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嶽快評|“官員帶貨”帶來了什麼?

大眾網·海報新聞評論員

李兆輝

直播帶貨,早已不是稀奇事兒,很多人都已成主角。除了賣吃穿,還能賣火箭,動輒千萬“流水”,帶紅了一些人,帶火了一批產品和服務,讓更多人見識到了互聯網這個“最大增量”效應。

要說“直播帶貨”的風潮,從什麼時候開始刮入政界、綁定官員,恐怕很多人都無法給出準確時間點。但要說,這股“官員帶貨風”什麼時候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峰值,相信人們都會有切身體會,並很快給出答案:戰“疫”時期。

的確,“官員帶貨”與疫情期間的生產消費下行相伴而生,這其中“縣委書記帶貨”“縣長帶貨”尤其引人關注。因為這個政界群體,正是人們常說的“家鄉父母官”,與我們更親、更近。他們從線下,走上直播臺,肯定會調動我們的好奇心;他們從一方官員,變成網絡主播,也一定會引發人們圍觀獵奇。

除了單純的圍觀,相信很多人還會把一種強大的期望值賦予“官員帶貨”。期待著,縣長一夜爆火,成為“網紅”;期待著,縣長引來流量無數,“流水”嘩嘩入賬;期待著,縣長超越“薇婭”,創造另一個帶貨奇蹟……

這些美好的期待和強大的期望值,其實都不為過。因為官員,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掌握公權、能量很大。正因如此,為了迎合網友的這種心態,不少人總喜歡在“官員帶貨”的效果後面,加上一個龐大的銷量數據和人氣指數,甚至龐大到連他們自己都不敢相信。

實際上,“官員帶貨”並不能在短時間內帶來物質的東西,我們的期望值也不應該過多和物質效應掛鉤。

“術業有專攻”,讓領導幹部在一夜之間賣出“爆款”,實則是一種“苛求”。

官員帶貨,帶動的不是流量和銷量,而是社會需求。相信都有同感,我們的生活工作,無論是購物消費、抒發民意,還是日常溝通交流,已經離不開網絡,離不開視頻直播。如果我們的領導幹部嗅不到這個正在迸發的強大需求點,那就是“缺位”。

官員帶貨,帶來的不是個人的紅與不紅,而是民心所向。疫情期間,防控疫情人人都該出力,復工復產人人都該盡力,領導幹部更是義不容辭、當仁不讓。他們在網絡上使出渾身解數“叫賣”產品,實際上就是在為復工復產、拉動消費創造氛圍,為老百姓的飯碗“做加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去。

近日,全國各地興起的“官員帶貨”熱,刷爆各網各端。官員成了主播、成了導購員,引發一波波評論。山東聊城更是嗅到了這股熱風,各縣先組織了一波“副縣長帶貨”,然後又不約而同地啟動了更高級別的“書記帶貨”“縣長帶貨”,引領一時熱潮。

其實,官員帶貨,正是政府職能下沉、提升公信力的具體實踐。正如,山東聊城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馬廣朋所說:“經過一個小時親身直播體驗,我深有感觸,官員當主播,主動融入新媒體推銷產品,是工作思路創新的表現,也是政府職能不斷下沉的體現。受疫情影響,各行各業正在全面復工復產,官員與媒體、電商平臺攜手,為當地特色產品代言,不僅能夠為滯銷產品拓寬銷售渠道、助力農民增收和企業盈利,也能彰顯政府公信力,是一件多方共贏的好事。”

政府公信力以及社會效益,是無法用簡單的數據來衡量的,對“官員帶貨”過分強調經濟效應和流量效應,是不科學的,也是不應該的。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直播平臺的宣傳,切忌將“官員帶貨”過分數據化,給人以“憑流量論英雄”“憑流水論成敗”的錯誤引導。否則,這種剛剛萌發的新生事物,就會在各種排行榜和數據比拼中,快速夭折,最終受損的是視頻直播行業,最終受打擊的是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增量”。

注:《光嶽快評》是大眾網、海報新聞客戶端在山東聊城開設的第一檔網絡時評類欄目,關注你最關心的事。每個人都可以是特約評論員,《光嶽快評》不限評論內容、不限評論地域、不限評論角度,可以是經濟評論、時政評論,可以是社會評論、文教評論;可以是鼓舞型評論,也可以是批評型評論;還可以是短評或微評……一個觀點、一個建議,一段話,一行字,都有機會被納入《光嶽快評》,都有機會成為聊城奮進崛起進程中的建言者和建設者。投稿郵箱和電話:[email protected]和0635—822959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