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與世界分享你的傲慢、偏見和淺薄

知乎本來想做成一個不同於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娛樂精神為主的高質量/偏嚴肅的社區。

但社區高沒高級不好說,但這裡的人都“高級”起來了,年薪人均百萬,學歷人均985。

實際上,造成現在這個局面的原因無非是知乎沒有一個好的盈利模式,這個包括知乎本身的盈利,以及答主的利益。

要解決良好的盈利模式,而且這個盈利模式要切合知乎內容平臺的格調,不能起到反作用。

比如目前的信息流廣告模式,會員模式等等亂七八糟的變現手段,其實都是不適合知乎的變現手段,反而把知乎推向深淵。

這個深淵,就是讓知乎越來越水,質量越來越低。

因為知乎要考慮盈利,不能考慮小眾精品。所以必然需要大眾化,需要內容的爆炸增長,來實現信息流廣告的盈利模式。

這樣做,內容質量就開始雪崩。

然而這樣雖然能帶來大量的利潤,卻也是在破壞知乎的護城河。知乎變得越來越微博,越來越像頭條、微信公眾號。

那麼在知乎和微博頭條抖音越來越像的時候,用戶為什麼不去微博,不去頭條,不去抖音呢?反正都一樣,都是娛樂化淺度的內容,那麼這方面抖音頭條做得更好啊,不是嗎?

為什麼要去你這兒呢?

當知乎喪失了知識平臺的氛圍,變得越來越像其他平臺的同時,知乎獲得了大量的利潤,但是卻是在透支未來。所以對於知乎來說,歸根結底,是要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盈利方式,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地方。

如果沒找到,那麼在當下這個大環境,知乎只會越來越艱難。

畢竟你看各大互聯網企業都開始裁員,開始陷入了資本寒冬之中,可見資本環境已經不允許知乎那麼浪了,知乎必須要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找到合適自己的盈利方式。而且這種盈利方式要是符合知乎本身格調的一種方式。

而與知乎盈利相對的是作者盈利的問題。

目前,一些大神作者,能怎樣盈利?掛公眾號,把用戶引流到公眾號上去,再用公眾號進行變現。

這本身就是一種尷尬的盈利方式。

知乎並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創作生態。

我們比如說,心理學、物理學、計算機等等領域的大牛,平時就忙的要死,指望他們休閒時間免費憑藉興趣給你創作內容麼?這很難很難。

如果比如說,一個頂尖大牛,比如醫學領域的大神,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一年可以賺幾百萬,你看這樣知乎的質量會不會極速提高。

所以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兩個問題,知乎平臺的盈利,和那些大神作者的盈利。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知乎才會真正的高級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