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終於去了我一直想要去,卻一直沒有去的一個神聖之地——天壇,

曾無數次從書籍和影視上了解過它,卻一直沒有去親近他,這次一去真實是願以償,天公也很作美,沒有了往日的陰天霧霾,給它披上了一層溫暖的外衣。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天壇門票真不貴,通票28

我這次是坐地鐵從東門進的,進去之後才瞭解,它有四個門了,面積有佔地約273萬平方米,相當於四個故宮大小,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從東門一直往裡面走兩百米,在你的右手邊第一個建築就是宰牲亭,裡面有皇帝祭祀的物品,這個是免費的,只是需要身份證換取。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與這個建築相連的是一組漂亮的走廊,她是與宰牲亭還有神庫、神廚的一個通道,一共72間,俗稱七十二長廊,在這裡長廊里人來人往好熱鬧,有在裡面拍照的,有休息吃東西的,還有很多當地大爺大媽們打紙牌的,引得遊客也紛紛站立觀看,陽光明媚,樹影婆娑,好愜意!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通過走廊的盡頭就是一個高高的圍城,裡面就是最有名的祈年殿了,它是天壇的象徵,也曾是北京的象徵,它是圓形重簷咱尖頂,高9丈,分別由28根紅柱子支撐,裡面有四根龍井柱,象徵春夏秋冬四季,中層12根,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有屋柱12根,象徵一天12個時辰,中層外層一共根,象徵24節氣,裡中外一共28根,象徵28星宿,加上頂部8根童子柱,象徵36天罡。祈年殿的設計表達了古人對農業的重視,全部都是藍色琉璃瓦,藍色是極為尊貴的顏色,象徵皇帝向上天稱臣,不敢大於天,尊敬謙虛之意。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祈年殿的東西兩邊是一組配殿,裡面供奉著日月星辰和風雲雷電、山川五嶽的牌位,祈年殿的後面是叫皇乾殿,是供奉著前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他們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後面沒有資格進入牌位,這是古代社會尊天敬祖的思 想。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通過祈年門從南走,前方是一條筆直的大道,長360米,它就是丹陛橋了,既然是一個大道,為什麼叫橋呢?因為它的高出地面四米,下面是一個東西向的洞通道,它是北京城最古老的立交橋,橋面寬 30米,中間石板為“神路”,專供天神上帝走的,東側的路面為“御路”,專供皇帝走的,陪同皇帝祭祀的王公大臣走西面的路,叫“王路”,而且從南往北,朝向祈年殿方向,走的路是從低往高處的臺基,這是表示令人步步高昇。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通過這個道的盡頭,走過成貞門,正前方的就是有名的迴音壁了,不知道是人太多,還是帶著耳機了,那麼多人在喊,我是沒有聽清楚。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迴音壁裡中間是皇穹宇建築,皇字代表至高無上,穹代表天,宇代表宇宙,這是專門放神牌的地方,左右配殿也是日月星辰的神牌,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原名為泰神殿,後嘉靖十七年又改為皇穹宇,它是平時存放祭祀神主的地方,稱為圜丘壇寢宮,正面放有皇天上帝的石臺,兩邊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地方,皇穹宇丹陛石下,中路上鋪有三條石板,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也叫三音石,跟迴音壁一樣有反射的聲學現象。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從皇穹宇出來,繼續往前走,有一個漢白玉圍起來的高臺,它就是圜丘壇了,它是皇帝登壇祭天的地方,古人說蒼璧禮天就是,圓形祭祀臺共三層有四個進出口,各有九級臺階,壇上的石料都與九有關,上層直徑9丈,中層直徑18丈,下層直徑21丈,一共45丈,含義就是九五之尊,最上層有一個圓形大理石,叫做天心石,又叫億兆景從石,石塊排列共有九環,從一九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塊。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在天壇的西邊還有一組建築群,一個是皇帝祭祀期間居住的寢宮齋宮,一個是演奏音樂的神樂署,祭祀前三天皇帝需要提前來到齋宮,要求不吃葷菜,不飲酒,不聽音樂,不入內寢,不理刑名,不問及弔喪,潔身自好,以示尊敬。齋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四萬平方,裡面主要有無樑殿,銅人亭、鐘樓、值班房等。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齋宮也是拿身份證免費領取

神樂署是明朝朝最高的音樂學院,是樂師學生們練習居住的地方,最早是從朱棣遷都北京後帶過來的樂舞生,後來人數增加,大都是年少俊俏的公卿子弟,清朝是八旗子弟,隨著人數增加又分為文舞生,武舞生,執事舞生,司樂等,並且有人數限制,設有禮樂大臣管理,歸屬太常寺。這裡是單獨收費的。十元一張門票,裡面展示的都是古代的大鼓琴瑟等樂器展覽,對這些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走走停停看看,到中午了,還沒有轉完,走了一大半,感受就一個天壇太大了,古人對這個祭天真是太講究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無論是房屋建築設計都是榫卯結構,還是對天的敬意,相比我們當下,卻是和古人有些方面差的太多了,祭天已經成為了歷史的過去,但他的歷史價值還有教育含義,將對我們未來依然產生深刻的意義。

讓我們一起走進天壇,遇見天壇,感受天壇!

遇見天壇,遇見美好

看完了別忘了贊啊!喜歡的關注一下,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