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系列之七夕節——告訴你有關七夕節的前世今生

一、引子


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節選自《詩經·小雅·大東》

東方國民也許認為它是美酒,西部貴族卻並不以為它是甜漿。送給東方國民的玲瓏玉佩,西部貴族也並不以為它是值得收藏的珍寶。仰望那高天之上的燦爛銀河,如同明鏡一般熠熠生輝。只見那近旁的織女星,七次移位運轉,晝夜不停。

雖然一天一夜七次移位運轉,卻終歸不能織成美麗的錦布。再看那顆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夠像人間的真牛那樣,可以拉動著車廂。無論是東部天空之上的啟明星,西部天空之上的長庚星,還是那又彎又長的天畢星,都一律歪歪斜斜地忝列在銀河的旁邊。

以上這首詩節選自《詩經》,第一次為我們講述了織女星和牽牛星。織女星,就是指織女,而牽牛星,即指牛郎。它們之間有著一條群星璀璨的明亮地帶,那就是浩瀚的銀河。

這是古籍中關於牛郎織女的最早記載,為後來牛郎織女的偉大愛情故事提供了雛形。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它與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一起,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這四個傳說故事都是關於愛情的,且結尾都是以悲劇收場的。與其它三個略有不同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最終演變成了一個傳統節日,這就是七夕節。


中國傳統節日系列之七夕節——告訴你有關七夕節的前世今生

七夕情人節


二、來歷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現在又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時間是農曆的七月七日。

關於它的來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些,這就是牛郎與織女的故事,一個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歷朝歷代關於這個故事的版本較多,說法也有些不一樣。後來,明代的才子朱名世集各家之所長,寫成了章回體小說《牛郎織女傳》,其主要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相傳,牛郎原本是玉帝身邊的十二位金童之一,長得是眉清目秀,俊朗不凡,美男子一個。有一天,西聖母派他去取一隻珊瑚八寶溫玉杯,結果他在瑤池遇見了織女。這織女本是玉帝的外甥女,主要職責就是為天庭織錦,生得是端莊秀麗,閉月羞花,標準的美女一個。牛郎在一旁看呆了,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他向織女表達了愛意,並摘下了織女頭上的一朵梅花。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終究讓天庭知道了,玉帝大怒,罰織女繼續織錦,牛郎則下凡到人間受苦。

於是,南陽城西的牛家莊便有了一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名叫牛郎,他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重活。

一年秋天,嫂子馬氏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當時,牛郎在天上的好友金牛星看不過去了,就化作牛郎身邊的一頭老牛,相助他度過難關。

過了整整十三年後,二人受罰期滿,玉帝也終於大度了一次,準備為二人賜婚。婚後,二人貪戀愛情,整天你儂我儂的,荒廢了天職,也忘記了向西聖母謝禮,被西聖母告狀。於是,玉帝又怒了,罰二人分居在銀河的東西,永生不得相見。

有情人卻不能廝守在一起,織女每天只能以淚洗面,牛郎也是孤苦伶仃的。太上老君以及太白金星看不過去了,覺得這樣的懲罰太嚴重了,便向玉帝求情。玉帝開恩了,准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相會一次,可以隔河相望。那年七月七日一到,眼見恩愛的兩人就要見面了,中間卻隔著一條波濤洶湧的銀河。牛郎和織女分別站在銀河的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

最終,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只見頃刻間便有成千上萬只喜鵲飛來,在銀河的兩岸搭成了一座鵲橋,讓牛郎和織女能夠走上鵲橋相會。

西聖母對此也無可奈何,但她規定,只允許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關於這則故事,民間還有許多小細節,比如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人間的喜鵲都不見了,因為都跑到天上搭鵲橋去了。還有,傳說牛郎星旁邊的兩顆較暗的星星,正是牛郎與織女所生的兩個孩子,一男一女,而織女星旁邊環繞的一組星星,形狀像極了一個梭子,這正是織女織錦時所用的。


中國傳統節日系列之七夕節——告訴你有關七夕節的前世今生

牛郎與織女

關於牽牛和織女的民間故事起源很早,前面的《詩經·小雅·大東》一篇,已經寫到了牽牛星和織女星,但還僅僅只是作為兩顆星來寫的。到了魏晉時期就具體多了,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賦》中,牽牛和織女就已經成為夫婦了。曹植在他的名篇《九詠》中還進一步寫道:“牛郎作為丈夫,織女作為妻子,他們分居在銀河的兩邊,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相會一次。”這是當時最明確的記載。由此可見,大約在這時候,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大概已經成型了。而《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則更為詳細地為我們講述了這個故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那遙遠而明亮的牽牛星,那皎潔而遙遠的織女星。織女正擺動著那雙柔長且潔白的雙手,織布機札札地響個不停。因為相思,因為想念牛郎,她一整天也織不出什麼花樣來,只有哭泣的淚水零落如雨。只隔了一條清清淺淺的銀河,他倆相離也並沒有多遠,但卻不得相見。相隔在清清淺淺的銀河兩邊,只能默默含情,相視無言,痴痴地凝望著對面。

不難看出,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博得了所有人的同情,同情有情人成不了眷屬,同情他們的遭遇。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一首《牽牛織女》,也表達了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只見其開頭寫道: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

……

牽牛星位於銀河的西面,織女星位於銀河的東面。從古至今,他們二人永遠隔河相望,唯有七月七日這一天才可以想見一次。神明的想法真是難以揣摩啊,這件事真的讓人覺得希望渺茫。

杜甫覺得,造成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正是上意,也就是玉帝的意思,正因為玉帝的想法難以揣摩,而玉帝這個人也非常難以伺候。想必在寫這首詩時,杜甫覺得皇帝的意思難以揣摩、皇帝難以伺候吧!故而有感而發,才寫下了這首詩。


中國傳統節日系列之七夕節——告訴你有關七夕節的前世今生

杜牧

在所有寫七夕的唐詩中,最著名的當屬杜牧的這首《七夕》了: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秋夜時分,白色的燭光映照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盈地撲打著飛動的螢火蟲。天街上的夜色猶如井水一般清涼,我臥在竹榻上仰望星空,只見那牽牛星正對著織女星。

農曆七月七日,酷熱的暑氣漸漸消退,夜間還是比較涼爽的,杜牧心情愜意,寫下了這首小詩。


三、演化與習俗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七夕節不就是情人節嘛,男女之間互吐愛慕,相互之間贈送小禮物,然後相約一起去看電影、吃飯,等等。但在古時候,七夕節其實跟男子並無多大關係,主要是女子參與其中,不論是豆蔻年華的少女,還是已經嫁作人婦的女子,都非常鍾情於這一節日。

那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國擁有最漫長的農耕文明,也就是小農經濟,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在我國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形態下,社會宣揚一種“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女子沒有才學,便是最大的德行,她們的主要職責在於勤儉持家、女紅針線、相夫教子,即便是出生在書香世家的女子,針線織布也是她們學習的核心內容。男子就不一樣了,可以去讀書考試,可以去建功立業,也可以去耕地勞作,甚至還可以去經商掙錢。

《紅樓夢》中的女子個個優秀,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但輩份最高的賈母卻說:這些個姑娘家的,哪裡讀的什麼書,不過是不當個睜眼瞎罷了。可見,在她看來,女子讀書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滿腹詩書的薛寶釵勸說同樣滿腹詩書的林黛玉時說:讀詩書,只能野了性子,針線女紅才是我們這些女子的正道啊!

由此可見,心靈手巧對古代女子的重要性。

問題來了,女子都想要心靈手巧,針線織布樣樣精通,那麼該向誰學習呢?她們需要一個偶像,最終她們找到了織女。織女可是出了名的心靈手巧,曾織出的錦布把天界裝飾得美輪美奐。

後來,每到農曆的七月七日,也就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那銀河兩岸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夠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藉此機會,也乞求上天讓自己能夠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同時祈禱自己能有一樁稱心如意的美滿姻緣,由此形成了乞巧節。


中國傳統節日系列之七夕節——告訴你有關七夕節的前世今生

乞巧節


乞巧節始於漢代。

據西漢《西京雜記》記載:“漢綵女嘗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就是說,西漢時期,在七月七日這一天,宮女曾經在開襟樓表演穿七孔針。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乞巧的習俗已經相當普遍。每到七月七日這天晚上,我國許多地方的年輕女子都要舉行別緻的活動,用茶、酒、水果、桂圓、紅棗、榛子、花生和瓜子作為供品,遙拜天上的織女,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

遙拜完之後,她們會坐在一起比試針線活,看誰在同一時間內穿的針孔多,誰穿的越多,說明她得到的巧也就越多,後來又慢慢演變出了形式多樣的比賽內容。

南北朝詩人柳惲就有一首名為《七夕穿針》的詩作:

代馬秋不歸,緇紈無復緒。

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

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

清露下羅衣,秋風吹玉柱。

流陰稍已多,餘光亦難取。

丈夫的戰馬到了秋天還未歸來,閨中的女子沒有心情整理自己的各色衣裳。迎著月光,耐著寒夜,獨自在小樓中悉心縫製丈夫的行裝。她眼波明媚,卻愁緒難舒,眉黛纖長,卻積聚了愁思。清露滴落在衣衫上,秋風吹拂著晶瑩的弦柱。光陰流轉,稍縱即逝,你我如同那牛郎織女一般,再也難以相聚了嗎?


在唐詩中,女子七夕乞巧更是被屢屢提及。詩人王建就有“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意思是說,七夕之夜,天空中稀疏的星斗點綴著珠光,後宮的宮女們正忙著向織女乞巧呢。而據《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這一天,都會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則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大詩人孟浩然就寫有一首《他鄉七夕》: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作客他鄉,恰逢七夕,身處館驛之中,讓人倍感羈旅之愁。遠離家鄉,再也看不見妻子在月下穿針乞巧了,空自懷念家鄉的山水樓臺。夜晚的餘風吹來,已不再如盛夏那般炎熱了,新月升了起來,秋天開始來臨了。誰忍心看那天上的銀河,我抬頭遙問鬥星和牛星。

詩人在七夕之夜作客他鄉,看不見妻子在月下乞巧,也看不見故鄉的一草一木,於是他對月懷人,思念家鄉,生出了無限的羈旅窮愁。


即便是處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之中,乞巧節也依然頑固地保留了下來。

五代後唐時期的詩人楊璞在《七夕》一詩中這樣寫到:

未會牽牛意如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每逢七夕,人們都從未理會牛郎的意見究竟是什麼,都在邀請織女擺弄自己的金梭。織女年年賜給人間巧,卻從來不說人間的巧已經夠多了。

到了宋元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七夕乞巧變得更加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門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人們都稱它為乞巧市。每每快到七夕的時候,乞巧市上簡直就成了人的海洋,只見各色女子行走其間,左挑右撿,以購買自己心儀的物品。


中國傳統節日系列之七夕節——告訴你有關七夕節的前世今生

銀河

當然,也有歌頌牛郎織女偉大愛情的。秦觀在他那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鵲橋仙》中這樣寫到: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無窮,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際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時節的七夕一相會,便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的無數夫妻。

牛郎與織女柔情似水,共訴著相思,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一般,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搭成的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那朝朝暮暮的卿卿我我呢?

這首詞是秦觀的代表作,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也是一曲純情的愛情頌歌,尤其是最後兩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不知安慰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失落之情,使詞的思想境界昇華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千古名句。


四、傳播

作為中華文化圈的發源地,中國的七夕節遠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國。

日本的七夕節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原本也是在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但到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曆,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曆的七月七日。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跟日本類似,就是乞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能跟她一樣,有一雙靈巧的手。韓國七夕的飲食也很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面條、麥煎餅、蒸糕等。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