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6-更新你的乐观地图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了解了乐观和积极思考的力量,那么我们如何创造出一个强大而积极的环境呢?尤其是对个人来说,如何在平常的生活中创造出一种积极的情境呢?Tal给我们提出了几点意见:

1) 找一些你爱的人或地点、事物的照片,挂在自己随时可见的地方。

2) 名言警句

3) 喜欢的书、激励 你的音乐、电影

不知道这些起作暗示作用的物品是否助益于创建一个积极的环境,我并没有试过。但是,在《断舍离》中倒有一个观念与之相合:当我们身边围绕的都是自己至爱之物时,处于其中的我们才会真正地欢喜,我们的能量也会不断上升。我们这一生,应该始终用令我们怦然心动之物填满生活空间,唯有这样,才能够铸就不灭的美好记忆。

那么,这和那些总是将口号喊得震天响的自助运动有差别吗?是不是我们每天积极地暗示自己,对自己说,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就能够成为一个成功而自信的人呢?从积极的心理暗示到真正以自信为基础的成功之间又相隔多远呢?如果我们生来消极、缺乏动力和自制力,要如何改变自己,让积极思维发挥作用呢?


哈佛幸福课6-更新你的乐观地图

乐观的人学习成绩更好


Tal提出了成功的两个机制,一是激励(自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相信自己可以make it happen,另一个就是一致性或相合性的概念。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心理图式(mental schema),它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看待每天发生的事、遇见的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图式就是内在,事实就是外在。作为人,我们非常不喜欢内在和外在之间出现差异,一旦出现差异,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地令内外达成一致,我们可以干预的地方就是二者达成一致的这个过程。要么改变外在,要么改变内在使二者相符

有四种方式可以达成一致:

a) 更新我们的图式,即更新我们的见解、解读。

b) 忽视外在信息。我们选择不去关注那些与我们的解读不一致的事实,对他们进行主动忽略。

c) 主动验证,寻求验证信息,通过我们主动寻求证据来证明的过程,我们也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事实。

d) 创造新的现实,如果我们坚持我们自己的图式,但外在却始终不认可这一看法,那么我们还可以选择去证明自己的图式,比如之前提到的Roger Banister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例子,就是一个人选择坚持自己的图式,并用事实来证明自己图式的例子。

此外,当一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也会对我们在其中的表现进行解读,有些属于客观解读,比如我这一次考试得了第二名,还有一种是主观解读,比如“天啊,我居然没有得第一,我真是个笨蛋”,或者“天啊,我居然考到了第二名,比第三名整整超出了30分,我真是太厉害了。”完全相同的事实,可能会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从而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前者闷闷不乐,后者得意洋洋。

悲观主义者习惯于对意外的负面事件做出灾难性的、永久性的、对其他事物具有泛化不利影响且责任在于自己的悲观解读。而乐观主义者则会将同样的负面事件做出意外的、暂时性的、其他事务不受影响且主要责任在于他人的乐观解读。

这一点在《活出乐观的自己》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解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这本书。在本课程中,Tal提到的只是一个方面,即悲观者对意外事件做出的灾难性解释。比如失恋,悲观者可能就会做出“我这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爱了”的灾难性解读。

事实上,失恋、高考失败、离婚,甚至于失去亲人的痛苦这些灾难性事件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几年后、十几年后那些回忆再度涌上心头,我们也许都可以做到微微一笑,看惯秋月春风。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面对不幸,我们似乎都该有一点长远观念,把这一事件放置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之中,也许不过是一段不完美的小插曲而已。这就是现实的乐观主义。

可是,我们如何区分现实的乐观主义和盲目的乐观主义呢?不可避免地,我们总会出现一些不现实的乐观想法,比如有人说,我会在一年内赚到100万,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一定可以做到。这样的想法切合实际吗?当然不是。想法从一个idea变成现实中间隔着很多很多的努力和勤奋。而时间期限的长短则是衡量现实的乐观主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所以在拥有乐观的心态和思维后,我们最重要的是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并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实现这些方案,而不是空喊口号,再等着幸运从天而降。

Tal提到了成功的Secret:成功= 乐观 +热情+勤奋

拥有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热情、努力地工作,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功。

自尊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提高自尊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真正的去尝试,去面对,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冒险。这样做的原因就在于,①自我觉知理论:我们评价自己的方式与评价别人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如果我们勇敢地走出去、去面对、去行事,那么我们会认定自己是个敢于冒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样就提高了我们的自尊。②如果我们失败了,即使心情偶有起伏,但是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失败带给我们的痛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我们会发现我们可以应付(handle and manage)这份失望和悲痛。我们要面对的痛苦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我比我自己想象的更有适应力,更容易恢复过来。③去面对,也是我们唯一的路径。Learn to fail,fail to learn,学着去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这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而这也是我目前迫切需要改善的地方,我面对得太少,而又希冀得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