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講:太師聞仲,武力超群,政治高手

親愛的讀者,從上期開始,我們開始解讀《封神演義》。在上篇,我們分析了女媧娘娘指使軒轅墳三妖隱身朝歌,惑亂朝綱的問題。今天我們分析太師聞仲為什麼反常。

《封神演義》作為一部經典神魔小說,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從太師聞仲談起,說說一開始聞仲為什麼是一個謀略高手。

封神第二講:太師聞仲,武力超群,政治高手


(一)

在成湯帝乙在位三十年駕崩,帝乙立第三子壽王為太子,並託孤於太師聞仲。

聞仲是託孤大臣,上要匡扶社稷,下要教化萬民,責任、職分之重要可想而知。就好像姜尚之於姬發,以執父禮一樣。

另外,聞仲能文能武,遠勝於武成王黃飛虎,自然時刻需要坐鎮朝歌。像姜子牙一般不會離開西岐,即便是離開,也必須是非常重要的事才可以。

但是聞仲怎麼就離開了?紂王七年春,戰報報到朝歌,說是北海反了七十二路諸侯,聞仲就平叛了。這裡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先看看,商朝的組織架構圖。

封神第二講:太師聞仲,武力超群,政治高手


紂王文有丞相商容,皇叔比干,武有聞仲黃飛虎。下面有東西南北四大諸侯,每個大諸侯下有二百小諸侯,合計八百諸侯。區區七十二諸侯造反,佔總數的十分之一不到,作為商朝武裝的最高統帥竟然親自去平叛。就好像一個小鎮造反了,中央直接派將軍過來剿滅。要知道,還有一個北伯侯崇侯虎。

所以說,聞仲作為託孤大臣,去平叛七十二路小諸侯,只有兩個原因,要麼他看到了朝廷已經暗流湧動,亡國之跡已顯(上篇文章已經說過。商朝此時還有二十八年國運),與其讓不安分因素虎視眈眈,倒不如自己離開引蛇出洞。第二個原因就是北伯侯崇侯虎也有造反的跡象,那聞仲就必須親自出馬了。而崇侯虎是紂王的鐵桿諸侯,也是鹿臺的監工,最後被文王所斬,所以只能是第一種原因了。

(二)

聞仲是太師,但他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截教碧遊宮金靈聖母門下,是截教三代弟子,坐下墨麒麟,手持雌雄雙鞭,並且已開天眼,可辨忠奸黑白,堪稱法力無邊、位極人臣。

封神第二講:太師聞仲,武力超群,政治高手


聞仲既然是法力無邊,自然也能感應到紂王只有二十八年國運。但作為託孤老臣,我想聞仲一定想要靠一己之力挽大廈之將傾。聞仲一定是看到了朝歌中不正常的現象,急需找一個機會將反叛勢力一網打盡。所以聞仲以平叛之名出走朝歌,一方面讓反對勢力自己跳出來,一方面是要找崇侯虎商量對策,安定邊疆。

(三)

聞仲從北海平叛回來,朝中造反勢力粉墨登場,聞仲針對性地提出十條建議,重振朝綱。分別是:拆鹿臺以安民;廢炮烙以開言;填蛇盆以穩內宮;去酒池肉林以安諸侯;貶妲己以立正宮;誅佞臣費仲尤渾;開倉賑災;詔安東南;訪賢天下;廣開言路。

十策一出,百官震惶。倘若紂王真能按照這十策施政,商朝恐怕還需要幾年才能滅亡。可惜,時不我待。且不說十策能不能實行,東南西四大諸侯已反其三,單靠一個聞太師已經不行了。

封神第二講:太師聞仲,武力超群,政治高手


這十策的出現,也充分說明聞仲也是一個政治謀略高手。倘若選擇其他人去平叛,聞仲只能拆東牆補西牆了。而自己跳出去,正好給其他人設了一個局,也能給自己一個旁觀者清的思考空間。

所以,有時候我們做人做事也要全盤考慮,著眼大局,這樣對事物有更清晰,更準確的認識。

謝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給個關注吧!每天為您奉上不一樣的《封神演義》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