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創匯”—“零犀科技”夏仲璞:AI與效果直接掛鉤才能走得長遠,增強智能是未來AI發展的方向

“零犀科技”的核心業務

傳統通過電話及微信進行營銷、貸後管理等的業務,大部分是由如保險、銀行、運營商這類的大型企業交由第三方客服公司(BPO公司)來支撐。承接這類業務的BPO公司,通常動輒上千人,管理上千坐席,人效低下,利潤微薄。如何提高BPO公司的效率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零犀科技”應運而生。

“零犀科技”的核心技術團隊脫胎於百度,目前公司自建了數百人的運營團隊,通過認知圖譜、決策推理智能等來提升運營效果,並且根據提升的效果和客戶進行收入或利潤的分成。成立兩年來,“零犀科技”已經在消費金融、保險等領域落地,部分場景能夠實現人效5倍的提升,這是目前業界最高值。夏總表示:“我們不同於智能客服機器人的供應商,不以替代人為目標,而以輔助人的方式定義我們的方向。”

當前,無論是貸後管理還是網電融合銷售,都僅僅是我們的手段和暫時的狀態。未來,我們要通過自建BPO,深入業務場景,讓結果驅動作為我們技術迭代的引擎,幫助我們在決策控制這一塊走得越來越遠,從而逐漸打造出增強智能平臺,這才是我們未來的價值。

增強智能將是未來AI落地的發展方向

AI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中,但是關於AI的定位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業內尚有爭議,到底是輔助人還是替代人,兩者有本質的區別。我們認為,很多的場景中,AI實質上是不能真正替代人的,用AI替代人,雖然成本上有一定的下降,但是本質是降維替代。也就是說,替代的過程中實現的效果比人工操作要差,或者減少、損失了一部分人的功能。我們認為,通過AI去增強人、輔助人,會是未來AI落地空間更大的發展方向。根據Gartner判斷,2021年,增強智能整體的市場容量將達到2.9萬億美元。美國的資本市場和創業公司,對增強智能的路徑也已經越來越認同。

我們在創業初期,並沒有瞭解增強智能這個概念,也沒有把這個作為我們自己的定位。我們提的更多的是人機結合流水線的概念。但是當我們明確要用AI真正提升人工的效率,並且讓這種提升可感知、可衡量,真正能為效果買單的時候,其實質上是走上了增強智能的路徑。

“零犀科技”的技術和商業路徑與傳統智能客服有本質不同

我們的業務很容易被理解成智能客服,其實有本質不同。業務的定位-到底是替代人還是輔助人,會決定後面的商業路徑和技術路徑,而商業路徑本身又會影響技術迭代的方向。

我們走的是輔助人的路徑,也就是增強智能的路徑。增強智能背後,包括了人、AI、Robot三個要素。從技術上,絕大多數立足於“替代人”的智能客服公司,著眼點在Chat Robot(對話機器人)上,整個技術框架建立在多輪對話、語義理解、意圖感知上,這個都是屬於我們上述要素中Robot的範疇。而增強智能中,最核心的是“決策支持”、“決策的自動化”。我們要用AI去進行決策推理的支持,甚至是自動化。比如,在貸後管理場景中,對人語氣等屬於人類特有的感知層面的判斷和博弈,很多是機器人搞不定的。我們的著眼點,不是簡單的做一個外呼機器人,我們要去支撐人工坐席去提升貸後管理的效率。我們的AI工具會實時抓取坐席與貸款人談判的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用訓練出來的AI模型對溝通的內容和要點、話術進行實時分析,進而判斷對方的還款意願。我們做到了管理的AI化,這是認知的差異,我們通過技術去輔助數百上千人的管理,本質在構建新的增強智能管理平臺。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有對手在以這個視角切入該領域。

從業務深度和商業路徑上,自建BPO讓我們真正理解業務。按效果分成的商業模式,讓我們以結果為導向來發展技術。首先為什麼我們要自建BPO團隊,因為唯獨自己做BPO,才知道要提升人效,不能單單靠機器人模擬人來減少人工。機器人有個特點,如果不能100%替代人工,或者不能做到對現有人工業務的有效切分,就不能真正實現替代,而只是降級的替代。比如,夜間機器人在服務過程中有回答不了的問題,可能要讓客戶第二天再打,這就是服務降級,而我們從事的場景,是要以結果為導向,不能接受這樣的降維服務。比如從營銷的角度來說,每打出去一個電話,如果效果不夠好,馬上就意味著客戶流失。我們和保險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的合作,都是“1+1”的模式,以行業共生的方式來合作,和業務部門目標共擔,這個是業內沒有的。直接以效果結果為導向,倒逼我們走上了人機協同的路,因為我們發現只有這條路能夠真正提升效果,讓我們真正走在業務裡面。僅僅用“機器人員工”為手段,一個個做項目,雖然也有價值,但是無法真正發現業務的問題。從商業落地層面,我們現在都是用對賭分成的方式,按照效果來獲取我們的利潤,部分場景,我們甚至能夠做到人效5倍的提升,這是我們的高毛利來源。

我們一直認為,大多數AI公司,他們交付的產品和甲方的業績並沒有直接掛鉤,導致甲方沒有明確的業績回報。這樣會導致這些AI公司的研發方向通常往通過測試及項目交付上去走。然而我們選擇的路徑,技術投入直接帶來利潤,利潤反哺研發,研發再去提升技術,實現是一個正向循環,這個會很快拉開和其他路徑對手的差距。

人機協同難在技術以及組織管理等方方面面

增強智能落地門檻高,技術雖然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也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正確理解及評判AI和人的關係,AI和流程的關係,有很高的壁壘。比如在操作中,人機協同系統效率問題,是歸結於人還是歸結於AI,這背後需要建立一系列方法論與合理的實驗、評判機制。

其次,AI團隊和BPO坐席人員,這兩種人的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因為背後是基因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每類人原有的目標,考核機制,激勵方式都不同。我們在實踐中,在管理制度的設計上,架構崗位的規劃上,目標管理和日常考核上,都進行了很多的思考和探索,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