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標籤》

《關於標籤》

——劉長鋒

有一段時間,經常關心社會和時事的人都知道一個社會現象:貼標籤。某地生產的衣服、皮包,高仿國內外知名品牌,然後催生了一個產業,貼標籤。貼上標籤後,這些產品從無品牌無資質的產品,搖身一變成了品牌,充斥各地市場,很受不少人的喜歡,有的甚至從者趨之若鶩。

從QQ年代,再到微信年代,有三個地方我一直過敏,聽到名字就不舒服(絲毫沒有地域攻擊的意思,如有冒犯到誰,敬請多多包含,在此先說聲對不起)。這三個地方分別是安溪、雲霄和汕頭。安溪鐵觀音,賣茶妹;雲霄香菸,玉溪中華無所不產;汕頭XO,據說一個時期,很多人撐場面的桌子上,擺的XO基本都是汕頭產。這三個地方,是貼標籤的聖地,很多人跟著貼標籤發了不少洋財。

安溪不說,汕頭不說,單就說雲霄。不止一次聽人說過,說是雲霄產的煙,很多品質並不差。除了外觀神似難以分辨,有的甚至煙的品質也不相上下,甚至還有的有超越,比原版的更醇更受歡迎。聽是聽過不少,但都是聽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既然造煙的工藝這麼好,那何必拾人牙慧,給他人做嫁衣裳呢?其實道理很簡單:不用註冊、不用交稅、不用操心和投入那麼多搞營銷和運營,總之是,來錢快,而且一本萬利。

儘管如此,但是問題始終解決不了。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始終是做“賊”,時刻提防被打掉,畢竟是違法的。另一個是,沒有自己,沒有自我、一輩子在別人的陰影下。這個問題,對於投機賺快錢的不法人員來說無所謂,但是回到人本身,回到人身上,這恐怕就是一個大問題了。鮮少有人願意一輩子活在別人的影子裡。簡單形象點說,就是戴著別人的面具示眾,到死別人都不知道你是你,而以為是另一人。若有若無、可有可無,這實在是悲哀的。

商業行為是社會行為的組成部分,也是折射社會行為的鏡子。所以,在社會行為中,貼標籤反而更為普遍,人因職業、長相、膚色、性別、性格等等,而被貼上不同的標籤。人與人的相識,第一個不是問你這個人怎麼樣,而是問你是哪裡人?你是做什麼的?你是哪裡的和你是做什麼的,這就是兩個標籤,決定了問話人對你第一個基本的印象。自我介紹時也是一樣,我是某個地方的人,我是從事某個職業的,等等,在表明身份的同時,言外之意是強調自己的籍貫和職業,試圖加深對方對自己的印象。這就是標籤。這麼說並非一定有誇耀自炫的成分,但無意中給自己貼上了標籤。

毫無疑問,在大多數情況下,標籤化並不是好事情。人貼上了標籤,就固化了別人對你的認識與看法。同樣,由於標籤化,人的自豪感或者自卑感,就無形中成為了人體內的無形的力量,對人的言行乃至思想,產生不可忽視的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同樣也是弊大於利。它說白了就是一種限制,限制了人的視覺、視野和想象力。

於社會而言,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但是反過來說,三百六十行,行行裡最多的都是普通人。專業的人少,普通的人多。專業的人可能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但是大多數普通人,卻並不如此,他會經歷許多,會先後做很多不同動作事情。比如一個農夫,今年養豬,他就以豬倌自居。到明年豬的行情不好了大家改養羊了,結果這人天天唸叨我是一個養豬的,養豬人是他的標籤,所以最終難免不會把羊當豬養。把羊當豬養?成麼?明顯不行。但是沒辦法,他自己心裡轉不過彎,總覺得自己是個養豬的。羊也當豬養,牛也當豬養,甚至然,動不動就說什麼我當時養豬的時候咋樣咋樣。但是對不起,哥哥,你現在養的不是豬,是羊、是牛、是雞……。

正如上文所言,社會的一大弊端就是喜歡標籤化,比如什麼農村的城市裡的,你是北方的他是南方的,你是打工的他是當官的、你是經商的他是當兵的………,不可一一而論。這些東西,於社會而言,不是好事,但是客觀存在,誰也改變不了。最重要的是,人不要自我標籤化,不要自己給自己貼標籤,要在浮躁的眾議裡保持自己獨立的靈魂。否則,就會被標籤所累、被標籤所誤。

朱元璋從一個落魄的小和尚成就了帝業,李叔同從一個蜚聲海內外的學者成了法師,梁紅玉從營妓成了俠女……。一個人,不在於他做過什麼,在於他現在做什麼、在於他以後怎麼做,在於他怎麼去做。但是,無論如何,一個人一旦背上包袱,或者沉浸於昔日的榮耀,被身上所賦予的標籤所累,那麼他是無法面對未來的,是無法健康向前的。畢竟,過去的都已經過去,無法改變。而未來的,一切可期,必須在解脫中,輕裝前行,方能灑脫自如,無拘無束,策馬奔騰。

2020.03.09晚於三一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