本目的,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和有用的公民,教育的個人屬性和社會屬性不可偏廢。

腹中有策略

教師是“知識”烹飪師,把有“營養”但“不好吃”的知識,經過加工,添加些調料烹飪成既有“營養”有“好吃”的“美味佳餚”,所以老師的作用就是降低學生的學習困難程度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坐在駕駛位”,只有讓學生坐在駕駛位才能學會開車,“坐在副駕駛位”的老師要研究如何靈活指導駕駛技術,如何更新、使用“導航系統”。為師生搭建不設邊界的平臺,多角度、多維度、多方式為老師專業成長和學生髮展搭建平臺,最大限度拓展發展空間。培育有體溫的學校文化和班級文化,強調營造而不打造,強調溫馨而不生冷,強調影響而不灌輸。教育評價採用個性化激勵,多用幾把尺子多量出些好孩子。積極構建課程體系、文化體系、德育體系、教師專業成長體系和現代學校制度體系。積極探索“互聯網+教育”加什麼,怎麼加的問題,讓信息技術手段改變教學行走方式,提高教育質量,不要把“互聯網+”變成上公開課的“做戲道場”。

手中有方法

把常規工作做到精緻和極致,在求精中找厚度。堅持求異性思考,在創造中找角度。靜下心來學習,在視野中找跨度。虛心學習名家,在仿創中找高度。

腳下有路徑

任何一項技能的學習,都需要三個環節“仿、疑、創”。仿,即仿效成功的做法,按照他人的模式操作;疑,即質疑。對別人的套路結合自己的風格特點及現有實際進行調整,接上“地氣”,變成適合自己的行走方式;創,即創新。在繼承別人的做法基礎上,創造性地開發出自己獨特的、寬闊的、高效的路徑。“無舊無以為守,無新無以為進”。繼承和創造永遠是發展的兩大主題。

(作者:深圳市福田區蓮花中學校長 徐連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