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機會說話?

沒機會說話?

——你剛才說什麼?


今年春招慘淡已成定局

很多年輕人會說一句話:

如果給我一次機會,會怎樣怎樣?

但有時,不是沒有機會,

只是沒能 “快速建立連接”。


對於一個老闆或HR來說,早已練就了一身眾裡淘金的功夫。

他們選上的人,不見得是信息量最大的,但一定是能最快速走進他們內心的人。

沒機會說話?

今天,米恩就用一個實例來聊一聊。

這是一份來自某創客咖啡品牌創始人小周的一條短信。

當時的故事背景是:

小周拿到了投資人兼創業導師張老師的手機號。

為了建立連接,小周發了下面這條信息:


“張老師您好,我是北大畢業生,但現在在開淘寶店。我的年銷售額已有五百多萬了,但我還是不快樂。聽說您是創業導師,我也是一個非常迷茫的青年,您有時間開導一下我嗎?”


信息發出去不久,張老師就回了電話。

之後見了面,併成為了小周的投資人。

是不是很雞湯?

但深挖這條信息,裡面的確有很多玄機。


快速建立人際連接(攻略篇)


【攻略一:快速建立信任】


“北大畢業生“,

”淘寶店年銷售額五百多萬“,

”非常迷茫的青年”

這三句話傳遞了什麼信息?


想快速建立連接,首先是要

建立信任。

這也是所有連接的基礎。

信任,就是讓對方覺得:你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下面給大家一個“信任公式”:

“可信度”+“可靠度”+“導向性”,引導了額外的“親密性”

逐一分析:

❶ 可信度:有什麼背景,是否真實(北大畢業生)。

❷ 可靠度:能力如何,言行是否一致(淘寶店年銷售額五百多萬)。

❸ 導向性:你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自私)還是為他人著想(利他)。(知道張老師喜歡指導年輕人,所以投其所好。而非直接上來就說,我想拉投資)。

另外,張老師也是北大畢業的,直接拉進距離,額外的“親密性”也加了分。

沒機會說話?

結果就是,張老師看了這條信息,心裡大概會想:

“奧,北大的,很親切,應該不是騙子,打個電話就能確認;哦,銷售額有五百多萬,小夥子也有點能力;迷茫?

這是我最擅長解決的!”

簡短的一段信息,沒有廢話,句句圍繞快速建立信任,接下來就是連接了。


【攻略二:讓人“一目到底”】


如果別人對你的信息不能“一目到底”,而是中途轉移了注意力,你基本就沒戲了。

所以,信息量大並非是好事!

而若是有“故事性,一波三折”,那就不一樣了。

小周這段信息,字數不多,但有“兩度起伏”。


北大(高起)

開淘寶店(不是名企高職,走低)

五百多萬銷售額(還不錯,高調)

不快樂(低沉)


想必,這段故事,也是略有扣人心絃的意思了。

張老師不但一目到底,弄不好還意猶未盡呢。


“通常思維”(實驗篇)


上面兩條攻略,你如果看了沒啥感覺的話,

咱們再來做個實驗:換成通常思維,會怎麼寫這條信息。


【通常思維一:“儘可能多展示自己”】


“張老師您好,我是北大財經專業2015年的畢業生,我現在在開淘寶店,店名叫做週週咖啡屋,成立時間是2016年。 經過四年多時間的經營後,我的年銷售額已經有五百多萬了,雖然有一定的成績,但我還是不快樂。我聽說您是青年的心靈導師,我也是一個非常的青年,您有時間開導一下我嗎?”


通常人們都會盡可能多的加上這些“加分的修飾” ,但有些你認為重要的,能顯示你厲害的,在對方那裡不見得好用。

在對方的認知裡,不管是寬度還是廣度,都是要更高一籌。

過多的修飾只能顯得笨拙,起不到積極作用。

甚至不小心還會干擾主要的信息,讓對方走神了。

所以,一切圍繞目標展開,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才能真正引起注意、產生認同,繼而達成目的。

想“快速”,就少一些廢話。


【通常思維二:“結構邏輯中規中矩”】


“張老師您好,希望能有機會得到您的開導。我的個人背景和信息如下:

1. 我叫周某某,是北大畢業生。

2. 現在開淘寶店,年銷售額有五百多萬。

3. 我對於未來很迷茫。

4. 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導。

謝謝!”


結構和表達非常清晰,但想必各位看了,也會覺得不痛不癢的吧。

有時結構清晰不見得有趣,邏輯合理不見得精彩。

沒機會說話?

好了,各位,今天就聊到這裡。

在這個“兩秒鐘的世界”,不是沒有機會,就看你能不能快速建立連接。

關於這個話題,你還有什麼想法,留言或私信我吧。


瞭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穫更多職場乾貨。

4月21日最新推文:《沒機會說話?!》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