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鄭和過後再無遠洋貿易?明朝何以棄之印度洋霸權?

引子:1402年靖難之役結束,一場政治奪權也落下帷幕。燕王朱棣於1403年登基並更改年號為永樂。靖難之役,從根本上而言是一場以下犯上的篡權運動,尤其古代是家長制社會,即使謀反成功也會背上謀逆的罵名,明成祖恐難調眾口,政權穩固勢在必行。靖難之役的一個突出的有功之臣---馬三保(馬和)深受朱棣的重用,並且連年隨著朱棣南征北戰早已成為朱棣最器重的人。1404年賜姓鄭,更名鄭和。1405年受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一支由兩百餘艘船隻兩萬多人組成的氣勢恢宏聲勢浩大的船隊,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之行。這場政治色彩濃厚的行動或許是為了鞏固邊境加強政權統治,或許是這場遠洋之行的背後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充盈國庫,亦或許是如傳言所說為了尋找在靖難之役後便失蹤了的建文帝朱允炆以還朱棣一個德義的名聲?目的為何暫且不談,但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遠洋貿易就此展開了,這對當時又有何影響?

為何鄭和過後再無遠洋貿易?明朝何以棄之印度洋霸權?

一、明代以前對外貿易的發展情況

對外貿易是商業發展衍生出來的產物。中國古代的生產經營形式主要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商業是在農業生產基礎上誕生的。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商業的雛形就以誕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完善,各家各戶在滿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基本條件下出現了產品剩餘現象,於是各部落或氏族之間便會根據自己所需進行物物交換,原始商業就此誕生。隨著商業的發展,對外貿易漸漸發展。

秦漢時期:當時的對外交往對內對外皆有往來。對內主要是和西域各國的來往,路上絲綢之路開闢之後,對外貿易漸漸發展。商人使者往返於此路,促進了中國和西域各國的經濟貿易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各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對外,隨著海上絲綢之路開展,中國與朝鮮日本以及一些南亞的國家保持貿易上的聯繫。秦漢貿易往來的主要特點是,對外貿易的政治色彩濃厚,商業價值不大,對外貿易並不是出於經濟的發展的目的,並且以官方組織為主,民間多表現為邊境人民的物品交換往來。

隋唐時期:隨著政治的統一和大運河的開通,隋唐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繁榮。並且由於一些波斯國和阿拉伯國的商人的往返促使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都呈現一片繁榮景象。當時的政府主要採取的是開放型的發展政策,鼓勵開展對外貿易。並在廣州設有專門的市舶司進行商業管理,促使唐朝在對外交往方面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盛況。當時的泉州儼然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國際性大市場,各國商人前往此地參與商品經營。與前朝相比,隋唐時期的對外貿易更表現出制度化商業化的特點,民間參與外貿經商的現象明顯增多。

為何鄭和過後再無遠洋貿易?明朝何以棄之印度洋霸權?

兩宋時期:政府採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增設市舶司專門負責管理海外商務。並且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活動不再受政府的監控,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東京夢華錄》記載:“金銀財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城市經濟功能發展這一條件為外貿往來提供了便利的場所。宋朝的對外貿易發展是在唐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甚至表現出了盛於唐朝外貿的景象。並表現出了“政府監督,民間運營”的商業發展特點。

元朝時期:政府提出對於從事海外貿易者予以免去雜役的特權,元朝對外貿易持續發展。明清之際,雖說商品經濟仍在發展,但政府一系列的提出“海禁”政策,限制民間對外經濟往來,對外貿易主要表現為由官方主導的“朝貢貿易”體系。

二、支撐鄭和下西洋的條件是什麼,明朝當時的社會環境又是如何?

為何鄭和過後再無遠洋貿易?明朝何以棄之印度洋霸權?

⑴政治方面,北方的蒙古勢力虎視眈眈妄想恢復元朝的統治,明朝政權受到威脅。東部沿海邊境倭寇勢力時常來華騷擾,邊境不得安寧。建文帝的失蹤,朝廷內部難平眾口。因此,出於宣揚國威,震懾周邊小國,平定朝內眾口的政治目的需要,鄭和下西洋刻不容緩。

⑵經濟方面,明朝前期明太祖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注重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水平空前提高。隨著商業市鎮興起貨幣經濟佔重要地位,農產品也大量流入市場。到了永樂年間,明朝國內經濟實力雄厚,經濟富饒實力強大。為“朝貢貿易”體系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⑶思想方面,古代的歷代帝王都有著“天朝上國”的思想,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之下,穩定的農業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超過那些海洋國家的生產效益,以至於天朝上國的思想始終在帝王思想裡佔據主流。因此自詡天子的明成祖,要讓各國都來朝貢,達到萬國皆來朝的盛狀。

⑷技術方面,《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者六十二‘’。明朝時期造船業相當發達,造船技術也已領先當時,再加上指南針以及先進的航海技術的應用這些都為下西洋準備了技術方面的條件。

三、為何明帝國會“放棄”海上霸權,沒能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為何鄭和過後再無遠洋貿易?明朝何以棄之印度洋霸權?

鄭和七次下西洋活動前前後後一共持續了三十多年。其航行規模大,造價高,行程距離遠,無論是技術規模還是航程都領先西方國家一個多世紀。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由鄭和船隻所代表的大明帝國,完全可以憑其經濟政治實力成為“海上霸主”的。但是卻為什麼在鄭和下西洋之後再無鄭和再無遠洋貿易了呢?並且當時的明朝在農業上發展迅猛,已經可以利用機械原理進行耕作提高生產效率。在商業上,商業市鎮興起商品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城市發展建設上也取得重大成就,資本主義萌芽也緩慢地出現。但是為什麼明朝卻不能像西方的荷蘭和英國一樣進行原始的資本積累?

首先,可以從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上看:①要出現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形式②要產生僱傭勞動關係,擁有資金原料和機器的工場主僱有自由身份的員工。③產品的生產要按照市場的需求來定奪。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單就僱傭關係來看,工場主需要僱傭有自由身份的員工,但是古代封建階級社會里最典型的一個特點就是剝削和壓迫,當時的普通平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自己土地的人,一種是沒有自己土地的人 。

受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有土地的人是絕對不可能去給工場主做僱員的,而沒有土地的人大多又都沒有自由身份,所以沒有資格去做僱員。因此就形成了一種“僱傭悖論”。即使在明中葉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那也是隻出現在了少部分的江南局部發達地區。並且明清之際又強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仍然佔主流。而農民的購買能力又差因此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制約了商品市場的形成。阻礙了產品按市場生產這一要素的實現。

其次,從當時中國社會的內因來講:

為何鄭和過後再無遠洋貿易?明朝何以棄之印度洋霸權?

⑴政治方面,當時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動因還是主要出自政治目的。無論是為宣揚國威以達到“萬邦來朝”的目的,還是為震懾周邊小國以鞏固國家安定的目的,都通過鄭和七下西洋而達到了。既然目的已達到,那麼達到目的的手段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⑵經濟方面,鄭和下西洋活動是一個典型的朝貢貿易,厚往而薄來是其基本的特徵,七次的下西洋活動,花費巨大不免造成國庫虧虛。再無雄厚的經濟支撐。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中國長期佔據著占主導地位。因而不可避免的具有封閉性和落後性。自給自足的生產結構抑制了市場的發展,無法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提供一個寬鬆的條件。

⑶思想方面,①“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是鄭和下西洋活動的主要方針。中國自漢代以來廣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於“仁”的思想早已嵌入骨髓。眾所周知,無論是荷蘭還是英國在早期資本原始積累的時候,都以侵略掠奪他國的方式進行。然而以鄭和船隻為代表的明朝始終秉持著“共享太平”的方針,所及之處一片祥和之景,絕無燒殺掠奪。②“貴華夏,賤狄夷”的思想,為歷朝歷代所共有,明朝當時缺乏近代的海洋意識和視野,下西洋就只為實現“萬邦來朝”具有狹隘的民族侷限性,甚至於說,下西洋只是為了滿足帝王作為“天子”的虛榮。

為何鄭和過後再無遠洋貿易?明朝何以棄之印度洋霸權?

⑷科舉制的禁錮性:受傳統思想“學而優則仕”的影響,社會上普遍把考取功名作為自己人生的唯一奮鬥方向。社會上重農抑商的政策實行,更加固化了人們心中對於“士農工商”的階層性。商人處於社會的底層以至於人們對於經商產生不屑心理,這便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無論是對外貿易還是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都要產生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四、總結:由鄭和下西洋引發的思考

從當代視野看待鄭和下西洋事件:鄭和下西洋是一次典型的國家主導的對外貿易---朝貢貿易。此事件的正面作用:①對於當時的明王朝具有鞏固政權,加強海防的政治作用。②對外貿易促進了物資互補,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③加強了文化傳播,提高了明王朝的國際聲譽。侷限性:①七次朝貢貿易政策,耗費大量國庫,加重了人民的賦稅負擔。②下西洋活動,並沒有把經濟效果放在首位,缺乏近代的海洋意識。沒能借此發展商品經濟,並且最終停止了對外貿易。而此時國際上新航路的開闢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並進行著資本的原始積累,而中國正是在明清之際的閉關鎖國中逐漸與世界脫軌。

為何鄭和過後再無遠洋貿易?明朝何以棄之印度洋霸權?

從全球視野看待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不僅促進了沿線國家的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而且鄭和下西洋的時間線與世界地理大發現的時間基本吻合,這為世界由孤立分散狀態走向一個整體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今天的東北亞、中亞、西亞、南亞乃至非洲歐洲等廣袤的地方連成一個文明互公的共同體”。

啟示:①國家的強大離不開與世界的聯繫。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今。今天的中國正是在吸取此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外貿易,謀求建立世界命運共同體。②國家發展要立足於人民的利益。充分考慮到人民的需求,一定要做到在經濟的發展立足於人民的利益,且不可本末倒置。③進一步解放人們的思想,鼓勵人民敢於創新銳意進取為我國的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盡心盡力。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東京夢華錄》

《全球史視野下的鄭和下西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