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军镇制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朝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

藩镇并非都是割据者。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职官任免出于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区则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即李宝臣的成德镇(治今河北正定),李怀仙的幽州镇(治今北京市城区西南),田承嗣的魏博镇(治今河北大名)。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江南的节度使大多是服从听命中央的,而且其所辖地区是唐中后期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藩镇的特点是:

1.政治上有自主权。在统辖范围内,节度使自己任免官吏、管辖州县;而节度使死后,其位置传给儿子或部将,不受中央委派。

2.经济上有财权。节度使掌握本地税收,“四州征赋,皆为己有,未尝上供。”

3.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将士世代相承,待遇优厚,和节度使建立了封建的义父子关系,骄横异常。

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中国文史出版社 16开 68.00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