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會成為疫情的炸點嗎?

4月20日馬雲宣佈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與非盟合作,為非洲提供第三批應急物資。

馬雲表示,第三批物資包括460萬個醫用和民用口罩,50萬份病毒採樣管、核酸提取劑和核酸檢測試劑,300臺呼吸機、100臺紅外線測溫儀、2000個額溫槍、20萬件防護服和20萬個防護面罩、50萬雙醫用手套。這批物資將直接捐贈給非盟,由非盟和非洲疾控中心根據疫情發展和當地情況統籌物資分發,更加高效地支持非洲抗疫。

以上是馬爸爸對非洲的目前的所有援助,應該算是雪中送炭,給一個大大的贊!我們再來看一下非洲的具體數據


非洲會成為疫情的炸點嗎?

馬雲援助非洲的物資

非洲,佔全球總面積的20.4%,世界第二大洲,人口第二大洲,大概13億人的樣子,高原佔地面積60%以上,但由於長期的種族衝突,西方殖民主義,獨立後的腐敗,使得它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州。

擁有最肥沃的土地,卻總是戰亂不斷,普通民眾吃著全世界的援助來的低保,也是比較厲害了!


非洲會成為疫情的炸點嗎?

非洲的國家分佈圖


截止4月19日,非洲54個國家已有52個國家出現了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共20455例確診,1046例死亡,雖然現在各國都採取了封鎖邊境、關閉學校等一系列防疫政策防止疫情擴散,但這些措施通常是首例病例被發現十天到半個月後才實施的。目前,非洲已有多國出現了本地傳播,病例遍佈多個省區。

從冷冰冰的數據看來,儘管目前總共才2萬多例,但是隨著本地傳播的出現,它正沿著歐洲之前的疫情軌跡發展。根據非洲疾控中心預測,到四月底,許多國家的確診數可能超過1萬例。對於很多非洲國家而言,這樣的結果是災難性的。


非洲會成為疫情的炸點嗎?

非洲疫情圖


目前非洲各國的檢測能力和力度也令人堪憂!非洲大部分國家沒有新冠病毒的檢測能力,主要就是靠捐贈,援助!就像上面馬爸爸的援助一樣,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援助他們?第一,處於人道主義救援,第二,目前的新冠病毒是看全人類最薄弱的環節是哪一個,因為不可能長期的去封鎖一整個非洲,只要有一個地方的疫情還沒有結束,就意味全人類的疫情沒有結束。


非洲會成為疫情的炸點嗎?

非洲疫情檢測登記


現在唯一慶幸的是,非洲的氣候條件為熱帶氣候為主,氣候特點為高溫,少雨,乾燥,全年平均氣溫20攝氏度以上,而且目前馬上就要入夏,雖然小編沒有去過非洲,但是小編有同事在埃塞俄比亞那邊,前不久通過電話,溫度很高,晚上都有點熱,已經有專家普及過了,新冠病毒抗寒不抗熱,從而說明非洲的氣候條件並不適合病毒在非洲大肆的傳播。


非洲會成為疫情的炸點嗎?

非洲氣候圖


與以前的埃博拉不同,現在新冠病毒主要出現在非洲各國的首都,埃博拉則首先出現在非洲的農村,有某個村子爆發了埃博拉只需要封閉外出的道路,切斷傳播途徑即可,新冠病毒出現在了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跟以前非洲的大部分疫情並不太一樣,而且世界各國基本都爆發的疫情,無法給與非洲有力的醫療援助。


非洲會成為疫情的炸點嗎?

埃博拉病毒爆發時期

再就是非洲醫療資源的匱乏,上面也說到過,基本全靠援助,買是買不起的,等著送呢,但是醫療資源匱乏到什麼程度呢?布基納法索有1900萬人口,卻只有11個呼吸機;南蘇丹的人口數量也達千萬以上,但呼吸機僅有4個;塞拉利昂和中非共和國人口分別達到750萬和500萬,呼吸機分數量分別為3個和1個,這下子知道了吧,可能還沒有我們一個縣級的人民醫院的醫療條件好。


非洲會成為疫情的炸點嗎?

匱乏的醫療資源


非洲這次可能會有點難,但形式也並不是一片迷茫,畢竟世界上其他國家騰出手了不可能不管的,主要還是非洲目前各國需要做好國民的自我隔離措施,提高個人意識,畢竟這是阻斷新冠傳染最直接的方式,其實非洲是否會出現炸點完全取決於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疫情狀況,發達國家如果能快速的控制疫情,那將會有多餘的精力來援助非洲的疫情,否則非洲只能等待疫苗或者群體免疫了,真到那個時候將會是人類史上的災難吧。


非洲會成為疫情的炸點嗎?

民眾排隊取水

有人會說,黑哥反正都這麼窮了,政府幹嘛不直接封城鎖國,也不差那點經濟衰退了啊,這裡我就要給你們普及一下了,經濟衰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失業率的攀升,非盟(非洲聯盟)近日的調查數據顯示,2000萬名左右的勞動力面臨失業,在非洲很多職業是週薪甚至日薪的,很多家庭是沒有存款的,現在是既沒有存款,又沒有工作,你說他們會不會在疫情結束之前就餓死了?所以啊,非洲要封城鎖國的難度其實比較大的,這還是好的,更令人擔心的是非洲貧困地區的疫情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目前可能還不得而知。

非洲會成為疫情的炸點嗎?

無論多難也要親吻你身邊的人


在全球化和新冠流行的背景下,任何國家的疫情狀況都會對世界疫情的防控產生影響,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我們能做的就是擁抱身邊的人,慶幸在一個安穩而且強大的國度裡,即使苟且的活著,也比痛苦的死去好好得多,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