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作者:包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還可以更好”是孩子的魔咒


豆瓣一個帖子,讓很多網友感同身受,很多網友留言說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樓主已經是個三十多歲的人了,卻因為母親一句“其實,你還是挺不錯的”痛哭,他說,心裡的那個小孩子,以後再也不用哭了。他說,他等這一句話,已經等了好久。

樓主的父母,對他的要求很嚴格。為了得到父母的誇獎,為了看到他們高興的樣子,他學會了“看臉色做事情”。

在家裡,不論做什麼,他都是戰戰兢兢,不敢出半點差池,害怕聽到“你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

在學校裡,他拼命學習,以為成績好了,總會得到父母的表揚,可那一聲誇獎卻從來沒有從父母的嘴裡蹦出來,永遠都是“

還可以更好,你看看別人”

在父母的指責和謾罵中,他終於相信了自己就是那個差勁、無能的人。以致於工作以後,他最擅長的就是和別人比較,比長相比收入,而由於“習得性無助”總讓他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勢做比較,結果他越來越否定自己。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他並不願意比較,可從小父母對他的評判,把他拿別人比較,讓他覺得“比較的人生才有意義”。

於是,這個沒有被誇獎過的孩子,慢慢迷失了自己,一直深陷懷疑自我的沼澤。

回想起小時候,他並沒有多少快樂的回憶,更多的是那個在深夜中哭泣睡著的小孩子,揮之不去。

沒有得到父母誇獎的孩子,一生都是痛苦的。

正如樓主所說:”當一個孩子在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是非價值判斷的時候,他是混沌的,沒有評價體系的,所以,他的好壞標準,大部分來自父母的情緒、語言評價。”

當你告訴孩子“還可以更好”的時候,他便否定了自己。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世間繽紛,卻敵不過父母的否定


缺失的那份父母的認可,就像是無底洞,任憑填入再多讚賞、再多肯定,也填補不了。

《媽媽及生命的意義》,是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自傳形式的小說集,他筆下的人物面臨的困境,都是自己曾經的夢魘。

小說裡,主人公從小到大很少聽到媽媽對自己的讚賞,這讓他一直耿耿於懷。垂垂老矣之時,他在瀕死的幻想中回到了童年:在一個陽光燦爛的遊樂園,他朝媽媽揮手,大喊:“媽媽,我表現得怎麼樣?”

童年時缺少的那份父母的肯定,讓他在死之前都無法釋懷。縱使這一生被別人讚許過太多次的成功,也變得渺小不值一提。

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時期,孩子是通過父母的眼睛看待自己的。

孩子從父母對自己表現的反饋裡,來判斷自己夠不夠好。如果父母吝嗇於讚賞,那麼“失敗”的感覺會糾纏孩子一生。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所以,姜文才會在許知遠問他生活中有沒有什麼讓他覺得自己很失敗,他第一反應就是“我處不好跟我媽的關係”。

因為媽媽從來不會誇獎自己,優秀如姜文,也一直被失敗感纏繞。

所以,三毛才會在父親給自己寫下127字的讚賞之後,覺得自己現在死掉也心甘情願。等這一句話,她等了一生一世。

她動情地寫道:“這一生,丈夫欣賞我,朋友欣賞我,手足欣賞我,都解不開我心裡那個死結。對我來說,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正如那句被說過太多次的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孩子這一生,賺得再多的讚賞,也敵不過父母的一句否定;同樣的,縱使被全世界否定,父母的一句肯定,也抵過千軍萬馬。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如何回應孩子的滿臉期待


回到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臨孩子滿臉期待地問我們“我表現的怎麼樣?”,這個時候,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如果孩子已經足夠好了,一定要誠懇地誇獎孩子。

在我們“謙卑”文化的塑造之下,父母們似乎總認為誇獎孩子容易讓孩子翹尾巴,認為打擊一下孩子,他以後會表現得更好。

其實並不是這樣。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已經向世人論證了,那些一直被誇讚聰明有潛力的孩子,會表現得更好。

更何況,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勝過一百個人的話。

誠懇地告訴孩子“你表現得真棒”“你是我的驕傲”,會讓孩子努力做得更好。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如果孩子的表現並沒有那麼好,還有進步的空間,也要先給予肯定。

董卿一直被誇讚說話時讓人如沐春風,仔細分析,就會看到她作為評為在評判選手的時候,總是先誇獎選手比較出色的地方,再指出不足。

這不僅應該是做人的信條,也應該是父母的準則。

表現得夠不夠好,其實孩子心裡早已經有了自己的評判。孩子只是想看看在爸爸媽媽心裡,自己到底怎麼樣。

所以就算不夠好,也不能說“你看看別人怎麼樣,你應該怎麼樣……”,這對孩子打擊很大。

一件事,我們要先挑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具體表揚,再去激勵孩子做得更好。比如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數學比上次進步了,就一定要誇獎,肯定孩子的努力。再和孩子一起分析,語文成績下落的失誤在哪裡。

當然更重要的是,不要和別人比較,和孩子自己比較。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而如果孩子確實沒有做好,我們又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借鑑美國頗具傳奇色彩的教育家Marva Collins 的教育方法。這個偉大的教師,一直在改變著無數的孩子。

她在學校裡教書的時候,那些看上去“不可教”的孩子,四年級就開始讀莎士比亞;後來她創辦了自己的家庭學校,送過來的孩子大多是被退學或者街頭的混混,然而神奇的是,這些孩子,無一例外都考上了大學。

造就奇蹟的原因,是她一直給孩子們呢傳達積極的信息,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你一定能成功”。

當她的學生不守規矩的時候,她便讓他們寫一百個原因,說明為什麼自己這麼棒要做那樣的事情。

其實這種教育方式的本質,不過是給予孩子期望。一個被期望的孩子,會努力去回應這份期望。

所以,生活中,孩子失敗了,我們更要去誇獎。

孩子考試失利了,我們可以變相地誇獎,比如指出他做對的題,告訴他這麼難的題,他都能做對,證明他很聰明,下次肯定能考得更好。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孩子需要誇獎,因為孩子需要愛


《他鄉的童年》芬蘭篇,導演周軼君在最後竟然忍不住哭了出來,因為在那些快樂的孩子身上,她看到了自己小時候被打擊的痛苦。

芬蘭奉行“積極教育”,那些教育者始終堅信,哪怕某個孩子不擅長數學或者科學,又不擅長藝術,他們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可能是為人正公,可能是善良,可能是有創造力。

他們致力於從孩子身上找到閃光點,然後去讚賞、去誇獎。教育者指著牆上的成長樹,告訴周軼君,所有一切的核心,是“愛”,“愛,是最重要的東西”。

父母的讚賞與肯定,何嘗不是在告訴孩子“我愛你”;而那些渴望被讚揚的孩子,歸根結底,是渴望父母之愛。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大學生來了》一期聊到父母,很多人都訴苦父母給自己的壓力,大張偉滿臉驕傲地說:“我媽一看到我,就說哎呦,我兒子真棒。”

看看被誇獎長大的大張偉,並沒有出現很多父母擔心的會“膨脹”,而是越來越優秀,更快樂地做自己。因為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都是母親心裡最出色的,而為了回應這份期待,他也一直努力變得更好。

被父母認可的孩子,大概就像多了一副鎧甲,能防禦千夫所指,能跨過人生坎坷;更像迷霧中的燈光,每每難以前進,回頭便覺得滿是欣慰。

因為那些誇獎,早幻化成了愛的模樣,長存於孩子的心中。

而在愛中長大的孩子,自然不會太差。


當孩子問“我表現得怎麼樣”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作者簡介:包子,想寫好文給你的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