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理之光”與“辭章之美”

文/張永軍

“義理之光”與“辭章之美”

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閱讀情致,誠如清人吳景旭《詩眼》文中所說“後生好風花,老大即厭之”。我從初中開始翻看《紅樓夢》,至今已不知有多少遍了。但越到現在,感染我的似乎越不再是“千紅一窟”“萬豔同杯”“真事隱去”“假語村言”,而是作者“開卷第一回”中所自雲的“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那份集半生心力以編纂鉅著的殫精極思、執著以求。作為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闔書語言精粹、字字皆玉,在語言藝術上幾至完美,其字裡行間呈現出的“筆下韻致”“推敲功夫”,讓讀者由衷地感喟:作者是一代文學大師,更是一位語言藝術大師。“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先生對其“寫法”的稱許,令我格外推重與共鳴。

“義理之光”與“辭章之美”

隨著閱讀品味的提升和寫作經歷的積攢,那些體現出“辭章之美”的作品,正越來越多的得到我的認可。在對作家創作的品鑑中,我關注其深植的思想體量和發見張力,亦傾情於其寫作中文字之間的錘鍊和優化。甚或說,在對文學作品“義理之光”與“辭章之美”的考量中,我並不諱言對辭章的推崇。但觀諸當下的文學創作、作家作品,就思想表達而言或能慰懷,但在“筆下韻致”“推敲功夫”上則每欠如意。可能,這與眾多作家熱衷於主題表現、思想發掘有關,但對於在語言表達上放低要求甚或流於浮躁不無關係。

前此,我曾又一次翻看一部已故作家的作品——對於好的作品,反覆閱讀已成為我的習慣。這部作品榮獲過“茅盾獎”,講述的是平凡的人生中綻放出的人性光芒、開拓出的不平凡境界,至今仍擁有眾多讀者。其中,有這樣一處情節,主人公的妹妹第一次去男朋友家,男朋友的父母“一見兒子帶回來的是這麼個瀟灑漂亮姑娘,而且言談舉止沒一點農村人味道,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一改過去的態度,很快喜歡上了這個未來的兒媳婦”。閱讀這段時,我的思路不覺在“瀟灑”這處詞語上滯礙了一下。“瀟灑”形容人“神情舉止自然大方,不呆板”,在使用習慣上多用於男子,放在此處似欠妥恰。而且,“神情舉止”亦非“一見”第一眼所能看出。由此,我覺得這段文字調整成“一見兒子帶回來的是這麼個漂亮姑娘,而且言談舉止落落大方,沒一點農村人味道,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當為更好……

“義理之光”與“辭章之美”

或許,對此我有些失之苛責。但優秀文學作品予讀者的震撼和教益,不只在“給予我們生命的安慰與同情,指導我們如何與人生融洽”(馬修·阿諾德),亦在於對語言藝術、語法規則以好的示範,從而有助於讀者提升對語言知識的認知,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中,黛玉讀《西廂記》“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詞”,體現了思想的能量,更見證了語言藝術的魅力。語言是文學的基石,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顯示的不僅是作家的思想深度、藝術才華,也需要語言才能、嚴謹態度,惟“義理之光”與“辭章之美”並重,具備充分“辭章之美”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磨擦出火花,點燃思想和智識,磨礪情操與境界。“此所以作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謹改篡曹公所“題一絕”,以示心曲:

滿紙不刊言,每寓辛酸淚。

莫雲作者痴,其中有真味。

“義理之光”與“辭章之美”

《渤海文學》一個純文學公眾號,發表文章即有稿酬,編輯微信152543411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