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痛批的“喪文化”,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它?

三年前,網絡出現反雞湯的潮流,隨後喪文化也猶如雨後春筍滋生開來,在互聯網上肆無忌憚的生長。由此,我們知道了鹹魚、喪茶、葛優躺,當然也少不了馬波男傑克。

人民日報痛批的“喪文化”,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它?

我們是年輕的一代,在四處唱響中國夢主旋律的今天,是什麼讓這股充斥著消極與墮落,甚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不正之風?

相比我們的父輩,我們是“在糖水裡泡大的一代”,相比剛從溫飽階段過來的70後,初嘗改革甜頭的80後,我們的生活質量明顯要比前兩代人富足的多。然而,幸福的代價卻是經濟增速放緩,社會處在轉型時期,想要靠自身努力改變命運幾乎已經成為了不可能。

殘酷的壓力和無形的競爭、老生常談的房價、人到婚齡的嫁娶,甚至現在連買輛車都要企盼上天的眷顧。權力與資本、知識與情感、經濟與社會,社會中的一切交錯相逼,走出校園的一刻才猛然發現社會的真相。與生活扳手腕顯得那麼的無助,前路漫漫、升職渺茫,內心的無力和缺失只能在狹小的出租屋的默默釋放。

人民日報痛批的“喪文化”,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它?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馬波男傑克,認識了sad frog,想起了《不速之客》的葛優躺。我們在它們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懶惰脆弱、不求上進、好逸惡勞,有著美好的願景卻在一次次的努力中,體會著失敗的滋味。

這種難以啟齒的挫敗感,需要找一個釋放的出口,於是只好通過似是而非的喪文化宣洩出來。有些自嘲、有些不服,甚至還帶有幾分對這世界小小的抗議。

記得考研時曾經學過,當一個控制特定性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後,它將停止嘗試,並把這種控制失敗的感覺泛化到所有情景中。依稀記得每次想逃出牢籠的小白鼠都會被電的情景,在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後,它選擇自己我在籠子的角落,不想再出去了。

在習得性無助的情況下,人們會認為是自己能力的缺陷,並伴隨一些認知障礙和情緒失調的情況發生。當失敗的困境是因自身因素,而非外界因素和其他情景造成的時候,無力感會從根源上消滅一個人的自信心並改變整個人的精神面貌,其負面能力不言而喻。

人民日報痛批的“喪文化”,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它?

然而酒精不能沖淡悲傷的河流,通宵唱K仍吐不出心中的喪毒。還好,我們和馬波男傑克一樣可以自嘲,我們沒有忘記那個努力的自己,沒有忘記一邊擦著眼淚,一邊成長。小屏幕中的心酸與無助泛起了眼中的漣漪,似乎每個人都有過曾在睡前輾轉反側的孤獨與寂寥。

當流行已久的心靈雞湯逐漸暴露出精神鴉片的本質後,向馬薇薇一樣反雞湯的人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裡。那些無厘頭的正能量像極了傳銷的把戲,向空中高喊的加油與努力也逐漸令人作嘔。人會在什麼情況下覺得真正激情澎湃?是逆境中的吶喊,是在長期的喪之後,爆發出的戰鬥力。

人民日報痛批的“喪文化”,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它?

於是我們看到了人生就是不斷戰鬥的柯景騰,看到了在失敗和挫折後不願放棄的坂田銀,看到了只有在胸前的警示燈閃起才能打敗怪獸的奧特曼。

戰鬥並不是簡單地對自己加油鼓氣,無視所有的苦難與不如意,假裝不管怎麼樣,明天一定會好起來。而是明知道生活有若干不走運、痛苦、背叛與孤獨,仍然要用熱烈的態度對待它。

最後引用一段最近很火的美國最高首席大法官做客卡迪根山中學進行的畢業演講:

我希望你們都時不時地受到不公的待遇,這樣你們才能知道正義的價值。

我希望你們所有人都被人揹叛,因為這樣你們才能明白忠誠有多重要。

我希望你們都會時不時地變得孤苦伶仃,這樣你們才不會把朋友當成理所當然。

還要再次祝各位都倒黴,這樣你們才會知道運氣在生活中的戲碼有多大,你們才會知道自己的成功並不是應得的,你們才會知道別人的失敗也不是活該。

苦難沒有價值,天將之禍或許會毀滅一個人。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吃苦,但不可否認的是,壞事不可避免。

無論你選擇確幸和確喪都是自己的選擇。

而我,選擇在確喪中逆流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